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李自成作为民军首脑,为百姓出头,为何却死在了山民的手中

李自成作为民军首脑,为百姓出头,为何却死在了山民的手中

#头条创作挑战赛#

历史上总有一些疑云,也就是奇怪的现象,人们不解其中缘故,所以称为天道好轮回,但真是天道使然吗?

明朝朱元璋草根出身,为解救天下苍生奔走,最终推翻大明政权的竟正是来自草根的李自成。李自成以为农民发声聚集民众,最后却被一个村民误伤了性命。

这真的是巧合或天道吗?其实从人物的行为中也可以看出机缘。

明崇祯十七年,国家风雨飘摇,纵然崇祯本人励精图治,仍然无法扶大厦于将倾。

他是英明的少主,但他没想明白国为什么还是破了,于是把原因归罪到了不听使唤的臣工上,把自己挂到了煤山的歪脖子树上。

李自成是农民起义领袖,一句“迎闯王不纳粮”让他聚集了最终推翻朝廷的力量。但建立大顺政权还没到两个月,他的位子就坐不稳了,被迫要开始逃亡。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李自成因为为农民解决粮食问题而汇聚了力量,但同样也是因为没有妥善处理好农民的粮食问题而失去了力量。

“不纳粮”的口号很有吸引力,民众有了期待,于是跟随他起义。但是不纳粮真的那么容易做到吗?

不管是哪个时期,民以食为天,其实政权何尝不是基于民众的基础,靠征收民众的余粮来获得统治的力量,这本来就是一场合作。

李自成的起义方针只考虑到了推翻原本的政权,却丝毫没有为自己的统治做准备。

他的不纳粮自然是比明朝的重赋税要好,但是他不纳粮,拿什么来安稳民心和军队呢?所以他的成功和覆灭其实都写在了他的口号上了。

因为解决不了兵多粮少的问题,建立政权之后,上层统治者又开始了为自己敛财的模式,一下子,李自成革命的根基就自己溃败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不仅要口号上赢得还要实际操作上确实兑现。这样民心才确实归附。

同样的情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做得很好。

不同于李自成的一时兴起,没有详细谋划和纲领,朱元璋的天下可谓是徐徐图之。

他没有如李自成那般摧枯拉朽的气势,但有稳扎稳打的做好得天下的准备。朱元璋身边谋士众多,他的方针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筑墙是保护自己,让自己和部下有安身立命之处所,革命事业有了根据地。广积粮就是解决长久发展的问题,让革命事业得以延续。

有了这两大基础,加上缓称王让自己少树敌,同样也是保护自己的生机,减少消耗。如此,天下尽入他们囊中。

他们没有那么快称王,但是积攒了称王乃至建国的基础,天下自然就是他们的了。

李自成很快就成王建立了政权,但这些就像水中月色,无根之浮萍,再好再快,也是生命短暂,易消逝的。

因为没有粮食,许多官兵又变回了曾经的流寇,一时间流寇横行,人人自危自保。

在且战且退的逃亡中,李自成为了躲避清军,被村民误以为是流寇,一斧子结束了性命。他没有保住农民和士兵的口粮,于是也没保住自己的性命。

反观朱元璋,他筑墙,积粮,有地,有粮,于是也有人。天地人,三者确实缺一不可。不管哪个时期,人心都是逐利的,有利则得人心。

在封建时期乃至近代与今天,土地和粮食都是人们的利,得此利者得民心。

李自成没有保护好人民的利益,所以也保不住人民对他的支持和拥护。所以政权和人民其实是鱼和水,舟和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那大明朝为什么以这个发家,最后又被这个颠覆呢?为什么它也无法超过封建王朝三百年这个年限?原因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失去了民心。

民心不是口号可以聚拢的,口号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但最终要落到实处,人们实际收到了好处,得了利益,民心才算真正归附。甚至,撵也撵不走。

所谓成王败寇,就是这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明朝,朱元璋,李自成,政权,问题,首脑,天下,百姓,口号,民心,观点评论,朱元璋,纳粮,李自成,政权,民心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明朝,朱元璋,李自成,政权,问题,首脑,天下,百姓,口号,民心,观点评论,朱元璋,纳粮,李自成,政权,民心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明朝,朱元璋,李自成,政权,问题,首脑,天下,百姓,口号,民心,观点评论,朱元璋,纳粮,李自成,政权,民心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