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赵匡胤篡位后周登基,为何后周朝廷老老实实,没有人起兵反对他?

赵匡胤篡位后周登基,为何后周朝廷老老实实,没有人起兵反对他?

赵匡胤陈桥兵变篡夺皇位,后周的遗老遗少还真的没有人起兵反抗,大宋王朝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取代了后周王朝,成为中原正统。因而,赵匡胤迅速腾出精力,扫灭五代狼烟。

那么,后周为何就没有人敢与赵匡胤作对,难道柴荣领导能力、为人处世太差,手底下没有一个死忠吗?

制造舆论,篡位变成了禅让,赵匡胤的地位合法化

《宋史·太祖本纪》记载,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柴荣北征契丹,平定瓦桥关(今雄州)关南之后,继续北行。“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柴荣行军途中,批阅各方送达的文书,文书中夹着一个布袋子,袋子中有一块三尺多长的木简,上面写着点检要做皇帝。

点检,是后周时期的一个官职,全称是“殿前都点检”。显德二年时,柴荣招募死士充实禁军,称之为“强人”。后来,又在禁军中挑选武艺超群的充任殿前侍卫﹐叫做“殿前军”,设置殿前都点检正副各一,位置高于殿前马步军都指挥使和侍卫亲军。殿前军经过严格挑选,战斗力极强,因而,殿前都点检位高权重,必须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担任这个职务。

《宋史》说,柴世宗看到这块竹简后,感到十分诧异,大概也生了疑心。不久,柴荣在征战途中病倒而率师回到汴京。回到京城,柴荣便立即撤掉了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拜太祖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

《宋史》的这一笔记载,出自《旧五代史》。但是,柴世宗所得的那块木简上面只有三个字“点检做”,“做”什么呢?《旧五代史》是赵匡胤诏令修撰的,“点检做”后面没有“天子”二字,是因为要避讳,凡是涉及到赵匡胤的,后周之前写成“今上”,之后就只有一个字“上”。同时,当时的“天子”是柴荣,赵匡胤避去了后周天子。不管怎样,这则所谓的“记载”就是赵匡胤诏令杜撰的。

为何说这则记载是赵匡胤杜撰的呢?这就不得不提一提《推背图》了。岳珂《桯史》中说,宋太祖时,民间盛传《推背图》,泄露下一任谁做皇帝的“天机”,朝廷屡禁不止。赵普出主意,制造假书,让那些“预言”失灵,自然就不会有人相信而不再流传了。

岳珂的这一说,也非常值得怀疑,《推背图》不是随时可以应验的,需要几十年后才能知道“预言”是否准确。即便篡改,依然还是“预言”,还是会有人持书观望,“应谶者”同样会如赵匡胤那样心怀异志。

其实,《推背图》是宋太祖伪造的,说是唐代就有,其实最早记载这部所谓奇书的就是《宋史》。宋太祖在位时,流传着这样一条《推背图》“预言”,说的是“此帝出身在冀州,开口张弓左右边。自然穆穆乾坤大,敢将火镜照心悬。”

这则所谓的“预言”明显是一个“萝卜坑”,完全按照赵匡胤量身打造。这其中隐藏了赵匡胤父亲的名讳“弘”,“火镜”则出自赵匡胤的《咏日》诗:“须臾捧出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火镜就是宋朝的国运火德王运,赵匡胤把自己比作太阳,太阳又像是一个大金盘,就是“火镜”。

陈桥兵变是有预谋的,想必赵匡胤早就准备好了舆论工具。所以,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也就是黄袍加身后的第三个月,赵匡胤就宣布赵宋是“火德王运”,合当取代后周,柴世宗“禅位”是符合天意的。这是古代皇帝最擅长的伎俩,也是最能蒙蔽世人的鬼把戏,谁又敢违抗“天命”?何况,柴世宗果真是在病死之前,以赵匡胤取代了张永德,“点检”果然做了天子。

所以,《旧五代史·后周世宗本纪》中说:“明年春,果自此职以副人望,则‘点检做’之言乃神符也。”赵匡胤做天子是“天命”,在那个时代,谁又敢违抗“天命”呢?

但是,细读历史,却又有一处可疑:张永德被撤职,赵匡胤做“点检”,大有可疑之处。

柴荣根本就没有禅让皇位,撤换张永德不是一个皇帝该出的昏招

显德六年六月癸巳,也就是959年7月27日阴历六月十九日,柴世宗病死。柴荣五月初一“驻跸于瓦桥关”,“壬午,车驾发雄州,还京”,五月初八因病从雄州起驾,五月三十日回到京师。柴荣自知病重,提前安排后事,先封柴宗训生母宣懿符皇后之妹,也就是柴宗训的养母为皇后,又“以皇长子宗训为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以第二子宗让为左骁 卫上将军,封燕国公”。

柴荣这样的安排,已经十分明确地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柴宗训,所以,柴荣病死的第二天便“宣遗制,梁王于柩前即皇帝位”。如此,“点检做天子”的谎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薛居正虽然是在诏令之下修撰《旧五代史》,但却以这样的“春秋笔法”透露了历史真相,“点检做天子”。

柴荣不可能把皇位传给赵匡胤,黄袍加身就是有预谋的篡位。这其中,就包括了撤换张永德。张永德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驸马都尉。《却扫篇》中,有一条这样的记载,说柴世宗在瓦桥关得病后返京,在澶州迟滞不行,朝臣纷纷前往探视。然而,柴荣不见任何人,“虽宰辅近臣问疾者皆莫得见”。但是,张永德却“以亲故,独得至卧内”。

群臣知道张永德能在世宗面前说上话,便请他劝说皇帝尽早回京,柴荣采纳了建议,当天就起驾回京。回到汴京不久,柴荣便病死了。假如说“点检做天子”真有其事而扯了张永德,那么,柴荣为何就不怀疑赵匡胤了呢?不如取消“点检”这个职务一了百了。

北宋陶岳收集五代资料,经过考证写了一部《五代史补》,在这部史书中,却有这样的记载:“(世宗)自瓦桥关回戈,未到关而晏驾,计在位止及五年余六个月。”假如按照这一说法,柴世宗撤去张永德的军职,以赵匡胤替代就非常值得怀疑了。恐怕,这又是赵匡胤篡位阴谋的一部分吧。

尽管《五代史补》的记载值得商榷,但是,一代雄主柴世宗绝不可能撤换张永德,柴宗训年幼,不正需要这样的亲戚辅佐吗?

赵匡胤高度涉嫌从中作梗,剥夺了张永德的军职,自己做殿前军都点检,给黄袍加身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也为“天命”制造了舆论。柴宗训失去了最强力的支持,后周的最高军权落到了赵匡胤的手中,即便是遗老遗少有反抗之心,却因为没有军队而有心无力了。

何况,柴荣留下的孤儿寡母又如何撑得起大局呢?

柴宗训母子

赵匡胤父子曾同掌禁军,军中势力根深蒂固

柴荣是后周太祖郭威皇后柴氏的侄子,郭威的亲生儿子全部被后汉刘承祐所杀,便收柴荣为养子,继承了后周皇位。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原本是后唐禁军统领,刘知远称帝后,因作战勇猛而升任护圣都指挥使。郭威反叛后汉并取而代之,赵弘殷任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又因军功升任检校司徒, 封爵天水县男,“与太祖分典禁兵,一时荣之”。

父子二人同时掌管禁军,确实够得上“一时之荣”,这是后周显德三年的事。可见,柴荣在继承养父皇位的同时,也全盘继承了所有的规制,对赵匡胤一家颇为倚重,军权逐渐落入赵氏之手。这是柴荣的厚道之处,也是当时局势的需要。内部不折腾,却因此为后来的历史埋下了伏笔。

赵匡胤生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恐怕一直跟随父亲辗转于后唐、后汉、后周。但是,《宋史·太祖本纪》中却有这样的记载:“汉初,漫游无所遇,舍襄阳僧寺,有老僧善术数,顾曰:「吾厚赆汝,北徃则有遇矣。」会周祖以枢密使征李守真(贞),应募居帐下。”这一则记载,分明说的是赵匡胤不是靠祖荫军功而建立功业的,而是自己打拼的结果。

赵匡胤父子作战勇猛,是五代纷争时期最可倚重的势力,逐渐掌控军队也是势所必然。因此,也为黄袍加身埋下了隐患。

此处,还得说说柴荣以赵匡胤取代张永德这笔糊涂账。以《旧五代史》的记载,柴荣在瓦桥关养病时,只有张永德能以内亲的身份到柴荣病榻前探视,假如赵匡胤要假传圣旨剥夺其兵权,几乎做不到。因而,这其中恐怕有两种可能,导致柴荣临死前把兵权交给了赵匡胤。

其一,柴荣不认可张永德的能力,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难保幼主柴宗训坐稳江山。《却扫篇》中说,张永德在大臣们的鼓动下去劝说柴荣回京,柴荣一眼就看出这不是他的主意。但迫于“中外汹惧”的局势,便叹了一口气说:“吾固知汝必为人所教,独不喻吾意哉!然观汝之穷薄,恶足当此!”

这则记载虽然是宋人给自己的太祖皇帝脸上抹粉,但也符合当时的情况,其中恐怕还隐藏着柴荣“托孤”的蛛丝马迹。张永德能力不够,只听信大臣的而不懂柴荣之意,如何能保大周江山?所以,撤掉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是托孤。柴宗训按照“遗制”继位,以赵匡胤统军保驾,赵匡胤充其量就是个托孤大臣。柴荣病重时确实曾经托孤,宰相范质就是托孤大臣之一。然而,史书中为何没有赵匡胤是顾命大臣呢?赵匡胤下诏修撰的《旧五代史》若是记载了柴荣托孤赵匡胤,又何来“点检做天子”呢?

其二,不排除赵匡胤胁迫柴荣的可能。赵匡胤是后周最能作战的战将,父子二人统领禁军,以结义的方式聚集了众多禁军将领。柴荣病重不回汴京,是担忧自己无法掌控军队,一旦有人心怀叵测,大军一拥入京,局面便无法控制,京城没有谁是赵匡胤的对手。这就是《却扫篇》中说的,柴荣骂张永德“独不喻吾意哉”。

作为柴荣最得力的助手,赵匡胤恐怕也见过柴荣,否则,军机大事又和谁商议?这其中就大有可以探讨的空间了,张永德被撤销军权,不排除赵匡胤从中作梗。

周世宗柴荣果然是一代雄主,他所预见的最终还真成了事实,赵匡胤陈桥兵变,玩的就是这个套路。但是,柴荣却没有料到,后周江山就葬送在最讲义气的赵匡胤之手。赵匡胤虽然以陈桥兵变篡位,但论人品还是值得点赞的,比他兄弟赵光义要高尚得多。有宋一代,君主不擅杀大臣,应当是继承了赵匡胤之遗风。

从后来“杯酒释兵权”来解读后周的这场变故,五代时期“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纷争,都是兵权惹的祸。赵匡胤掌控了兵权,凭借赵氏父子两代人在军中根深蒂固的势力,后周无人能与他争锋,包括张永德在内的皇室遗老遗少。

赵匡胤准确判断形势,以外患相挟,迅速控制宫廷

柴宗训继承了皇位,但却未改年号。《宋史·太祖本纪》记载,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赵匡胤带领禁军来到陈桥,军中有善于星象占卜者,传言“日下复有一日”,也就是说,皇帝(柴宗训)的背后还有一个皇帝。夜里五更时,军士鼓噪,“宣言策点检为天子”。于是,赵匡胤在众人的拥戴下,黄袍加身。

随之,赵匡胤率兵迅速返回京城,城中哪知陈桥兵变,赵点检已经做了皇帝?赵匡胤一路无阻,直接来到了皇宫,逼迫柴宗训母子退位。

赵匡胤十分顺利地夺取了后周江山,立即着手建国。显得七年正月初一是辛丑日,赵匡胤则是正月乙巳建国号大宋,定年号建隆。建隆元年(960年)正月乙巳,就是大年初五,从陈桥兵变到大宋建立,期间只有五天时间,赵匡胤若不是蓄谋已久,能有这般神速?

大宋建立之后,赵匡胤便在汴梁面南朝北做天子,哪里有“北汉结契丹入寇”这回事?很明显,赵匡胤是利用了当时的局势,恐怕朝中所有的大臣都不会怀疑赵匡胤的谎言,柴荣刚刚北征,契丹乘后周新主刚立,主少国疑之机复仇,何等顺理成章。大臣不知真假,作为殿前军统帅,赵匡胤能不知道契丹到底出没出兵?

赵匡胤掐死了局势,一击成功,后周遗老遗少尚且蒙在鼓里,哪有还手之机?赵匡胤蓄谋已久,又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位成功,这其中,还得感谢柴世宗。

首先,是柴荣滞留雄州养病启发了赵匡胤,将重兵带出城外,京城空虚,确保政变不受武力阻拦。其次,柴世宗生前留有后手,把兵权切割开来,即便是赵匡胤也需要兵符才能带兵出征。柴荣托孤时,以宰相范质、王溥并参知枢密院事掌控兵权。赵匡胤谎报军情,柴宗训年幼却下诏紧急出兵。赵匡胤便向范质等人索要兵符,派遣禁军。

范质无奈,只得把禁军交给了赵匡胤。赵匡胤从陈桥回兵后,登上汴京明德门,控制京城防务,头一个抓捕的就是范质。赵匡胤逼迫范质投降,后周整个兵权便彻底落入赵匡胤之手。

陈桥兵变经过了精心策划,赵匡胤非常智慧地利用了当时的内外局势,暗中控制了军队,几乎是把后周按在地上摩擦。加上主少国疑,皇后掌政,所有优势都在赵匡胤这边,后周遗老遗少百无一用,更没有兵权,如何起兵反抗?

而且,五代时期的政权更迭几乎都成了模式,都是武将以武力夺权。以范质为首的后周大臣,恐怕也是司空见惯,谁做皇帝不都是一样的吗?

赵匡胤吸取了隋唐以来的藩镇作乱教训,以笑里藏刀的方式杯酒释兵权,也是对自己篡夺后周江山的一种默认。假如依然沿袭藩镇制,恐怕自己就是第二个柴宗训,到时,谁都救不了大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后周,登基,柴荣,殿前,赵匡胤,朝廷,世宗,皇帝,张永德,起兵,观点评论,柴荣,柴世宗,赵匡胤,柴宗训,张永德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后周,登基,柴荣,殿前,赵匡胤,朝廷,世宗,皇帝,张永德,起兵,观点评论,柴荣,柴世宗,赵匡胤,柴宗训,张永德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后周,登基,柴荣,殿前,赵匡胤,朝廷,世宗,皇帝,张永德,起兵,观点评论,柴荣,柴世宗,赵匡胤,柴宗训,张永德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