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7月13日,燕王朱棣在耗时三年以后,终于攻破南京城,如愿以偿地把亲侄儿建文帝朱允炆从皇位上撵下来。
朱棣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的造反举动给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两千年来唯一一次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
西汉吴王刘濞、西晋汝南王司马亮没有实现的理想抱负,朱棣实现了。
因为朱棣造反的名气实在太大,史学家把这次事件称之为“靖难之役”。
自古以来,造反就是为了当皇帝,什么清君侧、替天行道一类的话术,全部都是蛊惑人心的东西。既然造反成功,接下来就得张罗着登基称帝的事宜。
登基不是小事。
于国事而言,这是改朝换代。于造反者而言,这是人生逆袭。
无论出于哪种想法,登基诏书必须要写的铺陈华丽、名正言顺。
朱棣的帝位本身来得不正,诏书更得找一个靠谱的人代笔。思来想去,整个大明王朝只有一个人最合适,他就是方孝孺。
作为明代初期大儒宋濂的得意弟子,并且有着“当代韩愈”的美称,方孝孺可谓是当时的天下文宗,让他起草登基诏书真是再合适不过。
替新皇帝起草诏书,对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份天大的美差,不知道有多少人想托关系走后门揽下这份活儿,但方孝孺坚决拒绝。
最终,他的拒绝惹怒了朱棣,沦为朱棣登基的头一份祭品。朱棣在杀方孝孺时,心腹姚广孝极力阻拦说“此人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杀不得”。
朱棣不听,非死不可。果然,姚广孝之言一语成谶。方孝孺死后,大明王朝的读书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向滑坡,尤其是在气节血性上,空空如也。
对比,有人点评方孝孺之死,说朱棣亲手斩断了朱明王朝读书人的血性。那么,方孝孺之死与读书人血性,两者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死里逃生,但终究难逃一死
方孝孺在年纪轻轻时,文章已经名扬天下,并获得“小韩愈”的称号。
天才总是早慧,方孝孺在读书方面的天赋绝不是普通人所能企及。普通读书人读到最后,要么成为呆若木鸡的榆木疙瘩,要么成为人情世故八面玲珑的社交高手。
方孝孺完美地避开了读书人的通病,不但读书读的融会贯通,而且头脑特别灵活,更重要的是没有沾染士大夫爱慕虚荣的臭毛病。
上帝为人打开一扇窗,也必定为人关上一扇门。
虽然天才拥有异于常人的天赋,但天才的人生成长之路也同样比普通人要坎坷。
方孝孺的父亲叫方克勤,也是一位出类拔萃的读书人,曾做过山东济宁知府,在任上干得不错。但在洪武八年,因为“空印案”牵连其中,被朱元璋一并处决。
因为是犯事家属的后人,即便朱元璋听说方孝孺很有能力,也不肯重用他,只是象征性给他一份类似皇宫教书先生的职务,给读书人和皇子皇孙上课。
照理说方克勤没有犯实质性的问题,但朱元璋的品性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洪武四大案”震惊历史,估计杀人杀到失心疯了,光“空印案”惨遭杀害的人就高达三四万。遇上朱元璋这样的皇帝,只能说方克勤也是倒了血霉。
在朱元璋时代,方孝孺一直被压制着,没有发挥才能的机会。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方孝孺熬啊熬,终于在23年后,把朱元璋熬死了。方孝孺迎来他人生短暂的辉煌时刻。
朱元璋总是叫人捉摸不透,他活着的时候不肯重用方孝孺。临终之际却反复叮嘱接班人朱允炆,说“方孝孺有大才,可重用”。
一方面是爷爷的嘱托错不了,一方面方孝孺在后宫教书时,与朱允炆建立起不错的君臣关系。
朱允炆一登基,立刻把方孝孺从皇家学校捞出来,带在身边委以重任。
方孝孺被起用时,感动得热泪盈眶,自古知遇之恩无以回报,尤其是君臣关系,只能鞠躬尽瘁、肝脑涂地。
朱允炆登基后,很多事无法做决定,必须找老师方孝孺商议拿策略。对方孝孺来说,人生的起起落落来得太突然。
先帝看都不看自己一眼,新皇却把自己当成首席智囊,方孝孺自然会卖命替朱允炆干活。
建文帝年轻不懂事,在齐泰和黄子澄的怂恿下,要搞“削藩”,但这么大的事必须跟老师商量。也不知道方孝孺是不是被满脑子“忠君报国”想法给蒙蔽了,居然同意了削藩的建议。
没想到这一削,削出事了,燕王朱棣反了。
既然有人造反,那就赶紧平叛吧。在朝廷讨伐朱棣的过程中,方孝孺发挥了自身的才华,替朱允炆写了一张又一张讨伐叛贼朱棣的檄文。
问题是写文章能够骂退叛军的话,那还要将士打仗何用。朱允炆在频繁失误的状态下,最终败给叔叔燕王朱棣,当年围绕在朱允炆旁边的幕僚红人全部沦为阶下囚。
掐指一算,方孝孺的人生辉煌短短不足三年。还没来得及使出所有的本事,人生便宣告谢幕了。
士风流弊
方孝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儒。朱棣造反成功后,因建文帝人间蒸发,很多文帝旧臣纷纷投靠朱棣,唯有方孝孺是铁杆的旧皇派。
朱棣想,如果旧皇派最硬的骨头投靠我的话,何愁天下士人不归附。于是,在第一时间接见了方孝孺,希望方孝孺别跟自己作对,顺带手把登基诏书写一下。
方孝孺坚持不写。不写就不写吧,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方孝孺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送给朱棣。
正是因为这四个大字,让方孝孺承受了封建社会最惨绝人寰的苦刑“诛灭十族”。
多出的一族是“认识族”,只要方孝孺认识的或认识方孝孺的人全部无一幸免。
朱棣与方孝孺都是狠人。朱棣没有意料到方孝孺的嘴如此狠,方孝孺没有意识到朱棣的心如此狠。朱棣拿过“燕贼篡位”的诏书,问方孝孺难道不怕我诛你九族吗?
方孝孺直接怼他说,别说九族,哪怕是诛我十族,我要是眼睛眨一下都算我输。
结果,朱棣真的成全了他诛灭十族的“要求”。总共873口人,杀了3天才杀完。
方孝孺是一介书生,表面看是没必要杀的,但站在朱棣的角度来说非杀不可。因为方孝孺不死,他的思想不灭,对自己来说永远都是一个潜在的隐患。
但在杀方孝孺一事,满朝文武都没有人支持。他们跟朱棣心腹姚广孝的观点一致,方孝孺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所谓种子,就是思想火种的意思。
朱棣没有听进去这句劝告,杀掉方孝孺后,对大明王朝的政治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百年以内没有出过一位政治思想家。
朱棣不是昏庸的人,别人的话,他从来都不听,但是对姚广孝言听计从。而这次,姚广孝说话也不好使。说到底,朱棣就是想毁掉以方孝孺为代表的明初政治思想。
从方孝孺死后,我们看明史不难发现明代的士大夫逐渐走向“流氓化”的道路。
明代中期,张居正、徐阶、严嵩等人虽然能力很强,但他们毫无例外都是权臣,好事也干,坏事也干,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至于明朝灭亡时,士大夫都不配与气节沾边,全部沦为唯利是图、贪生怕死的小人。
这一切的根源都是方孝孺被杀害的悲剧所引起的蝴蝶效应。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和动机发生了深刻变化,把读书当作营生的手段,危急时刻愿意献身的人寥寥无几。
有句话说,天道好轮回。
朱棣不听旁人的劝告,执意要杀方孝孺,虽然除掉了眼前这颗眼中钉,但也为他的儿孙后代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