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朝人如何评价隋炀帝?名副其实的暴君还是功大于过的帝王?

唐朝人如何评价隋炀帝?名副其实的暴君还是功大于过的帝王?

唐王朝是在隋朝式微之时建立起来的新兴政权。

其成立之初大多承袭了隋文帝所创设的体制内容,可谓受隋朝影响颇深。

只不过,后世之人对于短命的隋王朝评价却褒贬不一。

尤其是唐朝,更是将其灭亡当作垂戒后人的失败典型。

在这其中,隋朝第二位皇帝隋炀帝的功过对唐朝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隋炀帝的作为在唐人眼中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

自然,他们对于隋炀帝的评价也呈现出多角度、多领域、多方面的特点。

这不仅推动当时的人以此借古鉴今,对如今的我们也有丰富的研究价值。

唐人点评隋炀帝所涉及的问题

事实上,在唐朝三百年时间里,对于隋炀帝杨广这个人物以及他的历史功过,唐人总是不间断地展开讨论和评价。

最终,他们将观点分为三部分,以此来垂戒来世、劝诫后人。

即,隋炀帝的性格、治国策略和功过是非。

首先,唐人认为隋炀帝的性格对他执政产生了主要影响。

隋炀帝的性格是由出身环境所造就的。

再加上他本人才华匪浅。

因而形成了杨广因恃才傲物而脾性自负的性格。

显然,执政生涯中,隋炀帝曾多次因为自负、多疑,影响对局势的判断。

而在没有即位前,富有心机的杨广早就不满足于只做一个清闲王爷。

他渴望权力和地位,故而在父母面前装作一副勤俭节约、不喜宴乐的样子。

因为他深知,在决定自己是否可能继承皇位的父母面前,必须伪装成他们乐见的样子。

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母亲独孤伽罗极力反对杨坚纳妾,他便严令自己的侍妾不许生育。

以示自己没有专宠妾室,也不愿多近女色。

不仅如此,对于家里演奏的乐器,他更是故意让它们积灰。

以此来示意父亲,自己从来不沉迷于声色。

即便是在臣子面前,杨广也依然装出一副贤德的样子。

外出时,遇到雨天,他会拒绝属下给自己披油衣;

并直言,众将士还在雨中,我怎么可以独自避雨?

总之,在还未登基前,杨广的伪装就已经事无巨细。

久而久之,他深深得到了父母的信任。

最终,其成功取代兄长杨勇,成为皇位继承人。

登基后,杨广的本性才开始暴露。

对此,唐人针对隋炀帝登基前后种种沽名钓誉的作为大加批判。

就连唐高祖李渊也将隋文帝废杨勇而立杨广的作为认定是隋朝国祚不长的重要原因:

“然圣人千虑,失于知子。以正万国,轻于元良。废守器之长,立不才之庶。兆乱之萌,于是乎在。”

当然,时人也认同李渊的看法。

他们认为隋朝主要亡于改立次子为帝。

此外,唐人对隋炀帝的执政方式也颇有微词。

唐人得知隋炀帝的野心,理解他将国号定为“大业”的原因。

然而,隋炀帝的野心和他的作为实在是不匹配。

其前期勤政作为还是使隋朝江山出现短暂的辉煌。

但是在后期,随着政务的增多,隋炀帝的处理便愈发懒怠。

不仅“不遵法度,骄奢荒怠”,更是“恶闻政事,奏请罕决”。

到了暴戾情绪无从释放的时候,他还会滥杀大臣、赏罚无度。

彼时,朝中但凡有和他意见相左的大臣必被株连满门。

其杀人如麻的行径迫使臣子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沉默不言只求一份安身立命的俸禄。

除此以外,再不敢多言其他。

由此可以看出,隋炀帝前期励精图治。

他虽然对赋税、制度、官员任选都做了改革,但通通缺乏持续性。

为此,唐人杜佑评价隋炀帝:

他到后期又走上“更为严制”的道路,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不仅如此,隋炀帝在经济开销上更是靡费。

建东都、开运河、征高丽,种种开销都是通过搜刮百姓的民脂民膏得来的。

最终正如唐人《通典》记录那般:

“货贱物贵,以至于亡。”

显然,他的横征暴敛,导致货币贬值。

只是唐人也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隋炀帝的确有一定才华。

他自小就勤奋好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而对于写诗,杨广更是信手拈来。

事实上,隋炀帝确实是隋代文坛重镇。

其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4首。

《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东宫春》......都是他的作品。

也正因此,他常常夸耀自己的才学和智慧可以匹敌先贤帝王。

可想而知,其自然会轻视那些比自己学识低的臣子。

只是作为皇帝,如此矜傲,定无法网罗人才为己所用。

更严重的是,这种心态使他的性格开始扭曲。

直到最后,他为维持自己的形象,不允许有任何学识优于他的存在。

一旦出现这样的人,嫉贤妒能的隋炀帝便会想方设法将其除掉,以维护他高高在上的权威。

关于这一点,李渊、李世民等众多唐朝皇帝几乎都进行了批判。

因为隋炀帝此举就意味着隔绝臣子向君主纳谏的渠道。

要知道,皇帝不虚心纳谏,就注定与江山有亏、与统治无益。

不过也正是有了前车之鉴,唐朝的皇帝大多都积极纳谏。

他们耐心听取臣子的意见,而后加以归正。

综上所述,唐人对于隋炀帝的性格、政治手段等多方面都有详细的评价。

不难看出,他们十分重视历史评价。

这不禁印证了那句话,“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唐人评价隋炀帝的历史意义

事实上,唐高祖李渊在登基后,曾给予隋炀帝“炀帝”的谥号。

以此来表示对其一生的评价。

不仅如此,唐太宗李世民和群臣讨论如何治理国家的时候,隋炀帝也经常成为他们议论的对象。

比如他与魏徵的对话。

当时,唐太宗问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暗君?

魏徵回答: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徵把隋炀帝归类为暗君,一方面是评判隋炀帝不听取人言、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作为。

另一方面也希望唐太宗可以虚心纳谏,并多对前朝帝王的功过是非进行分析比对,以完善自身。

这段时间,评价隋炀帝的人大多是上层统治集团内的重要成员。

这些人对于朝政的参与度极高,且希望君王能够妥善采纳自己的意见。

正因如此,隋炀帝才会经常被拿出来当作前车之鉴。

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对于隋炀帝的评价也多样纷呈。

特别是到了唐朝后期,国家刚刚从乱世中缓和起来。

世人对隋炀帝的评价也上了一个高度。

前期官员主要是和皇帝讨论如何治国理政、劝导皇帝积极纳谏等。

到了后期,内容不再是劝谏君主纳谏;

而是中肯说明隋炀帝的历史功过。

非但这样,他们对于隋炀帝的评价形式也和前朝大有不同。

其主要通过小说、诗歌等形式进行。

就拿隋炀帝开凿运河一事来说。

众所周知,大运河贯通南北。

这为唐朝的经济发展、交通流通和改善民生等方面起到奠基作用。

对此,唐人自然会表示颂扬。

如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共禹论功不较多。”

显然,他们对于隋炀帝的评价逐渐摆脱唐人前期评价的负面政治情绪,变得愈发中肯且带有人生价值思考。

而后,隋炀帝故事的演绎使人们对于历史兴衰演替的看法更加成熟。

由此丰富文学营养,使文艺作品的厚度和深度有了更大拓展。

无论如何,唐人评价隋炀帝总归是为了吸纳其一生历史意义。

为了在治国理政方面,不像隋炀帝一样刚愎自用、狂妄自大;

而是要虚心听取正确的意见。

这样才能有益于国家。

结语

总之,唐人的评论不仅展现当时时人对于隋炀帝的看法。

并且可以从中领略唐朝以史为鉴的正确历史观,以及他们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视程度。

同时,还可以通过唐人的分析和批判,来追踪隋炀帝的历史形象。

这对于后世研究也具有历史意义,为我们研究隋朝历史以及唐朝社会、政治、文化风气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大业拾遗记》

《魏徵公谏录》

《唐国史补》

《通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隋朝,唐朝人,评价,帝王,影响,皇帝,性格,暴君,杨广,隋炀帝,观点评论,唐人,李渊,唐朝,杨广,隋炀帝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隋朝,唐朝人,评价,帝王,影响,皇帝,性格,暴君,杨广,隋炀帝,观点评论,唐人,李渊,唐朝,杨广,隋炀帝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隋朝,唐朝人,评价,帝王,影响,皇帝,性格,暴君,杨广,隋炀帝,观点评论,唐人,李渊,唐朝,杨广,隋炀帝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