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苏轼之死,成就了这件书法,也让世人看到了他不为人知的一面!

苏轼之死,成就了这件书法,也让世人看到了他不为人知的一面!

苏轼在诗文书画上的成就,令世人景仰,但在仕途上,却异常坎坷,常有人说,如果不是因为弟弟苏辙屡次搭救,他恐怕早就被整死了。宋哲宗亲政以后,逐步恢复王安石推行的法令,作为坚定的“反王派”,苏轼被一路贬到了海南儋州。

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宋徽宗赵佶即位,随即颁布大赦,苏轼被授予朝奉郎一职,得以北归。这一年,他已经64岁了,北返途中,苏轼专程前往真州拜访米芾。对于米芾来说,东坡亦师亦友。正是这一次相遇,让米芾的学书思想发生了变化,他自此“始学晋人”。

文人之间的相会,总是琴棋书画、诗酒相伴。米芾拿出自己珍藏的东晋谢安书法真迹《八月五日帖》,以及一块紫金砚台,苏轼作为唱和,便在这件书法上写下跋文,还借走了紫金砚。殊不知,此举将在日后催生出一卷经典名帖。

暑热难耐,身体虚弱、垂垂老矣的苏轼最终没能回到汴梁。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常州病逝,学界考证死因极有可能是中暑。苏轼死前立下遗嘱,归葬河南郏县祖坟,并将借来的米芾紫金砚陪葬。此举让很多专家直到现在也摸不着头脑,哪有把别人的东西带入坟墓的。

米芾也是这样想的,他连忙追回此砚。回家后,心有余悸的米芾写下了赫赫有名的《紫金研帖》,此帖仅有7行、44个字,释文为:“苏子瞻携吾紫金研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米芾非常“高情商”的表示,紫金砚这样的俗物,怎么能苏轼遗体这种涅槃圣洁之物一同入葬呢。《紫金研帖》尺幅小、字数少,但笔法却极为丰富,颇能见米芾深厚的功力和独特的个性。此帖笔锋自然,藏露、中侧并用,笔画一波三折。

以横画为例,时而头轻脚重,如“子”字,时而提按顿挫、中部轻盈,如“苏”字。撇捺舒展、颤笔明显,勾挑如蟹爪聱牙。《紫金研帖》结字无一取正,中线左右倾斜摇摆,字迹大小错落、疏密相间。如“今得”二字,“今”字向右上倾斜,紧接着“得”字变向左下取势。

章法上亦是变化万千,如“吾今得之,不以敛”一句,前三个字用墨浓烈,笔画饱满,字径较大,之后“得之不”牵丝引带,笔画轻盈,字迹也变小。全卷看下来,既能浑然一片,又处处有变化。

通过这卷《紫金研帖》,我们知道了苏轼不为人知的一面,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才促使米芾写下此帖。苏轼之死,成就了这件名作。

大家有何看法,欢迎评论区讨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变化,米芾,书法,笔画,字迹,紫金,世人,成就,苏轼,紫金研帖,紫金砚,米芾,朝奉郎,苏轼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变化,米芾,书法,笔画,字迹,紫金,世人,成就,苏轼,紫金研帖,紫金砚,米芾,朝奉郎,苏轼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变化,米芾,书法,笔画,字迹,紫金,世人,成就,苏轼,紫金研帖,紫金砚,米芾,朝奉郎,苏轼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