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
1368年,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做了皇帝,身份的转变意味着切身利益的改变。他不再关心农民的利益,整天想的是如何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想的是朱家的天下如何维持万万年。作为从社会最底层一路摸爬滚打闯过来的人,他深知各个社会阶层的底细,于是设计出了一套严密的制度,防止人民不事生产,逃避赋税徭役,钻帝国的“空子”。
首先,明代的百姓按职业进行划分,户口分为民户、军户、医户、儒户、灶户、僧户、道户、匠户、阴阳户、优免户、女户、神帛堂户、陵户、园户、海户、庙户等等等等。户有户籍和户贴。户籍存放在户部,户贴由百姓持有。以户籍确定赋税徭役,“令有司各户比对,不合者遣戍,隐匿者斩,男女田宅,备载于后。若诈冒避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版籍者同罪。”
看到了吧,朱元璋想的很细,把人民按职业区分,然后区别对待,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作为征收赋税徭役的依据,你想逃避,那就受到惩罚。
大明百姓
在各种户籍中,民户占人数最多,民户基本上就是农民,中国毕竟是一个农业国家吗。相应地,他们和土地关系最为密切,也承担了国家的主要赋税徭役,命运也最悲惨。我们主要说说农民这个群体在大明时代的悲惨生活。
朱元璋在对天下百姓说:为吾民者,当知其分。田赋力役出以供上者乃其分也。能安其分则保其父母妻子,家昌身裕,为仁义忠孝之民,刑罚何由及哉。这句话的大意是,大明的百姓啊,你们要知道自己的本分,向政府纳税服徭役是你们的本分。只要你们老老实实尽了本分,保你家人平安、家境富裕,作为忠顺的百姓,刑罚自然落不到你们头上。
从这句话中,我们看不到朱元璋这个农民出身的皇帝对农民有一丝怜悯,有的只是控制和威胁。为了把百姓控制在土地上,大明朝规定百姓出门百里,要有路引,否则要受刑罚。
官吏与百姓
大明农民的田赋一年两次:夏税和秋粮,主要是米麦,也有一部分是丝绢和钱;力役分里甲、均徭、杂泛三种。这两项负担是国家层面的,除此之外,农民还要忍受地方官吏、豪强、地主的各种盘剥。这些地方势力或单独利用手中的权力盘剥百姓,或联起手来巧立名目搜刮百姓。例如嘉定县一粮长,在征收田赋时,额外勒索十八种钱财:定
舡钱、包纳运头米钱、临运钱、造册钱、车脚钱、使用钱、络麻钱、铁碳钱、申明旌善亭钱、修理仓廒钱、点舡钱、馆驿房舍钱、供状户口钱、认役钱、黄粮钱、修墩钱、盐票钱、出由子钱。
嘉定县一个小小粮长都这样盘剥百姓,那嘉定县其他的官员呢?那全国的官吏呢?明代文人侯朝宗曾说:明之百姓,税加之、兵加之、刑加之、役加之、水旱灾祲加之、官吏之食渔加之、豪强之吞并加之、是百姓一而所以加之者七也。
缴纳田赋
逃亡图
在经过一番敲骨吸髓般的盘剥后,很多小农破产了,他们的田地被地主趁机兼并。更惨的是,没有了土地,户籍还在,官府依旧按照户籍信息征收赋役,这将百姓逼上死路。于是,大量的农民成为流民,他们或逃入山野,以野菜野果为食,或私自开垦一小块土地耕作,或流窜其它省份。大明朝廷虽然也出台各种政策以应对流民,但负责执行的官员都是地主,并不会真的为百姓着想,因此这些措施效果都不好。
地方官吏依旧要完成每年的赋役任务,怎么办呢,于是就将逃走百姓的负担,转嫁到没有逃走百姓身上,这就将没有逃走百姓逼上绝路,变性逼着他们也成为流民。恶性循环产生了。正统三年,直隶清苑县人民逃移359户,山西临晋县人民逃移4570户。到了正统十二年,山东诸城一县先是逃移13800余户。正统十四年,河南呈报朝廷,其一省有流民约二十万人。如果把这种情况放在大明两京一十三省,这个数字应该是极其触目惊心的。
相对于农民,大明帝国的皇室、中央官员、外戚、勋臣、地方官吏、豪绅、地主,他们一方面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另一方面不承担赋役。这样一来,大明帝国的财政收入逐年减少。洪武二十六年,天下土田总数为8507623顷,到了弘治十五年,天下土田总数为4238058顷,一百零九年间,天下土田减少了一半。
逃走的农民(流民)也是要吃饭的,吃不上饭怎么样呢?他们或为匪、或为盗贼,严重时汇聚成洪流,爆发农民叛乱。自朱元璋洪武年间开始,一直到大明帝国灭亡,农民起义时有发生,其中以洪武、天顺、正德、崇祯四朝农民叛乱规模最为巨大,而崇祯朝的李自成农民叛乱直接导致了大明王朝的覆灭。
李自成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