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铜板,摇出一个大明王朝。
濠州钟离县(安徽凤阳)皇觉寺伽(音:茄)蓝神像前,
一个面相高古的年轻和尚正把两个铜板放在手里摇晃着。
“要不要逃走?”
铜板落地,一面朝上,一边朝下,不吉!
“要不要留在寺里?”
铜板再次落地,一上一下,不吉!
“可不可以投奔香军?”
两面朝下!大吉大利!(系据,朱元璋《御制皇陵碑》按文意略作想象。)
和尚叹了口气,他也不想去,一切都是迫不得已。
当和尚,迫不得已,家乡闹灾,一口吃的都没有,只好出家。
云游四方,迫不得已,皇觉寺也没有粮了,只好出门。游方和尚?穿着袈裟的乞丐啊。
投奔香军,迫不得已,游方途中,结识的朋友,不是明教的就是白莲教的,要么就是弥勒教的。不管哪个教的,都烧香拜弥勒,都叫香军。
游方三年回到寺里,好不容易没了灾荒,种种地有口饭吃了,香军的朋友汤和竟然给他写了封信!
好死不死的,还被寺内的其他师兄知道了,好死不死的,元朝军队的人打香军不在行,抓香军奸细邀功倒是个顶个的拿手。
没办法,伽蓝神就是不同意,和尚(朱重八,朱兴宗)朱元璋,也只能去投香军了。
郭子兴的队伍有四万人,其中三万多人,是朱元璋给拉起来的。
朱元璋投靠郭子兴不假,要说靠着郭子兴发家,总有点说不过去。
朱元璋投靠郭子兴之后,作战勇敢,因功升为亲兵,过了几个月,娶了以后的大脚马皇后。
再后来,另一支起义军的首领“芝麻李”阵亡,残部被彭大(不是倚天屠龙记里的彭莹玉)和赵君用带到濠州。
这个赵君用是一点都瞧不起郭子兴,渐渐的就开始欺负郭子兴。
老郭也没办法,人少啊!
是朱元璋出主意说咱换个地方另起炉灶吧!受这贼厮鸟的鸟气作甚!
又是朱元璋,跑回钟离县,招了七百人,这才升为“镇抚”,
还是朱元璋,跑到定远的驴牌寨,说,跟着我干吧!收了这三千小弟,大败横涧山的元军,收了两万元军残部(当时的很多元军,除首官是蒙古人,其余官兵都是汉人)。
然后,朱元璋又和这两万多小弟,打下了滁州,并把郭子兴请了过来,郭子兴遂自称为“滁阳王”。没这么多兵,没有自家的地盘,郭子兴好意思称王?
我们可以说,郭子兴是靠干女婿朱元璋发家,才对吧。
如果没有小明王韩林儿,也许郭子兴的两个儿子,都不会死。
郭子兴,是被气死的,当然,不是朱元璋气的他。
刘福通找到了据称是宋徽宗第多少代孙的韩林儿,
接到安徽亳州称帝,国号大宋,年号龙凤。
顺手就封了郭子兴为都元帅,郭子兴的妻弟张天佑为左元帅,朱元璋屈居老三,右元帅。
说实在的,如果这是刘福通的主意,我都觉得刘福通没安好心,故意压制朱元璋。
要是这是郭子兴的主意,那这就是为他自己儿子安排接班的后路了。
不管怎么说,这样安排,对劳苦功高的朱元璋,那真是不公平。
先说郭子兴是怎么死的。
“芝麻李”的残部不是跑到濠州挤走了郭子兴吗,
这帮人不成器,没粮食吃了,跑到在和州当“总管”的朱元璋那里求援,首领叫孙德崖。
这人和郭子兴关系非常不好。
郭子兴一听这事就急了,带着人从滁州跑过来打算火并了孙德崖。
结果,郭子兴抓了孙德崖,孙德崖的人抓了朱元璋。
没办法,双方只好交换俘虏。郭子兴白忙一场,连吓带气,得病死了。
郭子兴的二儿子郭天叙继承了都元帅的位置。
而郭天叙和张天佑在龙凤元年九月份,被先降后叛的元将陈野先所杀。
朱元璋诱斩陈野先为他们二人报了仇。
龙凤二年,朱元璋率部攻克集庆路(今南京),
刘福通发表其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元时从一品)
至此,朱元璋终于从名义上也掌握了自己的军队。
小明王韩林儿封郭子兴三子郭天爵为中书右丞(正二品),当然引起了郭天爵的不满,就开始思谋着要反朱元璋。
最后的结局是“诛之”(据明史)。
所以,明朝建立之前,郭子兴一系的男性后人,都死了。
也许是题外话:难道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就该死?
看到这里,朋友们也许会问,难道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就该死?
个人看法,这在当时,是无解的,是你死我活的矛盾。
朱元璋招募的那几万人中,包括了后来大半数的开国将军们,他们是一个利益集团。
就譬如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是半推半就,但也是迫不得已。
很容易就想到,聚集在郭子兴两个儿子的身后,肯定也有相应的利益集团。
这种利益的冲突,
没法子像现代化的公司一样,创始人有退出机制,
创始团队可以同股不同权。
其实,朱元璋算是很清醒的一个创业者了,在郭子兴要称“滁阳王”的时候,朱元璋是劝阻的态度,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滁阳王是在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对郭子兴的封赐。
即使这样,等刘基刘伯温加入朱元璋的团队,当朱元璋领着大家伙冲着韩林儿的万岁牌位跪拜的时候,刘伯温就是直挺挺的站在那里不跪。
意思就是要逼着朱元璋自立为王。
为啥?一票跟着你干的兄弟们等着加官进爵呢!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江南行省庐州路和州(今安徽和县)城内,江淮红巾军首领之一的濠州元帅郭子兴,在养女婿、和州总管朱元璋的府邸中去世,时年五十三岁。此时,郭子兴的军队分别由其妻弟张天佑、次子郭天叙、以及养女婿朱元璋所统领,在江淮红巾军名义上的君主——龙凤政权小明王韩林儿的诏令下,郭天叙成为濠州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三人一起共管濠州军队(当时的人们遵循元朝仪制,以右为尊,右副元帅高于左副元帅)。
三年前,至正十二年(1352年),还在家乡孤庄村皇觉寺当小沙弥的朱重八,因为儿时伙伴汤和(此时已经加入郭子兴军队)写来密信,请他前往濠州投军,于是离开了家乡,投奔濠州郭子兴所部。当时,因为一些误会,还留着和尚光头的朱重八差一点在濠州城外被红巾军兵士当做奸细逮捕并处决,幸好元帅郭子兴恰巧路过,遇到朱重八后见其为人豪气、见识不凡,因此下令释放了这个前来投军的青年,并把他收为自己的亲兵十夫长,随侍听用。
朱重八成为郭子兴的亲兵后,作战勇猛、处事机智,多次建立功勋;再加上他初通文墨,能协助处理文书案牍事宜,在一群文盲组成的亲兵队伍中更显得鹤立鸡群、表现突出,郭子兴越来越喜欢这个看起来前途无量的年轻亲兵。于是,郭子兴做主,将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重八为妻,还给他改名为朱兴宗,字国瑞,后来又改名为朱元璋。
当时,濠州城内有包括郭子兴在内的五位起义军首领,郭子兴因为以孙德崖为首的其余四人粗鄙鲁莽、经常肆意劫掠民间而对他们很是不满,时常想要削弱他们的势力,所以遭到了孙德崖等人的忌恨,于是合谋想吞并郭子兴部。正好这时候,元军攻破徐州,徐州义军首领彭大、赵均用等人辗转投奔到濠州。孙德崖等人为了对付郭子兴,于是故意推举他们为濠州新首领,地位在原有的五位首领之上。郭子兴因为彭大有智谋、气度高而亲近彭大,却对心胸眼界一般的赵均用不加尊崇。
于是,孙德崖等人趁机挑拨赵均用,说郭子兴“只知道有彭,不知道有赵”。赵均用果然大怒,发兵捉住了郭子兴,把他关在孙德崖的家中,准备杀死。这件事被刚从其他军营办事归来的朱元璋知道后,立即联络了郭子兴的两个儿子,直接跑到彭大的营中求救,然后和彭大一起冲到孙德崖的家里,摆出火并的姿态,强行砸破屋门,把郭子兴救回了家。因为此事,郭子兴对朱元璋这个养女婿感激不尽,更是重用。
此后,元军大举包围濠州,围城攻打,这时候濠州城内的义军首领们才暂时放下私人恩怨,合兵一起抵抗元军。经过五个多月的艰苦抵抗,到至正十三年(1353年)春天,因为指挥攻城的元军统帅贾鲁病逝,元军撤退,濠州这才惊险地获得了安全。
但守城获胜后,濠州城内又开始内讧,彭大和赵均用凭借所辖军队较多而开始称王,郭子兴与孙德崖等五人实力弱小,只得继续称元帅。彭大称王后很快去世,赵均用看不起彭大的儿子彭早住,在濠州城内一天比一天专横,还挟持着郭子兴等人强行进攻盱眙、泗州等地,并企图吞并原濠州义军势力。
年轻的朱元璋志向远大,并不想局促在小小的濠州一地,他见城内诸首领争权夺利、彼此敌视,内讧不断,知道这里不是自己发展壮大的最佳选择。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朱元璋向郭子兴请求回乡募兵,并以濠州义军的名义向其他地区发展,以扩大义军的影响,郭子兴认为这样做可以壮大自己的势力,并和赵均用部相抗衡,于是很高兴的同意了朱元璋的意见。
于是,朱元璋凭借着郭子兴“濠州元帅”的名头,返回家乡——钟离乡太平孤庄村招募壮丁,他幼年时的伙伴徐达、郭英等人,以及孤庄村附近村子的青壮年得知朱元璋加入了红巾军、并在军中做到了中层将领、此次返回家乡来招募新兵后,都踊跃报名从军,投靠朱元璋;不久的时间内,朱元璋招募到七百多人,顺利返回濠州。得到这么多有生力量加入的郭子兴大喜过望,把立下大功的朱元璋提拔为军队镇抚。
至正十三年(1353年)冬天,朱元璋在濠州城内观察了半年之久,见诸首领彼此之间勾心斗角、相互提防,没有兴盛发展的气象(包括自己的主帅、养岳父郭子兴在内),知道和他们混在一起成不了大事,便再向郭子兴请求,自己愿意“为军前驱、南略新地”,单独率军向南方发展、扩大势力。郭子兴因为有之前朱元璋募兵成功的先例,也表示支持,但不希望朱元璋带更多的军队出濠州(因为要留军队在手、和其他首领对抗),朱元璋于是只带了自己的心腹亲信二十四人(即淮西二十四将:徐达、汤和、费聚、周德兴、郭兴、郭英、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在至正十四年(1354年)正月初一出城,向濠州以南的定远等地进发,从此开始了自己独当一面、扩张发展、乃至于攻略天下的第一步(淮西二十四将中,除了在大明建国前就战死、病薨的几个人外,其他人在大明建立后,都成为获封公爵、侯爵的开国勋贵)。
至正十四年(1354年)初,朱元璋带着二十四名心腹一路南下,先后招募了进军途中的地方武装三四千人,壮大了自己的势力,然后在定远横涧山击败当地驻守的的元军,获得了降军中的精兵二万人,都编入自己麾下,并在南下滁州(安徽滁州)的半路上得到了定远当地有名儒士李善长的投效,朱元璋任命李善长为自己幕府的掌书记;就这样,离开濠州不过才几个月,朱元璋的基业就初见雏形、并向着更加兴旺发达的态势发展,这和固守濠州、固步自封的诸义军首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朱元璋势力大涨后,在徐达、李善长、汤和等亲信的协助下,很快攻取了滁州,得到了自己第一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地盘。而此时的濠州城中,义军内讧却越演越烈,赵均用在自称永义王后,对自称鲁淮王的彭大之子彭早住不断压制其权力、夺占其势力范围,而彭早住也不甘示弱、针锋相对,两家终于在至正十四年(1354年)六月爆发火并,在濠州城内大打出手;而郭子兴、孙德崖等五元帅也各自站队,郭子兴支持彭早住,孙德崖等支持赵均用,纷纷出兵参与混战。
内讧火并的结果是赵均用一方获胜,彭早住大败被杀,濠州城被赵均用、孙德崖等人全部掌握。对于站错队的郭子兴,起初赵均用、孙德崖想要把他直接杀死、吞并其部属,但远在滁州的朱元璋得知此事后被,写信给赵均用,述说当年他被元军赶出徐州,投奔濠州时,是郭子兴主动接纳,这才得以立足,现在如果要杀郭子兴,那么天下人都会认为你赵均用是一个恩将仇报之人,将来怎么能再招纳人才、成就大事;况且郭子兴现在还有一万多部属,如果硬要强行火并的话,你们也会损失惨重,另外,自己作为郭子兴的养女婿,也不会坐视岳父被杀而不管。
因为有朱元璋这样强硬的表态,所以赵均用、孙德崖等人也不敢真的对郭子兴下手,但又不愿意他继续留在濠州碍事,便借口濠州地方狭小贫瘠,不足以维持这么多军队,排挤郭子兴出城,带着他那一万多人的军队,和妻弟张天佑、次子郭天叙、三子郭天爵、女儿郭氏、养女马氏等亲眷,到滁州去投奔养女婿朱元璋(郭子兴长子在其起兵之初就去世了,或许是战死在战场上,其名经后世考证,大概是叫郭大舍)。
朱元璋在滁州得到郭子兴要前来的消息后,没有做出任何不满地表示,并亲自出城迎接岳父,将所掌握的兵权和地方治理权立即交给郭子兴,态度恭敬而谦逊。郭子兴很是高兴,让朱元璋像以前一样辅佐自己,担任左右手。
郭子兴是地方豪强出身,性格强悍、豪迈、耿直,但也有易怒、多疑、不能容人等缺陷(所以才和孙德崖、赵均用闹翻),虽然他很赏识朱元璋,也确实是他提携、重用了朱元璋,才使得这个当年的乞丐小沙弥得以迎风而起、成就如今的一番事业;但郭子兴本人起兵后屡屡遭受挫折,又被赶出老巢濠州,狼狈地投靠原本的下属、养女婿,所以心里一直怨气深沉;再加上别有用心的人(大概率就是他自己的亲眷等)为了攫取更多权势,多次挑拨他和朱元璋之间的关系,撺掇他削弱朱元璋的权力,收归自己手中;所以郭子兴慢慢地开始对朱元璋猜忌怀疑起来,疏远而冷漠地对待他,还把朱元璋下属中的得力之人调离他的管辖,以削弱朱元璋的兵权。
朱元璋机智聪明,怎么会不知道这是郭子兴听信了谗言,在猜忌自己。于是,他平日里行事更加小心谨慎、不落把柄给想要陷害自己的人,其妻马氏在他的示意下,也加倍殷勤侍奉养父郭子兴,替朱元璋笼络人心。因此,郭子兴和朱元璋这对翁婿,在滁州时总算可以安宁相处,没有明面上的龃龉。
和当初主动请求离开濠州、以便出外建立自己的独立势力范围一样,朱元璋见和郭子兴一起呆在滁州的结果是处处受制、不能成就心中的大事业,于是又一次向岳父提出向滁州外围扩张发展,以壮大己方的势力(以此借机出外镇守、离开郭子兴的直接统领)。郭子兴也有这种扩张势力的愿望,便采用朱元璋的谋划,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初,命妻弟张天佑与朱元璋部将汤和率军出征,假装元军,偷袭和州(今安徽和县)并一举攻克了和州。
和州被攻克后,朱元璋向郭子兴请缨,愿意前往和州驻守,作为滁州的外围屏障,郭子兴因为之前朱元璋将滁州经营得很好,自己才有这块稳固地盘,也想朱元璋将来把和州像滁州一样治理好,便同意了朱元璋的请求,委任他为和州总管,率本部军队前往和州驻守。
当初,赵均用、孙德崖等人在火并彭早住、赶走郭子兴之后,独占了濠州,但濠州经历多年战火之后,地方穷困,灾荒连连,义军队伍缺粮情况严重。孙德崖无奈之下,只得率部离开濠州,四处就食,此后辗转来到和州境内。孙德崖知道和州守将是当年曾经一起抗击过元军的朱元璋(选择性遗忘了曾经抓朱元璋的岳父郭子兴、甚至要杀害他的旧事),于是向其去信,请求进入和州城内,暂时解决一下缺粮的窘境。朱元璋大度地同意了孙德崖的请求,让他的军队入城,还提供粮食给孙德崖的军队。
朱元璋前脚接纳了孙德崖,后脚就有人向在滁州的郭子兴告状,得知仇人来到了自己的地盘,而养女婿没有为自己报仇,居然还提供粮食给孙德崖之后,怒气万分的郭子兴立即率军赶往和州,要向朱元璋当面问罪,并发兵攻打孙德崖。
朱元璋在郭子兴来到和州后,恭恭敬敬地前来参拜,郭子兴心中愤怒,很久都不理会朱元璋,还命令军队戒备,要发动对孙德崖的进攻。朱元璋苦劝良久,以“家事缓急皆可理,外事当速谋,为大恢复计,应以和为贵”为由谏言岳父,郭子兴才勉强同意了朱元璋的意见,但是要朱元璋立即将孙德崖部驱逐出和州。
此时,孙德崖已经得知郭子兴来到和州,为了不给接纳自己的朱元璋添麻烦,他准备主动离开和州,朱元璋提出自己去孙部已经出发至城外的前营,以送行的名义做人质,孙德崖则在城中的后营中主持撤军,双方都尽量保持和平的态势脱离接触。可就在朱元璋按承诺到孙德崖前营中送行时,城内的孙德崖却被郭子兴发动突然袭击生擒。得知主帅被擒后,孙德崖的前营也将朱元璋抓住,声称如果不放回孙德崖,那么就杀了朱元璋。
当时郭子兴犹豫不决,不能做出决断,形势万分危急。关键时刻,是朱元璋的心腹大将徐达主动提出出城去换回朱元璋,并联合城中的朱元璋亲信们“力劝”郭子兴不能坐视朱元璋的安危不管(否则就不再奉郭子兴为主帅),一定要保证孙德崖的安全。此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人质交换过程,孙德崖被释放出城,朱元璋和徐达也先后安全归来,这一场惊天动荡才最终落幕(这也是明太祖戎马一生中,最为凶险紧张的时刻,几乎因此而丧命。)
郭子兴平生最恨孙德崖,这次几乎将他除掉,可是因为女婿的缘故,最后还是让他给逃脱,心中的懊恼就别提了。另外,因为此事,让他也知道了朱元璋如今的实力已今非昔比,不再是自己能够轻易掌控的(徐达为首的诸人“力劝”他要保证朱元璋的安全就是明证),女婿羽翼已丰、势力扩张迅猛,自己再也没有对其发号施令的资本了。在这些负面因素的刺激下,心里既懊恼怨恨、又焦虑失落、且惴惴不安的郭子兴抑郁成疾,直接病倒在和州,虽然朱元璋和马氏细心侍奉、尽力照料,但还是没有使其痊愈,就在孙德崖逃离和州后不到一个月,心病和身疾都十分严重的郭子兴在和州病逝,年五十三岁(郭子兴死后,孙德崖想乘虚偷袭滁州,被郭子兴部将击败、斩杀)。
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护送其灵柩返回,归葬于滁阳。此时,郭子兴部的大部分军队都归于朱元璋所掌握,但也有一部分军队是由郭子兴的妻弟张天佑及两个儿子郭天叙、郭天爵统管。龙凤政权首领小明王韩林儿趁机招揽这支颇有实力的军队,发布令旨,以郭子兴次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女婿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按实力和智谋来说,朱元璋勇谋兼备、将士同心,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更有资格担任主帅,继承郭子兴所遗下的军队和地盘。但朱元璋考虑到龙凤政权的名号正统、又势力强大,可借助威势壮大自己,于是同意听从其号令,屈居张天佑、郭天叙之下,并奉小明王为主,以成就自己的事业。
朱元璋所部虽然占据了和州,初步建立起势力范围,但和州地方狭小,出产不足,不利于朱元璋继续扩大势力,而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安徽当涂)、芜湖等地,则地方富庶、物产丰富,是适合建立根据地的好目标。至正十五年(1355年)四月,猛将常遇春归附朱元璋,巢湖廖氏、俞氏水师也前来归顺,朱元璋渡江攻取更大地盘的条件已经成熟。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朱元璋亲率大军,渡江攻克采石、太平,把势力范围扩张到江南。
朱元璋攻克太平后,亲元的江南民间武装首领陈埜先率领数万人前来攻打太平,在徐达、邓愈、汤和等将领的合击之下,陈埜先大败,被生擒至朱元璋面前。见到朱元璋之后,陈埜先立即要求投降,当时有多人向朱元璋进谏说陈埜先为人狡诈阴险、心怀不轨,劝朱元璋不要接受其投降。朱元璋则以:“杀之,恐失豪杰之心”为由,接受了陈埜先的投降,还把他释放回自己的军中,让他率领地方民军作为己方的附从军。
至正十五年(1355年)七月,郭天叙、张天佑、朱元璋等人率军攻克溧水、溧阳、句容、芜湖等地,完成了对元朝江南重镇集庆路(今江苏南京)的包围;八月,各军逼近集庆路,其中郭天叙、张天佑率军驻守集庆东南处的方山,陈埜先部驻扎在城西南的板桥,朱元璋部由徐达等率领驻牛首山,朱元璋本人则以左副元帅的身份留守于太平府。
当时,已经有人探知了陈埜先正在谋划复叛、重新投靠元军的计划,并秘密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并没有立即对陈埜先采取反制措施,而是派人把他召来,大方的说:“人各有志,我不强求;从元还是从我,任你所选。”陈埜先则对天发誓:“我如果背叛您的再生之恩,神人共殛之!”朱元璋不加深究,放陈埜先返回了军营,也没有把陈埜先有谋叛意图的消息告诉正在前线的郭天叙和张天佑。
陈埜先返回驻地后,积极准备复叛,并向朱元璋请求,邀他到前线来指挥攻击集庆路,朱元璋心知肚明,没有应答。陈埜先见朱元璋不肯来,就又诓骗朱元璋,说元集庆守将左答纳识被自己诱到营中,请副元帅前来将其俘获,朱元璋也没有中计,不接受这个意见,但还是没点明陈埜先要作乱的企图。
见蒙骗不了朱元璋,陈埜先转而将目标放在了驻军方山的都元帅郭天叙、右副元帅张天佑身上,于是在九月间向郭天叙、张天佑发出商议军事计划的邀请,请都元帅和右副元帅到自己驻军的板桥军营内会面,并讨论进攻集庆路的计划。郭天叙、张天佑事先根本没有任何提防,于是应邀赶赴陈埜先的军营中议事。
郭天叙、张天佑到来后,陈埜先趁其不备,突然发动袭击,当场杀死郭天叙,擒获张天佑,然后押着张天佑向元集庆路最高守将、江南行台御史大夫福寿投诚请功;福寿大喜过望,重赏了陈埜先,并处死了张天佑。随后,福寿和陈埜先里应外合,对群龙无首的郭天叙、张天佑部发起突袭,将这一部分郭子兴的旧部击溃,损失惨重,溃败逃散。
不过在追击溃军的时候,陈埜先在金坛县(今常州金坛区)被地方武装“误杀”,只比郭天叙、张天佑多活了两天。陈埜先死后,福寿命其子陈兆先接管他的旧部,驻守在方山,协助守卫集庆路(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再次进攻集庆路,破城外的陈兆先部,收降陈兆先和其部属三万余人。当时朱元璋看出陈兆先与降军们心存疑虑,军心不稳,于是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人充当亲卫,在夜里守卫在自己身边。陈兆先知道此事后十分感动,从此甘愿追随朱元璋左右,效尽死力。后来,在朱元璋和陈友谅鄱阳湖大战中,陈兆先奋勇作战,最终战死在军中,被追赠为颍上郡侯。)
就这样,名义上地位高于朱元璋的都元帅郭天叙、右副元帅张天佑都莫名其妙地死于陈埜先以及元军之手,所统帅的军队也大都溃散,失去了整体作战能力。而在郭天叙、张天佑被杀,军队溃败后,在后方太平府的朱元璋派出军队,将四散逃亡的原郭天叙旧部收拢,归并到自己属下,重新整编,成为了隶属于自己的军队。
郭天叙被杀后,郭子兴的子女只剩下三子郭天爵和女儿郭氏尚在,为了将来能够生活安定,郭子兴的二夫人张氏(郭氏生母)主动提出,把郭氏嫁给朱元璋为妾室,以求日后的平安,对于这个请求,朱元璋和马氏都没有异议,于是,郭氏就追随养姐马氏的脚步,嫁给了朱元璋。
而郭子兴第三子郭天爵,此次没有随军出征,而是留在后方滁州、和州。原本他以为舅舅和二哥被杀后,将由自己接替他们的位置,成为父亲所留下军队的新统帅;但当时军政大权早就被朱元璋全部掌握在手中,郭子兴的旧部也因溃散而被朱元璋收编,再也没有了原先的势力,所以郭天爵什么职位也没有捞到,成为了一个不相干的外人。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汇集大军,再次攻打集庆路,在十天内便破城,并改集庆为应天府。小明王得知获胜的消息后,晋封朱元璋为龙凤政权同佥枢密院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但不知出于何故,小明王又将郭子兴仅存的儿子郭天爵封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成为朱元璋的副手。
根据后世《明史》的记载,郭天爵担任行省右丞后,“失职、怨望,久之谋不利于太祖(朱元璋),论罪诛死”,就是说他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又对朱元璋“夺占”了郭家的基业而充满怨恨,久而久之,便想谋划作乱,暗杀(或者直接起兵)朱元璋,被查明后,论罪处死。但郭天爵的死因,更加真实的《太祖实录》中,却言辞模糊,没有过多记载,很大可能是朱元璋不想留着郭天爵这个威胁,找了个借口除掉了他。
郭子兴三个儿子中,长子很早就战死了,没有后代,而郭天叙、郭天爵也没有后代在世的记载,因此,郭子兴的正统男性后裔就此断绝了。不过,野史还有记载,郭子兴有一个小儿子,叫郭老舍。
当朱元璋建立大明,成为皇帝的时候,他在洪武三年(1370年)追封岳父郭子兴为滁阳王,敕令建庙祭祀,并让郭氏当年的邻居宥氏世代为滁阳王守墓,这个时候,还没有郭老舍的记载。但宣德年间时,曾经有一个滁阳人名叫郭老舍,以滁阳王之子的身份到京城朝见明宣宗,宣宗“赐钞而还”(定远县志记载)。弘治末年,又有一个名叫郭琥的人,自称是郭老舍的曾孙,是滁阳王的玄孙,向朝廷请求奉祀郭子兴,居然一度得到同意,授予冠带“奉祀滁阳王”。
不久后,奉太祖诏命世代祭祀郭子兴的宥氏家族向朝廷揭发,说郭琥的身份是冒充的,滁阳王早就绝后了。此事经过弘治、正德、嘉靖三代查访,最终嘉靖帝一锤定音,以礼部的名义宣布:“滁阳王的身后祀典,是高皇帝当年所定的,滁阳王有没有后代,他的庙碑上已经写得很清楚了,郭老舍及郭琥不是滁阳王的后代。”自称郭子兴后代的郭氏从此被剥夺奉祀郭子兴的资格,依旧由宥氏负责祭祀。
不过,郭子兴虽然男性后代断绝了,但女儿这一系还是有后代的,他的亲外孙就有三个。当初,郭子兴之女郭氏嫁给了朱元璋,大明建立后,郭氏被太祖(朱元璋)册封为惠妃,并生下了三子两女,即: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永嘉公主、汝阳公主。其中长外孙蜀王朱椿朱椿性格孝友慈祥,博综典籍、容止都雅,好善近儒,是太祖诸子中少见的温文尔雅、气度温和之人,太祖时常以“蜀秀才”来称呼他。
因为滁阳王郭子兴是朱椿的外祖父,所以朱椿稍稍长大后,在前往成都就藩前,每年清明前都专门向太祖请求,去滁州祭祀外祖父以示孝道,太祖对朱椿的孝心甚为赞许,每年清明都让朱椿代替自己给岳父扫墓、致祭。代王朱桂、谷王朱橞成年后也曾数次前往滁阳,给外祖父扫墓。郭子兴的外孙中,除了谷王之外,蜀王、代王世系都传到了明末,这在某种意义上,算是延续了郭子兴的血脉传承。
郭子兴的长外孙女永嘉公主嫁给了开国元勋、武定侯郭英之子郭镇,生子郭珍。永嘉公主一直活到景泰六年(1455年),八十高龄才寿终正寝,是太祖最高寿、也是最后一个去世的子女。永嘉公主的儿子郭珍一系后来世袭武定侯,家族爵位传到了明末,这也是太祖一朝所封的开国侯爵(仅指侯爵)中,唯一一家和大明相始相终的勋戚。
郭子兴的另一个外孙女汝阳公主,长大后嫁给了开国功臣、前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谢彦的儿子谢达,虽然谢家不如永嘉公主的驸马郭家门第、爵位高,但也是朝廷武将中的顶级成员。汝阳公主后来在明仁宗时期晋封大长公主,生活安宁平静,高寿而终,也是很惬意的一生。
如上,这就是明太祖成就帝王事业的最初领路人——滁阳王郭子兴及其家族后代的故事,虽然郭子兴的儿子们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都没有能够善终,而且还断绝后嗣,但他的女儿以及外孙、外孙女,却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女婿统一华夏、成就帝业后所带来的富贵荣华,女儿晋封皇妃,三个外孙是亲王,两个外孙女是公主,子嗣代代不绝;更不要说他的养女马氏,最后成为了天下最尊贵的女人——大明皇后。郭子兴在地下有知,应当不会再怨恨当年的那个亲兵养女婿在自己死后,接管了自己所开创的基业并进一步发扬光大这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