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政版图上看,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将靖远县拦腰“截断”,分为南、北两部分。在靖远北部,有八个乡镇,民间俗称“北八乡”。“北八乡”中的永新乡,地处哈思山北部山麓,境内山大沟深,经济相对落后。但在历史上,永新乡境内却因为一场重要的战事,而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这场战事发生在西晋初年,鲜卑秃发部的首领秃发树机能反叛,在永新乡万斛堆诱杀了秦州刺史胡烈,直接导致西北地区持续动荡将近10年,进而影响到西晋王朝对东吴的统一战争一再推迟;更为重要的是,这场持久战争开启了“五胡乱华”的先河,拉开了民族血泪融合的序幕,而万斛堆,则成了“五胡乱华”的原点。秃发树机能的反叛,令许多其它部族首领意识到,西晋王朝并没有他们想象当中那般强大,这勾起了他们反叛的“野心”,加之西晋统治者的民族政策失误以及后来的“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在国内反叛的浪潮中迅速的走向衰落并分崩离析,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今年早些时候,左右一行来到靖远县永新乡,寻访当年的万斛堆,遗憾的是,没有人能确切地说清万斛堆在那里。在乡政府驻地永新村,有村民说万斛堆应该是乱古堆,由于古今发音产生的变异,万斛堆后来叫成了乱古堆。永新乡的古名叫乱古堆,明代万历年间改为论古,1968年成立公社时,改为永新。
在永新村南面一处比较平缓的山塬上,留有乱古堆文物古迹,村民说那里有很多古墓,不知是哪朝哪代所留,也不知是何人的墓葬;左右在现场看到,现在还留存着十几座巨大的、如同山包一样的封土堆,其中至少3座留有盗墓者掘开的盗洞,腐朽的棺板散落在地。1981年,由于在坟墓中出土了北宋崇宁通宝钱一枚,现被靖远县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靖远永新乡乱古堆。高大的封土堆,不知隐含着怎样的历史密码。
靖远“北八乡”示意图
靖远平川一带,曾是鲜卑人的活动区域
鲜卑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从西汉开始由东北大兴安岭地区向南迁徙,于东汉时期抵达塞外,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南迁,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北魏等诸多政权,其民族最终彻底融入了中华各民族之中。
在中国古代,东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民族林立,先后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政权,但总的来说他们归属于三大民族体系,一是肃慎,二是濊貊(huò mò ),三是东胡,鲜卑人就是东胡的一支。
东汉初年,鲜卑南迁至边境地区。此后,史书上开始出现鲜卑人抄掠边境的记录。最初的时候,鲜卑人势力并不强,他们随匈奴、乌桓一起行动,《后汉书·洠鱹(sì guàn )传》记载说:“当是时,匈奴、鲜卑及赤山乌桓连和强盛,数入塞杀略吏人。朝廷以为忧,益增缘边兵,郡有数千人,又遣诸将分屯障塞。”
到了西晋初年,随着鲜卑部落的迁徙与融合,逐渐形成了几大部落,其中主要有慕容部、宇文部、段部、拓跋部、吐谷浑(tǔ yù hún)部、秃发部、乞伏部。而秃发部起源于拓跋部,秃发树机能正是秃发部的首领。
258年,拓跋部首领拓跋力微将部众南迁至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而同一时期,中原正处于三国时期,拓跋力微告诫各部大人:“我历观前世匈奴、蹋顿(乌桓首领,被曹操所杀)之徒,苟贪财利,抄掠边民,虽有所得,而其死伤不足相补,更招寇雠(chóu),百姓涂炭,非长计也。”
拓跋力微对中原采取了十分友好的态度,不但与魏和亲,并于261年派其子拓跋沙漠汗入曹魏为质子。从此“聘问交市,往来不绝。”(《魏书·帝纪第一》)曹魏也赠给拓跋氏金币缯(zēng)絮,岁以万计。
拓跋力微有一个哥哥名叫拓跋匹孤(史书记载为秃发匹孤),在力微即位之后,匹孤即率领自己的部落自塞北西迁,曹魏时期由塞北阴山、河套一带,沿黄河两岸,顺贺兰山脉东麓南下,至河西、陇西以北,即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至宁夏北部游牧。
匹孤死后,其子寿阗(tián)继位。《晋书·秃发乌孤传》称:“寿阗之在孕,母胡掖氏因寝而产于被中,鲜卑谓被为‘秃发’,因而氏焉。”秃发之姓氏即来源于此。
再后来,曹魏镇西将军邓艾都督陇右诸军事时,又迁秃发等部鲜卑数万人至河西陇右雍、凉二州之间,即今陕西中部及甘肃一带,最后聚居于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湖以东。整个秃发部落的活动范围东至麦田(今靖远、平川一带)、牵屯(今宁夏固原市境内),西至湿罗,南至浇河(今青海贵德县),北接大漠,与汉、羌等族杂居共处,再加上活动于陇西一带的乞伏鲜卑等部落,合称西部鲜卑。
秃发树机能反叛,开启“五胡乱华”的先河
曹魏迁秃发部至河西、陇右,主要目的是打算以鲜卑部替己守边,这是曹魏兵源不足而不得已为之。西北地区的民族问题一直以来十分复杂,这里除了汉族、鲜卑、羌、氐、匈奴杂居外,亦有巴氐、卢水胡、北地胡等诸多民族。
265年,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是为晋武帝,改元泰始,曹魏灭亡,西晋开始。西晋代魏后,此时的西北有如火药桶一般,晋武帝也已经意识到了西北民族矛盾的尖锐。泰始五年(269年),晋武帝以雍州陇右五郡及凉州金城郡(今兰州)、梁州阴平郡(今文县),合七郡置秦州,以加强对陇西河西一带的控制。
西晋疆域图
秦州的设置本是一件好事,但是晋武帝在用人上却出现失误:以胡烈为秦州刺史、牵弘为凉州刺史。胡烈是安定临泾(今镇原县南)人,为曹魏大将胡遵之子,在关陇一带颇有恩信;牵弘“亦猛毅有招风”(指牵弘有父亲牵招的风范),二人都以刚猛著称。
胡烈本是荆州刺史,牵弘是扬州刺史,此时西晋尚未统一东吴,荆扬二州为国防重心。当时都督扬州诸军事的陈骞是牵弘的上司,他对晋武帝说:“胡烈、牵弘皆勇而无谋,强于自用,非绥边之材,将为国耻。愿陛下详之。”晋武帝认为陈骞与牵弘有隙,这才构陷牵弘,所以对他的提醒不以为意,晋武帝仍命二人分别担任秦、凉刺史。
泰始六年(270年),民族矛盾本就尖锐的西北发生了严重的旱灾,饥民遍地,“勇而无谋,强于自用,非绥边之材”的胡烈、牵弘出镇西北,采用高压政策,致使“失羌戎之和”,秃发树机能率领部众反晋的斗争爆发了。
《晋书·胡烈传》记载:“烈为秦州刺史,及凉州叛,烈屯于万斛堆,为虏所围,无援,遇害。”当时扶风王司马亮任都督节制雍、凉诸军事,秃发部起兵后,他派遣了将军刘旂(qí)、骑督敬琰(yǎn)前去支援,然而二人不知为何屯兵不进,按律刘旂当斩。司马亮为此上表晋武帝,说刘旂不进军是自己指挥错误。晋武帝回复:“高平困急,计城中及旂足以相拔,就不能径至,尚当深进。今奔突有投,而坐视覆败,故加旂大戮。今若罪不在旂,当有所在。”高平即今天的宁夏固原市,关中四塞之一的萧关即在高平附近,是河西连接关中的一条要道。高平距离万斛堆四百余里,可知秃发树机能在攻杀胡烈之后又围困高平。因为司马亮主动承担责任,晋武帝也就没杀刘旂,只是将司马亮免职,调入京师,不久又任命为抚军将军。
胡烈(网络图)
秃发树机能(影视剧照)
胡烈被杀之后,西北形势急转直下,晋武帝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以尚书石鉴行安西将军、都督秦州诸军事,与奋威护军田章、安西军司杜预共同讨伐秃发部。杜预行至长安,晋武帝改任他为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车将军、假节;以汝阴王司马骏为镇西大将军、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坐镇长安;对陇西五郡遭受外寇侵扰的百姓免去租赋,生活无着落者可向官府借粮。
晋武帝所采取的补救措施可谓恩威并施,如果能顺利执行,或许能迅速的平定叛乱。但是事情的发展往往事与愿违,晋武帝的人事安排再次出现了失误。按照晋武帝安排,镇西将军司马骏为西北最高军事长官,其次是安西将军石鉴,轻车将军杜预是其下属。问题就出在石鉴与杜预二人,两人早有矛盾。
石鉴命令杜预率军出击,杜预认为此时敌军兵强马壮,而官军孤军深入,又人困马乏,应该等到后续部队赶到,再寻找时机,以优势兵力进讨秃发部。杜预又向石鉴提出了此时进军的“五不可、四不须。”石鉴为此大怒,奏报杜预擅自修饰城门官舍,滞留耗费军需,派遣御史把杜预抓了起来,装进槛车交付廷尉。
杜预是晋初名将,颇晓军事,时称“杜武库”。他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涉猎政治、经史、历法、法律、数学、工程等多种学科,尤其爱读《左传》,现在仍有杜氏集解流传于世。石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令杜预出兵很可能另有目的,或许是为了陷害杜预,杜预若进军,在当时的情况下必不能胜,所以无论杜预进不进军都将受到石鉴的惩罚。石鉴将杜预押至长安问罪,只因为杜预娶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为妻,所以减轻了刑罚,以侯爵赎罪论处,不久又任命为度支尚书。后来石鉴回朝,杜预弹劾他虚报战绩,二人甚至在朝中互掐,晋武帝俱免二人之职。
两军尚未交战,晋军却出现将帅失和的情况,想要短期内平定西北已是不可能了。
271年4月,北地胡进寇金城(今兰州),凉州刺史牵弘出兵进讨。一时之间“群虏内叛,围弘于青山,弘军败,死之。”北地胡是生活在北地郡的杂胡,青山位于今天甘肃环县西。北地胡不属于鲜卑,可知秃发部反晋之后,有不少别的族群加入,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晋书·秃发乌孤传》载:“泰始中,(秃发树机能)杀秦州刺史胡烈于万斛堆,败凉州刺史苏愉于金山,尽有凉州之地,武帝为之旰(gàn)食。”
之后,晋武帝又任命车骑将军贾充都督秦、凉州诸军事,但老奸巨猾的贾充根本不愿意离开京师,他以女儿贾南风与太子司马衷的婚事为由留在了洛阳。如此一来,平定西北的大任又落在了镇西将军司马骏的肩上。司马骏是司马懿之子,长晋武帝一辈,在皇室中最有威望,史书称其“善扶御,有威恩。”司马骏就任后,并不急着进讨秃发部,而是劝督农桑,与士卒分担劳役,甚至规定僚佐军官都要至少屯田十亩。
经过司马骏数年经营,西北形势开始好转。274年8月,“凉州虏进寇金城诸郡,骏讨之,斩其帅乞文泥等。”这是秃发部反晋以来史料记载的晋军第一次获胜。到了275年2月,秃发树机能已经抵挡不住司马骏的攻势,于是向晋军质子请降。此时距离秃发部起兵差不多有五年之久。
咸宁初年(276年),秃发树机能投降,但没几个月又叛变,树机能和侯弹勃等人打算劫持凉州佃兵,司马骏获悉,命平虏护军文鸯督率凉、秦、雍三州军马前进,大军压境以威慑各部。树机能迫于兵威,率领二十部首领以及侯弹勃等人投降,于是“安定、北地、金城诸胡吉轲罗、侯金多及北虏热冏(jiǒng)等二十万口又来降。”(《晋书·司马骏传》)一次归降就有20万众,可知各民族参与的反晋斗争有多大的规模。这是树机能的第二次投降,西北形势已经得到控制,晋武帝便征调司马骏入朝。
司马骏入朝后,秃发树机能又在当年发动了第三次反叛,西北形势再度恶化。277年3月,晋武帝派遣平虏护军文鸯进讨树机能等人,获胜。对树机能来说,投降与反叛实属常态,没过多久他第四次举起了反晋的大旗。278年,凉州刺史杨欣与秃发树机能党羽若罗拔能等人战于武威,晋军战败,杨欣被杀。秃发树机能又在279年1月攻陷凉州,于是“河西断绝。”(《晋书·氠蚚(shēn qí)传》)可见秃发部的这次反叛规模之大,关中与凉州的交通已经完全中断。
当秃发树机能遭遇军事天才马隆,便走向覆亡之路
蜀汉被一举攻克、三国对峙的时代结束后,司马家族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一统南北,完成最后的霸业,但秃发树机能的叛乱影响极大,晋武帝已经为伐吴准备了近10年之久,大军早已集结,如箭在弦上,西北的动乱打乱了晋军的部署,对晋武帝来说,彻底解决秃发部的叛乱已经迫在眉睫。就在这时,旷古奇才马隆向晋武帝毛遂自荐,祈求领三千精兵讨伐树机能。这年是咸宁五年(279年)。
《晋书·氠蚚传》详细记载了马隆平定秃发部的过程,其中有一段文字是关于晋武帝与马隆的对话:
帝每有西顾之忧。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讨此虏通凉州者乎?”朝臣莫对。隆进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必能灭贼,何为不任,顾卿方略何如耳。”隆曰:“陛下若能任臣,当听臣自任。”帝曰:“云何?”隆曰:“臣请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丑虏何足灭哉!”帝许之,乃以隆为武威太守。公卿佥(qiān)曰:“六军既众,州郡兵多,但当用之,不宜横设赏募以乱常典。隆小将妄说,不可从也。”帝弗纳。
马隆当时的职务是司马督,不过是个低级武官,他之所以能入朝议事,是因为晋武帝想要平定东吴,在全国大举“壮勇秀异才力杰出者……擢而用之。”兖州有关方面认为马隆“才堪良将”,这才举荐他入朝参政。
马隆(网络图)
马隆向晋武帝请求亲自前往武库挑选武器,晋武帝同意。然而武库令却只给马隆曹魏时期留下的库存腐朽器械,二人因此发生争执。御史中丞弹劾马隆,马隆向晋武帝解释:“臣当亡命战场,以报所受,武库令乃以魏时朽杖见给,不可复用,非陛下使臣灭贼意也。”晋武帝并不追究,又给了马隆三年的军资。
马隆为出征凉州准备非常充分,他所招募的士兵更是以一当十的勇士,募兵的最低限度是“腰引弩三十六钧、弓四钧,立标简试。”马隆共招募了三千五百名士兵,对骑术没有任何要求,主要以弓弩见长,装备大量的强弓硬弩。
秃发部的生产方式以游牧为主,所以拥有大量骑兵,这是游牧民族在军事方面独一无二的优势。所以当马隆渡过温水(在今景泰县)之后,晋军便一直被秃发部的骑兵跟踪骚扰,行军十分困难。“虏树机能等以众万计,或乘险以遏隆前,或设伏以截隆后。”
关中距离凉州千余里,马隆仅率三千五百步兵出征,西北路途艰险、胡族遍地,时刻要防备敌骑兵骚扰,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晋军千里行军之困难。一旦晋军为秃发部所乘,孤立无援之下必败无疑。然而这支晋军不但克服千难万险顺利的抵达武威,还边行边战,杀敌数以千计,实属不易。
马隆能够顺利到达武威,主要得益于三点:士卒精锐,马隆所率士兵都是他一手精挑细选出来的勇士;马隆治军严整而又有奇谋奇策,没给树机能留下可趁之机;准备充分,装备器械的使用很有针对性,装备了大量的偏箱车和腰弩。《马隆传》记载:“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则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
偏箱车是一种四轮木车,这种车只在侧面装有一面挡板,士兵站在车内,可防敌从侧面袭击,也能伺机发动反击。按照《明史》的说法,偏箱车的主要用途有三个。一是运载物资;二是为行进中的步兵提供防御,可左右相接,钩环牵互;三是兵士休息之时,可将偏箱车围成一圈,组成简单的营房,并在十五步外设置篱笆之类的障碍,士兵只在围中活动。由此可知,偏箱车的用途主要是运输和防御,而且马隆对偏箱车的使用十分灵活,“地广则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防御很是严谨,没有给秃发部创造有利的战机。
偏箱车
马隆率领的这支晋军的主要武器是弓和弩,而马隆所使用的弩远比弓具有杀伤力,他使用的并非普通的弩,而是两宋时期失传了的腰弩。明《武备志》有如下记载:“茅子曰:中国之利器,曰弓与弩,自汉以后,虏弓日强,遂不可复及,唯弩之用为最。弩之力,腰开者可十石,蹶开者可二三石,古所云弓之强者不及也。晋马隆平树机能,犹借腰开弩,至宋而不得其法,不传。”
弩
《晋书·氠蚚传》载:“奇谋间发,出敌不意。或夹道累磁石,贼负铁铠,行不得前,隆卒悉被犀甲,无所留碍,贼咸以为神。转战千里,杀伤以千数。”这段记载很有趣,晋军在道路旁堆起磁铁,鲜卑人因为穿着铁铠,所以不能前行,而马隆所属士兵都着皮甲,行动自如,鲜卑人以为他们是神兵天降。马隆因地制宜,在经过富于磁铁矿物的山道之时,马隆命令士兵换上皮甲,把路边的磁石集中堆积起来。鲜卑人不懂其中奥妙,以为晋军有如神助。
晋军如此且战且行,最终顺利率军抵达武威。此前,凉州诸郡已与关中失去联系,如孤悬于海外的飞地,所以马隆抵达武威的意义非凡,不但鼓舞了守军士气,也打击了叛军的气焰。参与叛乱的猝跋韩、且万能等部担心马隆将会讨伐己部,于是率万余落归降,西北形势开始好转。
自从马隆西征,鲜卑人一直尾随晋军,马隆没办法派遣使者回洛阳报告情况,所以《晋书·氠蚚传》有“音问断绝,朝廷忧之,或谓已没”的记载。后来马隆的使者于一天夜里赶到洛阳,报告了这支晋军的战况,“帝抚掌欢笑。诘朝,召群臣谓曰:‘若从诸卿言,是无秦、凉也。’乃诏曰:‘隆以偏师寡众,奋不顾难,冒险能济。其假节、宣威将军,加赤幢、曲盖、鼓吹。’”而此时,晋军已经大量集结于东南,前线将领也已经做好准备,就等晋武帝的伐吴诏书,形势有如箭在弦上。但是西北一直是晋武帝的后顾之忧,这是他一直拖延伐吴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马隆的捷报传来,晋武帝这才放下心来,下诏即刻伐吴。
同年12月,马隆开始反击秃发部,他率领归附西晋的没骨能等部与树机能决战,树机能被部下所杀,部族投降,凉州遂平。因平叛之功,晋武帝对马隆及所率将士破例再次大加封赏。
西晋平定吴国以后,晋武帝认为西平郡(今青海西宁)经历十年战乱,急需兴复,以马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另加一支人数不详的军队交与他指挥,屯据西平。马隆镇守平西十年,在任期间西北无事,是西晋稳定西北的磐石,“积十余年,威信震于陇右。”然而晋武帝于290年病逝,太子司马衷即位,杨骏、司马亮共同辅政,当时略阳(治今秦安县东南)太守严舒与杨骏通亲,企图取代马隆之位,于是诋毁马隆年老谬耄(mào ),不足以威镇西北诸戎。晋庭便以严舒代替马隆镇守西平。结果严舒一到任,西北一带“氐、羌聚结,百姓惊惧”。朝廷担心西北诸戎再次起兵反晋,被迫免去严舒,让马隆官复原职,但不久死在任上。
马隆去世10多年后,304年冬天,氐族领袖李雄占领成都,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匈奴贵族刘渊起兵离石,史称汉赵,五胡建国开始。自此,天下大乱,互相征伐,中国正式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读史可以明鉴,知史可以启智。
欢迎关注“左右说历史”,欢迎阅读、观看、评论、点赞、收藏、转发,您的关注,是左右创作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