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封建王朝有上下两千年的历史,有的时代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却留下了耀眼的辉煌,比如东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文化繁荣昌盛而且还为官僚制度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从时间上来看“三省六部制度”开始于隋朝,但其中的“三省”于三国时期的魏国便诞生了,它是从西汉时期的尚书台、东汉时期的秘书监演变而来的,一度成为曹魏官僚体制下的重要决策机构。
曹魏虽被司马家族所灭但这一体制却流传了下来,并且得到了后代王朝的借鉴与发展,那么“三省”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呢?它又有着怎样的发展过程。
一、中书机构的诞生与发展
“三省”又可以称之为“中书机构”,皇权制度下主要服务于皇帝的一个部门机构,其出现的原因与发展的过程皆有着一定的时代特征与政治需求。
1.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三省制诞生
董卓之乱后曹操挟持汉天子刘协号令天下,虽然他不是名义上的皇帝但却控制着东汉的军政大权,皇帝和文武百官尽皆被曹操一人所架空。
曹操雄才大略可若是想要凭借一己之力完全控制朝纲不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便对东汉的秘书机构以及自己的魏王府进行改革,将原本东汉的秘书监和处于萌芽阶段的三省结合起来。
由此开始一个名为类似典尚书的中书机构出现了,这也是最早的三省制雏形,典尚书主要负责向曹操奏事以加强他对朝廷内外的控制。
尚书本是东汉朝廷的政令拟定、颁发的机构,曹操中书机构的出现直接剥夺了它的权利,秘书机构作为朝廷枢纽的中心多少显得不符合潮流,但在那个诸侯混乱的年代却具备生存的土壤。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书机构在战乱中也不断变化与完善,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即位,为了新的政治需求曹丕又将中书机构进行了改变与完善。
2.曹丕篡汉,中书成为中书省
曹操在位时一直以丞相自居,所以他掌管朝廷政权的机构虽掌控实权却不能僭越皇权,中书机构一直以另类的方式存在而不能正规化、官方化。
曹操去世曹丕篡汉自立为王,既为王定然需要将一切正统化,同时曹丕的政权刚刚建立也需要更加专业、更加完备的机构,在此情况下他便将魏王府与朝廷中枢部门进行优化,中书省便就此出现了。
中书省的出现将负责草拟机密的职务与管理相关资料的职务一分为二,不仅大大改变了原本政务流程中混乱的局面,更是提高了曹丕管理朝政的效率。
简单来说,中书省更加偏向于单纯的皇帝传令机构,这一种改变也为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是魏晋时期官僚体制一种重要的革新。
二、魏晋时期的中书省
曹魏末期政权被司马家所取代,中书省的地位再一次得到加强与提高,不仅掌握了草拟皇帝命令的诏令,还具备其它相应的政治地位,一度成为了晋朝时期最高的权力中心。
1.中书省、中书监: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封建专制时期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在不断加强中央集权,无论何时他们都希望将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但过度集中的权力也定然会带来更的影响。
诏令是王朝政治的体现也是皇权无上的体现,所以为了避免朝廷决策的失误与皇帝决策的失误,诏令在执行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一个职能部门进行监督,而这个职位便是晋朝时期有名的中书监。
顾名思义中书监就是一个“监察部门”,诏令在颁布执行的时候该部门需要对政策的体现进行不断监控,而后将所得到的信息反馈给皇帝并进行二次完善。
由此可见中书监的职权虽然不是很大,但其上传下达、监督诏令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这是官僚制度在不断发展中的一种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体现。
2.中书省:古代版精英管理
俗语说“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中书省作为晋朝时期皇帝最信任的职能部门之一,其内部的人员并不是太多但大部分都是精英和大才。
这一类人首先德行要比较出众对皇帝忠心不二,即使古代帝王多是薄情寡性之辈中书省的官员也要敢于直言进谏,以保障诏令在施行过程中的正确性、稳定性。
其次中书省的官员可视为“代掌王言”,他们的工作看似非常简单仅仅只是对皇帝的话进行润色而已,但这简单的润色却关系这朝廷、皇帝的威信丝毫不能懈怠。
总的来说,中书省虽然不再是以往的秘书监却依然保留着它的影子,在朝堂之外不断完善皇帝的政令,这也是为何中书省人少却都是精英的原因之一,一个人往往需要并且能够担当数人的工作量。
从某个角度来说最初的中书省好似明朝的大学士制度,皇帝在天下人中千挑细选精英和人才,对朝政进行所谓的经营管理、高效管理,这是中书省不可忽略的一个优越性。
3.三省六部制度的出现
从上述的介绍来看,中书省的工作采取的是精英管理体制,这一种管理理念虽然可以保障皇权高效且忠诚的运行下去,但因人员有限必然会让朝政大量积压很多的政务难以及时的进展。
与此同时,中书省的工作大多集中于发布诏令和执行诏令,可是它同时也兼备对朝廷诏令的监督和反馈,这样繁杂和混乱的工作必然不可能面面俱到,执行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许许多多潜在性的问题。
《晋书》中记载苟勖作为中书监的时候有人为了拉拢他进行贿赂,可见中书监的权力有多么的大,若是他们立场不够坚定很容易出现腐败问题,进而影响整个王朝的运行和廉洁问题。
魏晋中后期在中书省的基础上又诞生了尚书令,这一职位不仅能够参政议政,而且还有在皇帝死后拟定诏令的权力,再加上尚书令一般都是皇帝的老师,权力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中书省、尚书令都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个权力极大的职位,如何完善这一职位并且减少施政过程中腐败问题成为了皇权所需要考虑的事情,这一点在隋朝时期得到了一定的补充。
三省六部制度从魏晋开始出现萌芽,一直到隋朝才正式成为官方确定的制度,三省主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主要是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中书省又叫做内史省,始设于曹魏时期管理机要、发布政令,隋超时期依旧掌管行政大权,与枢密院合称“二府”地位极其之高,直至明朝永乐年间被“内阁”所取代。
尚书省由汉朝的“尚书台”演变而来,是魏晋后期中央最高的政令权力中枢之一,隋朝时期得以定型并在唐代完善,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等六部皆属于尚书省。
“三公九卿”制度下丞相不仅统摄三公甚至还管辖九卿,唐朝尚书的职权等同于丞相但权力却被分化,六部仅仅属于封建王朝时期的外朝官,失去了早年内朝官、宫廷管的权力。
门下省从某个角度来说与前期的内朝官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主要侍从皇帝左右、服务于皇帝的日常生活,当然也有一定共议国政、审查诏令、封驳之权,算是皇权监督百官的一个职能部门。
三、结语
综上所述,魏晋时期的中书省、尚书令相比于前朝有很大的优越性和亮点,可是在整体运行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足和短板,三省六部制度的出现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种不足之处。
它使得封建王朝的官僚体制更加的完善与成熟,君王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臣子的权力被无限的削弱,同时各大部门之间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监督性,形成了一个“闭环”的内部运行体制。
从魏晋到隋唐几百年的时间里中华大地战乱不断,魏晋如同昙花一现隋朝存在的时间也很短,可是这一段历史时期却创立了我国最有名的三省六部制度。
它的出现是一种皇权集中的产物,它既是皇帝削弱相权的一种手段,也是皇帝监督百官乱权的一种方式,皇帝的命令得以科学、正确的实行。
三省六部制度的萌发、发展与诞生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它有效促进了行政的理性化也符合时代管理发展的方向,这一种制度更是得到了后来多个朝代的认可与延续,足见其可执行性强与生命力强。
现如今在很多人看来三省六部制度主要是为了削弱相权所设立的制度,其实它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更好的贯彻皇权、相互监督,分散相权仅仅是其中一个很小的因素而已。
参考文献:《晋书》、《汉书》、《魏书》、《职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