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帝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四月初六,
孝端皇后王氏
崩逝。
王皇后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元配皇后,按明朝礼制,她是要被葬入定陵地宫的,
可此时的
万历帝正为“明末三饷”
带来的苦果愁眉不展,
自己的身体也病痛不断,哪里还有心思去理睬皇后的丧事,
这一拖延导致王皇后的棺木停放了三个月都没能入葬
,
大学士方从哲坐不住了,上奏说:皇后崩逝已近三个月旧例了,梓宫发引只在百日内外,现在时间紧迫可册谥未定,连神主牌位都还没写,
皇上您打算将发引之期定在哪天啊?
礼部右侍郎孙如游也着急了,上奏说:玄宫的隧道不可久泄,眼下正处大雨时节,
臣等尤为担心雨水冲进玄宫啊
......
然而,还没等万历帝将王皇后葬入陵寝,他自己就一病不起了,
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钧病危
,
临终之际,他无比眷恋地望了一眼
皇贵妃郑氏
,对
太子朱常洛
说道:尔母皇贵妃郑氏,侍奉朕很多年了,
进封皇后,死后葬入定陵同朕作伴……
说完,带着未能见到
福王朱常洵
的遗憾咽了气。
万历帝拖延元配皇后的葬礼,临死前却对宠妃念念不忘
,
对万历帝这样的帝王来说,在他的一生之中,或许只有郑贵妃才是他内心认定的伴侣,
因此,他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遗命,将心爱的女人晋封为皇后,盼望着日后她陪伴自己长眠地下........
然而三百年后,定陵地宫开启,人们发现诺大个地宫奢华无比,奇珍异宝应有尽有,
后殿并列着
三口金丝楠木精制而成的巨大红漆棺椁
,
中间长眠的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左边是万历帝的元配孝端皇后王氏,右边却是太子朱常洛的生母孝靖皇后王氏,
唯独没有郑贵妃的影子
,
“生同衾,死同穴”,万历帝期盼死后与爱妃相伴的美好愿景,已然早就化成了泡影,
等来等去,他也没能等来郑贵妃的身影,
那他心心念念的郑贵妃,究竟在哪呢
?
郑贵妃在万历帝死后的十年,一直住在紫禁城一座寂寞的宫殿里,
不仅饱尝与爱子朱常洵母子天各一方、分离之苦,
而且既没当上皇后,死后也没能与万历皇帝合葬,
却最终带着满身的孤寂,被葬入
银钱山下一座孤零零的坟墓里
........
如今,深情的帝王、风情万种的宠妃早已尽归尘土,
只剩下清冷的地下宫殿,为那段缠绵缱绻的爱情默默寂守了,
不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万历帝的遗诏没能实现?
这是一段颇为辛酸的宫廷史。
“翘班”皇帝,拖着朝臣一起让朝政停摆
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
(1563年—1620年),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他10岁即位,年号万历,在位长达48年之久,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同时,他也是明朝历史上
有名的“翘班”皇帝
,常年躲在深宫不露面,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三十多个年头,
虽说皇帝翘班这种事,万历帝那位颇为任性的祖父嘉靖帝也干过,避居西苑二十多年,
可嘉靖帝只是不露面而已,平日里没少为朝政操心,批阅奏折经常到后半夜,
原本,按照明朝的朝政处理机制来说,
皇帝不上朝只关乎礼制,并不影响国家系统的正常运转,
皇帝只需
在内阁票拟上“批红”做决策
,即使不露面,也能统治好国家。
可万历帝岂止是不上朝,他真的是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做到了
“万事不理”
,甚至对内阁呈上来的奏疏票拟一概采取
“不报”
(不批复)和
“留中”
(将奏疏扣下)的态度,
完全是消极怠工,
哪怕官员缺员严重“各衙门缺多不补,补又不下",已严重影响到朝政正常运转的情况了,
万历帝依旧是一副
“朕不想理你们”
的姿态,
这哪还是皇帝一人罢工的问题,明明是
皇帝拖着朝臣一起让朝政停摆
的节奏,
无怪乎礼部尚书冯琦悲愤上书,严厉控诉万历帝不该怠政:.......陛下奈何以二百年固结之人心,一朝令其涣散至此乎?.......
可万历帝对此依旧置若罔闻,
言官进谏的折子实在太多的情况下,他才会不咸不淡地表示:
朕有腿疾,不便临朝
.......
怕是明朝的官员们也没料想到,他们会摊上这么个“荒于政事”的皇帝,
可即使心有不满,却也无计可施,他们能拿皇帝怎么样呢?
这就导致万历朝后期的
官吏系统彻底崩盘了
,
有些位居中枢的官员终其一生都不知道皇帝长啥样,
朝廷重臣一天天闲得也只能盯着地上太阳的影子长短,来打发值班时间,
牢房里的囚犯可就凄惨多了,有些人已经被关在里面二十个年头了,还没人过来审问,
有的官员被投入诏狱达三十七年之久,手足俱废也没等来释放,
首辅李廷机对这样的皇帝也彻底寒了心,趁着身体不适上书辞官,结果连续上了一百二十次辞呈,万历帝也没给任何答复,索性自己离职了,
像这样
“拜疏自去”
的官员,还有吏部尚书孙丕扬、吏部尚书赵焕等人,
大明的朝堂,简直成了来去自如的“菜市场”.......
朝政如此腐败,女真族趁虚兴起实在也不是什么意料之外的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就此种下。
若干年后,
万历帝落得个尸骨无存的结局,
如此悲凉的代价,到是换来个稍显宽容的议论
:
定陵考古时,棺内万历帝的右腿明显比左腿短,
看来这位皇帝生前确实患有严重的足疾
.......
所以上不了朝啊
.......
可说到底,“足疾”成为不了他怠政的理由,《明史》甚至用一句
“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毫不客气地将明朝灭亡的责任算在了万历帝的头上......
不过回顾万历帝的生平,
这位消极怠工的翘班皇帝,在执政前期也算得上是一代英主了,
究竟发生了什么,竟让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宁可面对朝臣百姓的指责,也不愿再打理朝政?
勤勉读书的少年天子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八月十七日,裕王府内一名宫女
李彩凤
,为
裕王朱载垕
生下了第三子,也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朱翊钧。
李彩凤出身低微,其父只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泥瓦匠李伟,
一家子在京城过得穷困潦倒,
迫于生计,李伟将女儿李彩凤送进裕王府,
当了裕王继室陈王妃的使唤丫头
。
本来李伟是没有让女儿“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念头,
可世事难料,谁也没想到,一个乡村丫头会有一天真的爬上了“枝头”。
裕王的元配王妃李氏
早逝,所生的一儿一女也都短命;
陈王妃
也生过一个女儿,不过这个女儿没多久也夭折了,此后陈王妃再未生育;
此外,裕王府内还出生过一名男婴,生母是谁已不得而知,这个孩子不足一岁也夭折了。
很大可能
是陈王妃觉得自己再难生育,所以将身边的婢女李彩凤送到了丈夫床榻之上,
于是李彩凤在进入王府的第三年,为裕王生下了一个儿子,
即
朱翊钧
,
本来朱翊钧的出生,对于
膝下无子的裕王
来说是喜事一桩,整个王府也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对于整个大明王朝来说也是莫大的喜事,
嘉靖帝的
太子即次子朱载壡
早就病死了,按次序
本该裕王朱载垕册立为太子
,
但嘉靖帝
迟迟未予册立
,还似乎属意景王朱载圳,
裕王前途未卜,一时之间满朝文武也不知道皇帝究竟是什么想法,猜测种种,
这下好了,裕王有了儿子,
起码在皇位角逐中不会因为没有子嗣而丧失继承权,
也就是说,明眼人都知道,
朱翊钧的出生意味着下一任皇帝怕是裕王了
,
可偏偏,嘉靖帝对这个皇孙的出生充满了不悦,
因此,
朱翊钧直到5岁才有名字
,
但这不影响裕王府对他的期待,尤其还有他的生母李彩凤,
她在生下朱翊钧两年后,又为裕王生下一个儿子即后来的潞王,
凭着这两个儿子,李彩凤由一个卑微的宫女晋升为了才人,
她比任何人都清楚,倘若有一天裕王继承皇位,她的儿子便是皇太子,
所以,她不曾放松过对朱翊钧的教育,这一点万历帝后来也常常十分得意地说:
朕五岁即能读书。
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嘉靖帝驾崩,
裕王朱载垕即位,次年改元隆庆
。
隆庆帝即位后,朱翊钧因为是其父子嗣中最为年长的,故被立为皇太子,
李彩凤母以子贵,也晋升为贵妃,
此时,无论是隆庆帝还是李贵妃,对朱翊钧的教育更为严厉,
不仅
安排了一大批老师给他
,
平日里李贵妃也紧盯着儿子的学业,
倘若朱翊钧稍有懈怠,李贵妃就罚他下跪
,
甚至
每到五更都会去朱翊钧的寝宫,喊他起来学习
,
其母李氏“教子颇严。帝或不读书,即召使长跪。每御讲筵入,尝令效讲臣进讲于前。遇朝期,五更至帝寝所,呼曰‘帝起’,敕左右掖帝坐,取水为盥面,挚之登辇以出。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
难怪崔瑞德在《剑桥中国明代史》中说
万历帝博览群书
,按照那个时代的标准,他仍然
博闻广识
.......
张居正
对一位皇太子来说,他将来要担起治国治民的责任,接受的教育自然不同于别人,
朱翊钧自小也被灌输了这个概念,读起书来也十分刻苦,
哪怕朱翊钧10岁时于隆庆六年(1572年)继承皇位后,
仍坚持按照祖宗旧制“举日讲,御经筵”:
每天太阳刚刚升起,小皇帝朱翊钧就驾幸文华殿,听儒臣讲经读史;午饭完毕时开始返回宫内;只有每月逢三、六、九常朝之日,才暂免讲读;隆冬盛暑从不间断......
论明朝众皇帝,
怕是找不出几个像万历帝这么勤勉读书的了
,
可谁能想到,
朱翊钧自即位后,
除了在深宫里埋头读书,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他却处处受人所制,不得自由,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年之久........直到张居正在万历十年病逝,才算真正结束。
在朱翊钧年少时期,皇权意识尚未觉醒,他乐得通过不断地学习,达到令所有人都满意的效果,
可等他年龄渐长,
身边
严厉的母亲李太后、威权震主的首辅张居正、骄横到不将皇帝放在眼里的太监冯保
,
这些人就像“大山”一样,压得他窒息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窒息感”不仅会越来越强烈,还会一步步将他推向另一个叛逆的极端。
这种叛逆,
在万历帝的婚姻上
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段辛酸的宫廷往事
孝端皇后
万历五年(1577年),这一年万历帝朱翊钧十五岁,已经到了大婚的年龄,
万历帝的嫡母陈太后和生母李太后自然不会耽误皇帝的婚事,
两位太后一合计,在正月里就开始张罗着选秀,
最后选中了一个九品芝麻官的女儿——
王喜姐
立为皇后,也就是
孝端皇后
,
这一年,王喜姐才刚刚十三岁。
或许是结婚年龄过早的缘故,小两口大婚四年之久,王皇后一直未能生育,
于是,大明宫廷深处
发生了一段辛酸的故事
:
万历九年(1581年),皇帝朱翊钧前往慈宁宫向生母李太后请安时,
偶遇了一名16岁的宫女王氏(孝靖皇后),并偷偷临幸了她,事后却不打算认账,
没想到几个月后王氏的腹部隆起,让李太后发现了端倪,
追问之后才得知是自己的皇帝儿子干出的事,
于是李太后把万历帝叫过来质问,
奇葩的是,万历帝是咬紧牙关坚决不认这笔账,
直到起居官递上来《起居注》,万历帝才不情不愿地承认,
还被迫将王氏封为了“恭妃”.......
孝靖皇后、王恭妃
万历十年(1582年)八月十一日,
王恭妃
生下了万历帝的庶长子,也就是
未来的太子朱常洛
,
按旧例来说,王恭妃生下皇长子,理应进封为贵妃,
可万历帝说什么都不肯进封,并且他对皇长子朱常洛亦不喜爱,可以说终万历一朝,
王恭妃和朱常洛母子俩,一直过着被万历帝厌恶冷落的日子.......
万历帝为何如此讨厌王恭妃呢?
据万历帝自己说,因为她是宫女.......这个理由实在没什么说服力,毕竟万历帝自己都是宫女的儿子,
更让人不解的是,
万历帝一边“讨厌”着这个他压根就不想承认的女人
,
另一边与这个女人却又生了一个女儿
——万历十二年七月,王恭妃生下皇四女云梦公主朱轩嫄。
这样来看,万历帝似乎口是心非了,
我们回过头再看这桩乌龙事件,似乎也并非皇帝一时上头宠幸了宫女那么简单,
或许这一切是李太后一手安排的也未尝不定,
万历帝事后发觉一不小心被亲妈算计了,当然不肯轻易认下这笔账了,
所以,对于皇帝来说,这本该是一桩小事,可到了万历帝那里,他的反应却过度了,
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变相的反抗,
此前,张居正去世,万历帝刚开始亲政,就急不可耐地做了一件大事——
抄了张居正、冯保的家!
算是狠狠地出了一口气,至于自己的生母李太后,他也无可奈何,
估摸着只能在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跟她唱反调了!
最为无辜的是王恭妃,几乎一直被“幽禁”在景阳宫里,
整整十年不能与儿子见面,
直到万历三十四年,太子朱常洛的妾侍生下皇长孙朱由校,万历帝才将王恭妃晋封为贵妃、皇贵妃,
王恭妃名位虽仅次于皇后,待遇却堪比宫女,景阳宫常年深锁不开,
直到万历三十九年,王恭妃临终之际才见到自己的儿子,可惜的是当时她的双眼已经看不见了,
只能抚摸着儿子的衣服凄然泪下: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恨!.......
随后,极其悲凉地离开了人世,
苦熬了近30年,她的丧礼也极其潦草,
棺椁内除了移葬时她的儿孙给弄得两顶凤冠,
还有一把破旧的银壶和一只满是破洞缺口的镀金银盘,
从壶底铭文来看,这把银壶从她封妃用到去世,长达三十年,
连土财主家的陪葬品都不如.......
要知道她不仅仅是皇帝的嫔妃,还是皇太子、后来明光宗朱常洛的生母啊,
万历帝为何薄情至此,这般刻薄地对待她呢?
........
这就不得不说
纠缠了十五年之久
、被后世称为
“国本之争”
的事件,
这也关乎万历帝三十年不上朝的原因。
七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特殊事件?
万历帝自万历十年刚亲政时,曾主持了明史上著名的
“万历三大征”
——先后在明王朝的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巩固疆土,
三大征结束后,内帑和太仓库仍有存银,这期间明朝的社会经济也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
不过自万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朱翊钧开始沉醉于酒色之中,
到了万历十七年(1589年),开始“免朝”干脆不理朝政了!
那么,万历十年——万历十七年,这七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特殊事件?
这还是要从万历帝的后宫说起,
万历九年,在后宫闹出王恭妃事件之前,万历帝因“内职未备,储嗣未蕃”就已下旨“选淑女以备侍御”,
当时内阁首辅张居正还在世,他依循嘉靖朝的旧例,低调开始为皇帝选秀,
这批秀女中,有一名郑姓女子姿色十分出众,她在万历十年(1582年)三月就被册封为了淑嫔,
这就是后来的郑贵妃
。
郑贵妃十分得宠,她从淑嫔升为德妃再升为贵妃,再晋升为皇贵妃,仅仅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郑贵妃之所以能赢得万历帝的欢心,并不只是因为她的美貌,她是个聪明的女人。
郑贵妃
本来朱翊钧身为皇帝,宠爱哪个后妃,前朝的臣子是无法干预的,可这一切在万历十四年(1586年)郑贵妃生下皇子朱常洵后就变了,纠缠了十五年之久的“国本之争”由此揭开了帷幕。
其实早在朱常洵出生前,就有朝臣建议万历帝早立太子,
当时万历帝以皇长子朱常洛年龄尚小为借口,搪塞了过去,
说来也是,皇后还年轻,还有可能生育嫡子,朱常洛毕竟是庶长子,也并非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可朱常洵出生后,朝臣们渐渐感觉到了不对劲,
举个例子来说,同样都是嫔妃,郑贵妃母凭子贵当即就被晋封为皇贵妃,而早就生育皇长子的王恭妃却还未受封,
这很难不让他们怀疑万历帝的用心:
莫非皇帝想废长立幼?
再加上,他们听了一些风言风语,说是万历帝与郑贵妃曾到大高玄殿祷神盟誓,相约立朱常洵为太子,并且将密誓御书封缄在玉匣内,由郑贵妃保管......
这下,他们哪里还沉得住气?
于是就有人在册封郑贵妃的当天就上了一道折子,要求皇帝先晋封王恭妃!目的是让万历帝把皇长子册立了,
万历帝本来心情很好,看到这折子顿时就火冒三丈,他觉得
朝臣们胳膊伸得实在太长了
,
咬牙切齿地对身边的宦官说“册封贵妃,初非为东宫起见,科臣奈何讪朕!”,
之后把上疏的户科给事姜应麟、吏部员外郎沈璟、刑部主事孙如法统统问了罪,
要说朝臣是有些“杯影蛇弓”了,可他们何错之有呢?
王恭妃和郑贵妃二人的名位,关乎着她们儿子的未来啊,万历帝岂能在这件事上打马虎眼呢?
就因为郑贵妃册封皇贵妃一事,
万历帝与朝臣之间的“拉锯战”也无声地开启了
。
争吵长达15年、皇帝和群臣都精疲力尽的“国本之争”
按照当时明朝的制度,皇帝颁布的圣旨是要受到内阁制约的,完全不像前面几个朝代那样皇帝一人为所欲为,
甚至不乏有人上疏,言辞犀利地抨击万历帝,
万历帝呢?
一来,因为帝王的尊严,没法与臣子进行“口水战”;
二来,当然是“势单力薄”,几乎群臣都反对册封郑贵妃为皇贵妃,而且他们是前仆后继来劝谏......
不过更让万历帝生气的是,朝臣们并非“就事论事”,竟然通过宦官获取万历帝纵欲的“小情报”,抓到这些小辫子之后,就上疏继续抨击,
万历帝哪里肯咽下这口气,所谓枪打出头鸟,先把吆喝得最起劲的礼部尚书洪乃春,拖到午门外打了60大板,然后削职为民,谁知洪乃春最后愤郁而死,
他本以为,这样“杀鸡儆猴”后,剩下的人能消停一些日子,
哪里能想到,他真是实在低估朝臣们的执拗劲了:
不就挨几板子么,如果这样他们能换得铁骨铮铮的名声,倒也不亏~
所以,万历帝唯一能拿出来制裁朝臣的手段——
廷杖,宣告失效了
!
其实万历帝在盛怒万分的情况下,
也十分别扭地给出过承诺:
太子一定会依长幼顺序册立
,
但朝臣们压根儿不肯吃下皇帝画下的这张大饼,非要他立下字据不可!
很难说当时的万历帝是否真有废长立幼的心思,但是,这番折腾之后,他对未来心存的幻想在那一刻也就破灭了,
而且,他后来简直就是故意与朝臣唱反调了——
你们不是想让朕册立皇长子为太子么,朕就拖着,就让你们着急!
你们不是来管朕的私生活么,朕也让你们堵心堵心,朝会一概不参加~奏折一概不批~
这就导致本就苦命的王恭妃和朱常洛母子日子过得更加艰难了,无怪乎一把银壶用了三十年,
而朱常洛这个皇长子,到了万历二十一年才读书,险些让成了文盲.......
不过意外地让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得到了发展——皇帝与群臣忙着在庙堂上拉锯战,倒让民间少了许多约束~可不就是冲破界限,自由发展么。
这场拉锯战,一直持续到万历二十九年,
李太后出面干预,迫使万历帝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
这才使得争吵长达15年、皇帝精疲力尽、逼退首辅四人、百名官员被罢官、解职、发配、梃杖的“国本之争”告一段落。
然而,群臣虽然得偿所愿,可万历帝心灰意冷了,也许在这十几年的时间了,
他深刻地意识到——他无力驾驭这个庞大的帝国机器,
至此再无心政事,
皇帝与群臣,实则两败俱伤。
爱美人不爱江山?
其实从万历帝自小受到的教育来说,早年的时候他未必有“废长立幼”的想法,
他宁可与群臣争执十五年之久,也不曾“破罐子破摔”将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册立为太子,
从这一点来说,他一直是很清醒的,岂会不知后果是什么,
可身为帝王,与生俱来的骄傲不允许他向群臣妥协,
所以,他在十五年里过得也并非轻松,也许当时的王皇后若能生下嫡子,就不会有这样一个骑虎难下的局面了,
想来万历帝也曾做过努力
,
如明末李长祥所著的《天问阁集》中,就记载了宫女刘氏的见闻,说王皇后有时处理后宫事务不能承宠,神宗还不答应呢,非要王皇后在宫里等着.......
正史上也记载,万历二十四年宫中起火,王皇后就搬去与神宗一同住在了启祥宫.......
不过到了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帝后伉俪情深的画风就变了:
工科都给事中王德完上书说神宗冷落皇后,为此,王德完被下诏狱;
首辅沈一贯也上书,说京中早有神宗冷落皇后的传闻,还说这是神宗预谋为郑贵妃的儿子夺取太子之位......
可万历二十八年的时候,王皇后已经36岁了,这在当时真不是易孕的年纪了,万历帝“嫡子梦”破灭,冷落皇后也算不得什么怪事,应该与“预谋”也没什么瓜葛的。
万历帝的一生中,
最宠爱的女人看来是郑贵妃无疑了
,
郑贵妃与明末三大疑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中“梃击案”发生于万历帝在世时
:
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一名疯汉闯入太子宫,持棍乱打太子朱常洛,举朝震惊,事后张差被处死,
此人招供是通过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闯入戒备森严的皇宫并找到太子的居所慈庆宫,
总之,种种线索指向了郑贵妃,
她会是主谋吗?亦或者有人怀疑,这是太子自演自导的一出苦肉计,借此陷害郑贵妃?
真相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不过当时的舆论把郑贵妃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在这件事上,万历帝的态度是很明确的——维护郑贵妃,不是找太子做思想工作,就是找王皇后,并让太子去安抚激愤的百官。
可万历帝真的是爱美人不爱江山吗?
郑贵妃并不是唯一一个被万历帝想要安排进定陵地宫的后妃,
此前还有一个
李敬妃
——皇六子朱常润、皇七子朱常瀛的生母,薨于万历二十五年,
当时万历帝就下旨让她一起合葬帝陵地宫:
......口传圣谕:“皇贵妃李氏伺候敬谨,诞生皇子,准葬于寿宫右穴,内阁议拟里看此”。
——《万历起居注》
不过这个决定遭到了大臣的强烈反对,因此李敬妃也没能入葬帝陵,
多年后,万历帝临终之际估摸着想起这个“前车之鉴”,
于是想了个两全其美的主意——将郑贵妃册立为皇后:
这样自己死后郑贵妃既不会遭到打击报复吧,她去世后还能在地下与自己团聚......
只可惜,他的遗愿没能实现——
群臣不会同意让这个被他们认定为“祸水”的女人成为太后,更何况她自己也有儿子,岂会给她太后的宗法地位?
群臣以万历帝的遗诏“有悖典礼”拒绝执行,
继位的明光宗朱常洛当然就“借坡下驴”了,他也不会愚昧到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听爸爸的话”,
更何况,朱常洛只当了29天皇帝便命赴黄泉了,
继位的朱由校无需遵照祖父的遗愿了,更无需在意祖父的意愿,毫不迟疑地把祖母王恭妃——万历帝生前最不喜欢的女人,迁葬进了定陵地宫.......
郑贵妃比万历帝多活了10年,其子福王朱常洵在万历四十二年就已赴洛阳就藩,
可以说,她在寂寞的深宫里,与爱子天各一方,母子分离也长达十六年之久,大概那个时候她才真的体会到王恭妃之痛,
1630年,郑贵妃去世,被安葬在了银钱山的妃园寝,
崇祯十七年(1644)七月,她的孙子南明弘光帝在遥远的南京,
追尊她为孝宁太皇太后,一代宠妃死后终于封了“后”,却与万历帝永世分离了。
或许郑贵妃在当时不被群臣所喜欢,然而,
在万历帝充满束缚与制约漫长的人生中,
这个女人让他感受到了世间少有的温情吧,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哪怕背负骂名,也想为她再遮风挡雨,这真的可能无关情爱,
如同一个人在黑暗里呆得太久了,忽然看见一丝亮光,就忍不住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