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美了!赵孟頫《兰亭十三跋》

美了!赵孟頫《兰亭十三跋》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

元至大三年,即公元1310年,赵孟頫时年五十七岁。这年九月,赵孟頫奉诏自吴兴(今浙江湖州)乘舟北上,前往大都(今北京)。船行至浙江南浔,为赵送行的独孤长老拿出一件《宋拓定武兰亭》。赵爱不释手,从独孤长老处“乞得”,带去大都。同舟的吴森亦携有《定武兰亭》一本。此次北行,赵孟頫在舟中历时一月有余,旅途无事,得以赏玩两本《定武兰亭》,并对“独孤本”时时展读、临习,颇有心得,先后自九月五日至十月七日写下十三段跋文,后人称之为《兰亭序十三跋》。

原文:(第一跋)

兰亭帖自定武石刻①既亡,在人间者有数。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以为至宝。然极难辨。又有未损五字者,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②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至大三年九月五日,跋于舟中。独孤名淳朋,天台人。

注释:

王羲之的《兰亭序》法帖自定武石刻后便再无传刻的版本流传了,而定武石刻的拓本在人世间留存的也就是那么有数的几本。并且随着时间的进程只会越来越少,不可能再增加了。因而喜好古董文玩的雅士们都把它当作最珍贵的稀世珍宝。然而这些留存的珍宝却极难辨别真伪。特别是有一卷五个字没有遭到损坏的版本。尤其这五字未损的版本更是难得了。这里的一件便是五字已损的版本。是独孤长老送我去北方,他自己随身携带的。到达南浔以北时,他便拿出来给我看。我就从独孤长老那里乞求得到了它,携带来到了大都。以待他日再来归还,可与独孤长老结此一重翰墨的姻缘。至大三年九月五日,在舟中题写于卷后。独孤长老的名字是淳朋。是浙江天台人。

【译注】

①定武石刻:指《定武本兰亭序》。唐太宗得《兰亭序》真迹后,命欧阳询临摹并摹刻上石,拓赐近臣。五代梁移石汴都。辽耶律德光破晋后携此石北去,中途病死,石弃于杀狐林,又作杀虎林。后石被发现,置于定州。唐时定州置义武军,宋避太宗赵光义讳,改义武为定武,故此石刻被称为《定武兰亭》。

②独孤长老:即僧独孤。名淳明,浙江天台人,善书,收藏有《定武兰亭》善本。

原文:(第二跋)

兰亭帖当宋未度南时,士大夫人人有之。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真赝始难别矣。王顺伯①,尤延之②诸公,其精识之尤者。於墨色、纸色、肥瘦秾纤之间,分毫不爽。故朱晦翁③跋兰亭谓:“不独议礼如聚讼④”,盖笑之也。然传刻既多,实亦未易定其甲乙。此卷乃致佳本,五字镵损,肥瘦得中。与王子庆⑤所藏赵子固本无异,石本中至宝也。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舟次宝应重题。子昂。

注释:

《兰亭序》定武石刻的拓本在宋朝尚未南渡时,在朝为官的士大夫们几乎人人都有。待到定武刻本的原石消亡后,江东那些好事的人,往往是每家都镌刻一块刻石,不必想就知道如此会产生出数十百本之多的拓本了,因而自此真假就难以分别了。王顺伯、尤延之等诸位先生,是精于鉴赏者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在墨色、纸色、字体肥瘦、用笔粗细之间的差异,能辨别得分毫不差。所以朱熹为兰亭题跋时说:“看来不只是古人对礼的阐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呀。”看来是一种调侃的说法。然而既然传刻版本如此之多,实在也不易确定它的好坏。此卷真是极佳的版本,五个字受到凿击致损,字迹的肥瘦十分得当。与王子庆所收藏的赵子固那本没有差别,是石刻拓本中至尊的宝物。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行船到了宝应,重又作此题跋。子昂。

【译注】

①王顺伯:即王厚之。字顺伯。宋人,鉴藏家。

②尤延之:即尤袤。字延之,号遂初居士。南宋人,工书法。

③朱晦翁:即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等,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

④不独议礼如聚讼:不只是古人对礼的阐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古称“议礼如聚讼”,礼者,指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而《仪礼》难懂,儒者罕通,不能聚讼。聚讼,众人争辩,是非难定。

⑤王子庆:即王芝。字子庆,号井西,为元初书画鉴藏家,精于鉴赏,富于收藏,熟悉书画装裱技术。《定武兰亭五字已损本》在赵子固之后曾归他收藏。

⑥赵子固:即赵孟坚。字子固,号彞斋居士,宋宗室,宋太祖十一世孙,赵孟頫是其从弟。南宋画家,工诗善文,家富收藏。曾收藏《定武兰亭五字已损本》。

原文:(第三跋)

兰亭诚不可忽。世间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其人既识而藏之,可不宝诸。十八日清河舟中。

注释:

《兰亭序》的艺术价值诚然是不可忽视的。其流传于世间的墨拓本逐日消亡越来越少,而能够辨别确认为真迹的非常之难。凡是能鉴别为真迹的便被人收藏起来了,怎能不好好地当至宝一样珍藏呢。十八日行至清河在船中题跋。

原文:(第四跋)

河声如吼,终日屏息。非得此卷时时展玩,何以解日。盖日数十舒卷。所得为不少矣。廿二日邳州北题。

注释:

河水湍急声如怒吼,整日在船上静悄悄的没有人说话。若不是得到此卷时时展观玩味,如何得以消磨时日。几乎每日都要打开玩赏数十次,所得到的收获实在是不少呀。二十二日在邳州北题写。

原文:(第五跋)

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①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顷闻吴中北禅主,僧(名正吾,号东屏②)有定武兰亭,是其师晦岩照法师③所藏。从其借观不可。一旦得此,喜不自胜。独孤之与东屏,贤不肖④何如也。廿三日将过吕梁泊舟题。

注释:

过去的人能够得到数行古代的碑刻,专心的加以学习,便可以名扬后世。何况《兰亭序》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如果不断对它加以刻苦学习,何愁不能超越别人呢?最近听闻吴中地区北禅之主的僧人,他(名正吾,号东屏)有一卷《定武兰亭》,是他的师傅晦岩照法师所珍藏的。我想去向他借来观赏却未能如愿。今天我一旦得到独孤长老的所赠,喜悦的心情真是难以承受。独孤长老与东屏和尚相比,贤能与品德相差的竟是如此之多呀。二十三日将要路过吕梁停船时题写。

【译注】

①右军:即王羲之。字逸少,因官右将军,人称“王右军”。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②东屏:其人不详。据云僧东屏亦藏有《定武兰亭》一卷,赵孟頫欲向其借观,不允,遂有微词。

③晦岩照法师:僧东屏之师,其人不详。藏有《定武兰亭》一卷,后传之东屏。

④不肖:品行不好,没有出息。

原文(第六跋)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①,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昨晚宿沛县。廿六日早饭罢题。

注释:

学习书法在于细心研究品味古人的法书范本,洞悉知晓他们用笔的意趣,才能有所收益。王羲之写《兰亭序》用的是旧笔,书写时顺应毛笔的笔势与特性,写起来没有不顺应自己的心智和意愿的,这是这篇法帖所以能为神品的缘由。昨晚留宿在沛县,二十六日用罢早饭后题写。

【译注】

①退笔:用旧的笔,秃笔。

原文:(第七跋)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廿八日济州南待闸题。

注释:

书法以用笔为第一位,而字的间架结构也需要用心安排。因为字的结体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发展,但是用笔自古以来就没有任何改变。王羲之的笔法与字势是对古代的成法做了巨大的变革,他字里行间的雄伟俊秀完全出于自然天成,所以过去和现今的人们都以其为宗法。南朝齐梁之间的人,他们的书法在结字上不是不古朴,而是缺乏俊逸秀美的气息。这种情况又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领悟了。但是古人的成法是终归不可以丢掉的。二十八日于济州南部等待开闸时题写。

原文:(第八跋)

廿九日至济州,遇周景远①新除行台监察御史,自都下来,酌酒于驿亭。人以纸素求书于景远者甚众,而乞余书者坌集,殊不可当。急登舟解缆,乃得休。是晚,至济州北三十里,重展此卷,因题。

注释:

二十九日到了济州。遇到了周景远,他是刚刚被授予了行台监察御史的官职,从大都南下而来,我们一起于驿亭内饮酒。携带着纸张向景远求赐墨宝的人非常之多,而乞求我赐书的人都聚集在一起,实在是令我无法抵挡。急忙登船解开缆绳离岸出发,方得罢休。这天晚上到了济州以北三十里的地方,重又展开这一卷拓本,所以题写了这些。

【译注】

①周景远:即周驰。字景远,元代书法家,行草师二王,婉约丰妍。经术赡逸,驰名能文。

原文:(第九跋)

东坡①诗云:“天下几人学杜甫②,谁得其皮与其骨。”学兰亭者亦然。黄太史③亦云:“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此意非学书者不知也。十月一日。

注释:

苏东坡的诗作中说:“天下有多少人学杜甫呀,谁能学得他的皮毛与学到他的精髓呢?”学写《兰亭序》这件事也是这样。黄庭坚也说:“世上之人只学到了《兰亭序》的表面,想脱胎换骨却找不到良药。”这其中的道理不是学习书法的人是不能明白的。十月一日。

【译注】

①东坡: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②杜甫:字子美,唐朝大诗人。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官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拾遗”、“杜工部”等,后世尊他为“诗圣”。

③黄太史:即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宋四家”之一。因其曾官国史编修,赵遵古法,因称其为“太史”。

原文:(第十跋)

大凡石刻虽一石,而墨本辄不同,盖纸有厚薄、麁①细、燥湿,墨有浓淡,用墨有轻重,而刻之肥瘦明暗随之,故兰亭难辨。然真知书法者,一见便当了然,正不在肥瘦明暗之间也。十月二日过安山北寿张书。

注释:

虽然所有的石刻本身只有这一块刻石,但是根据原石传拓出的拓本则是各不相同,因为纸有厚薄、粗细、干湿的不同,墨有浓淡的变化,用墨时又有轻重的区别,而石刻上的笔画肥瘦传拓时的深浅轻重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兰亭序》流传的诸多拓本难以辨识它的真伪。但是真正知晓书法真趣的人,一看便能心中有数,因为真正的奥妙不在于笔画的肥瘦与传拓的深浅轻重之间。十月二日经过安山以北的寿张县书写。

【译注】

①麁:俗“麤”字,同“粗”。

原文:(第十一跋)

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三日泊舟虎陂,待放闸书。

注释:

王羲之的人品非常之高洁,所以他的书法堪入神品之列。那些地位卑贱的凡夫俗子,乳臭未干年纪轻轻的小孩子,早上才刚刚学习如何握笔,傍晚就已经开始自夸有多么了不起了,浅薄庸俗的令人鄙视,令人看不起呀。三日船停泊在虎陂,等待放闸时书写。

原文:(第十二跋)

余北行三十二日,秋冬之间而多南风,船窗晴暖,时对兰亭,信可乐也。七日书。

注释:

我坐船往北走了三十二日,秋冬之际多刮南风,船窗之外天气晴朗而温暖,时时展卷面对观赏着《兰亭序》,真是何其的快乐啊。七日书写。

原文:(第十三跋)

兰亭与丙舍帖①绝相似。

注释:

《兰亭序》与《丙舍帖》非常的相似。

【译注】

①丙舍帖:《墓田丙舍帖》简称《丙舍帖》。传为王羲之临钟繇书。

附录:

独孤本《定武兰亭》传世善本在赵跋前后尚有吴说、朱敦儒、钱选、鲜于枢、柯九思、徐霖、董其昌等人题跋或观款,又经冯铨、梁清标、安歧诸家收藏。

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后,此本及诸家题跋遭火毁,残卷改装成册,近代流入日本,现藏东京博物馆。

赵孟頫《兰亭序十三跋》残本(选页)

此册中《定武兰亭》残存3片,赵跋及临本残存14片,各家题跋残存10片。

所幸冯铨曾以赵氏《兰亭十三跋》及临本墨迹上石刻入《快雪堂帖》中,兼之刘雨若毫厘不爽的刻技,使得今天仍能从拓本中能欣赏到《兰亭十三跋》的全貌,是一大幸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题跋,肥瘦,九月,拓本,石刻,兰亭,定武,版本,浙江,赵孟頫,知识科普,定武兰亭,兰亭序,东屏,独孤长老,赵孟頫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题跋,肥瘦,九月,拓本,石刻,兰亭,定武,版本,浙江,赵孟頫,知识科普,定武兰亭,兰亭序,东屏,独孤长老,赵孟頫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题跋,肥瘦,九月,拓本,石刻,兰亭,定武,版本,浙江,赵孟頫,知识科普,定武兰亭,兰亭序,东屏,独孤长老,赵孟頫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