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王朝)
公元409年,年号很多。
这一年是东晋义熙五年,后秦弘始十一年。
北凉永安九年,南燕太上五年。
除此之外,还有西凉,夏国,南凉,西秦,北魏纷纷割据,拥有独属于自己的年号。
此时的东晋王朝,表面上虽然仍以全国性的统一政权自居,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东晋号令不出江南百里,北方早就是游牧民族的天下了。
这一年,对北方平原的北魏政权来讲,无疑是一个收获之年。
北魏的开国皇帝魏道武帝拓跋珪征服高车,拳打柔然,覆灭后燕,还顺手灭了后秦两万大军。
这实在是一个强悍的帝王。
他用尽了几乎一生的时间来开拓疆土,抵御外患,为北魏政权开了一个好头。
但这位一生战功彪炳的帝王,却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亲手把自己送上了绝路。
人到晚年的拓跋珪因为长期统军作战,染上了一身的伤病。
久病难愈,皇帝病急乱投医,开始服用一味叫做“寒食散”的中药。
寒食散,这是一味十分霸道的中药,服用之后,虽然能暂时压制住身体上的伤痛,但副作用十分明显。
中成药的成分十分复杂,而这味寒食散往往在服用后攻击人的中枢神经,影响人的情绪,从而使用药者本人性情大变,喜怒无常。
而长期服用寒食散的拓跋珪由此变成了一个极易暴怒的人,但凡服药之后,必然六亲不认,大开杀戒。
(魏道武帝 拓跋珪)
早晨起来杀大臣,中午饭后杀百姓,晚上睡前杀亲戚。
在皇帝如此的杀人行径之下,北魏王朝俨然变成了一个恐怖的人间炼狱。
物极必反,很快,就有了站出来反对拓跋珪的人。
这个人不是别人,而是拓跋珪的次子,清河王拓跋绍。
皇位面前无亲情,就算道武帝拓跋珪不胡乱杀人,历史上皇子弑父以谋夺帝位的事情,也常有发生。
北魏虽然是游牧民族,但同样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度,而身为次子的拓跋绍想要继承皇位的唯一方式,只有两条路,要么弑兄,要么弑君。
拓跋珪的长兄,即皇帝的长子,拓跋嗣身强体壮,实难刺杀,于是这位心怀不轨的皇子把主意打到了父亲拓跋珪的身上。
珪惊起,求弓刀不获,遂弑之。——《资治通鉴》
于是,在一个夜黑风高,四下无人的夜晚,拓跋绍串通宫内士兵,发动兵变,手持利刃,亲手刺杀了自己的父亲。
残杀了自己的父亲,背上了万世的骂名,拓跋绍终于站上了北魏王朝顶点。
(拓跋绍 形象)
唐太宗李世民杀兄弑弟,篡夺帝位,是因为太宗的确有雄才,如果皇位让太子李建成来坐,实在是可惜。
但他的哥哥拓跋嗣并非当年太子李建成那般的酒囊饭袋。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拓跋嗣就得知了父亲已经被弟弟残害的消息,他立刻举兵进宫讨伐拓跋绍,而拓跋绍准备不足,很快被镇压,身死于乱军之中。
一场短促的宫廷兵变即遭平定,而最后的胜利者拓跋嗣则顺势登基为帝,成为了北魏王朝的第二任皇帝。
钟鼓礼乐之下,百官高呼万岁,拓跋嗣在庄重的仪式中称帝了。(魏太宗)
做皇帝,这是普天同庆的大好事儿,但魏太宗拓跋嗣的心情却并不是很好。
一夜之间,他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失去了自己平时一向亲密有加的弟弟,而在此之前,他还失去了曾经养育他长大的母亲。
皇帝几乎失去了自己所有的亲人,而最让他过意不去的,就是自己的母亲,宣穆皇后刘氏。
对他来说,这是一段十分沉痛的记忆。
在自己的少年时代,当他被父亲拓跋珪确立为北魏王朝的继承人之时,他的父亲曾经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过这样一段话:
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魏书》
老皇帝表示,我要立你做太子,继承北魏的大统,所以我要效仿汉朝武帝的做法。
汉武帝刘彻,曾在确立自己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时,杀掉了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目的是为了确保新帝登基之后,后宫以及外戚无法干预政事。
(汉武帝 刘彻)
汉武帝之所以手段如此强硬狠辣,是因为皇帝年少时就曾经被父亲汉景帝刘启留下的外戚势力所制约,所以他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经历在太子刘弗陵的身上重演。
而恰巧,我们的这位魏道武帝拓跋珪是汉武帝的粉丝,他认为,汉武帝的这种制度有必要在北魏再度施行。
于是,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恐怖的国策——“子贵母死制度”出现了。
子,即为太子,母,即为生育太子的母亲。
而子贵母死,则是指一旦北魏王朝确立太子,那么一定要在太子登基前,处死太子的母亲,而宣穆皇后刘氏,则成了这套制度的第一个牺牲者。
帝哀不自止,日夜号泣。——《魏书》
拓跋嗣得到了太子之位,也就是提前得到了天下,却失去了自己最爱的母亲。
这段痛苦的记忆时刻萦绕在拓跋嗣的心头,让帝王时常痛哭流涕,嚎哭不能自已。
没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所以尽管拓跋嗣有着如此沉痛的记忆,但他并没有因此仇视社会,心理扭曲,从而变成一个邪恶的人。
皇帝十分善良,从他处置自己弟弟拓跋绍谋反这件事儿上就能看得出来。
拓跋嗣只处死了主谋拓跋绍,并未祸及拓跋绍的家人——他已经见过了太多的人间离合悲欢,他实在是不忍心把同样的噩运强加到别人的身上。
不仅如此,拓跋嗣还对老皇帝拓跋珪当年无端弑杀而造成的大量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这样一来,既安定了人心,又稳固了朝堂局势。
(魏太宗 拓跋嗣)
但如果你只把魏太宗拓跋嗣想象成一个颇有仁善之风的帝王,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
事实证明,皇帝虽然仁善,但并不软弱。
他十分明白,在东晋十六国的乱局之下,只靠仁慈,是没有办法立足的。
想要继承父亲的宏图大业,只有握起武器,活生生地杀出一条血路。
北方,是蠢蠢欲动的柔然部落,柔然部落本事不大,常年被北魏按着打,但不管怎么打,就是死不投降,终年徘徊在北魏后方,一有机会就集结队伍过来搞骚扰。
柔然人的作战方略,和如今的游击战术差不多,奉行“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策略,北魏率大军来攻,柔然脚底抹油,抬腿就泡,而北魏前脚一撤军,柔然就立刻派出小股部队前来骚扰。
在魏太宗拓跋嗣即位之前,北魏军队往往对柔然人的打法束手无策,而拓跋嗣即位后,很快制定了全新的军事策略来对抗柔然人,即修筑长城。
于是,在巍峨的阴山山脉,一段巍峨挺拔的长城拔地而起,而围绕着长城附近,六所历史闻名的军事重镇也修建而成了。
这六所军事重镇,分别是沃野,怀朔,武川,抚冥,玄柔,怀荒。
北魏长城和六镇拔地而起,横空出世,有效地阻隔了柔然人的进攻,也为北魏的边疆防御工作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虽然柔然人毅力十足,并不放弃,但长城和六镇的建立,足够让他们浪费掉很多时间在路上了。
(柔然人)
北疆平定,皇帝开始剑指南方。
当然,此时的北方,其实并未平定。
北凉,北燕,夏国,西秦仍然占据着相当多的土地,但拓跋嗣似乎并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
皇帝认为,真正的敌人,是江南的南朝刘宋政权。
在拓跋嗣着手处理柔然的同时,江南大地也发生了巨变。
东晋,这个历时一百零三年的江南政权在权臣刘裕的颠覆之下,正式走向了灭亡。
刘裕篡东晋开国,建立了南朝宋。
并且,趁着北魏对付柔然,无暇他顾,刘裕趁机出兵,攻灭后秦,占领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地区。
此时的拓跋嗣,虽然并非彻底统一北方草原,但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北方的主人。
黄河,那是我们北魏的河!
黄河以北的土地,那是我们北魏的土地!
合着我收拾柔然的功夫儿,你刘裕一声招呼都不打,直接就把我们北魏的地盘给侵占了?
(宋武帝 刘裕)
是可忍孰不可忍,叔叔能忍婶子也忍不了!
泰常七年,公元422年,拓跋嗣举兵攻宋,势如破竹,夺取了山东青州,兖州以及黄河沿岸的大片土地,差点就直接端了刘宋的老窝。
如果上天能再给拓跋嗣一点点时间,那么也许拓跋嗣就能覆灭刘宋,控制江南,转而横扫北方平原,一统天下。
不是作者吹,而是文韬武略,文治武功的拓跋嗣真的有这个实力。
但可惜,历史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拓跋嗣雄浑壮烈的一生,已然走到了尽头。
壮志未酬,英雄已然末路。
泰常八年,十一月初六,魏太宗拓跋嗣在讨伐刘宋政权的征途中猝然病逝,时年三十二岁。
三十二岁,皇帝把自己的一生定格在了最辉煌的年纪里。
如此江山,何人能不留恋?
但这江山是主,人是客,纵使帝王,也要告别。
魏太宗拓跋嗣的离世,给北魏留下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这个屹立于北方的鲜卑族政权,将来又会如何?
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