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发现了吗?整个宋朝值得称颂的书法家极其稀少,因为大唐之后,五代十国战火肆意,晋唐真迹佚失过半,致使书坛一度陷入低靡。
所以宋朝书坛除了著名的“宋四家”,能让人为之喝彩的,就只有宋徽宗赵佶和宋高宗赵构。
后人常把宋徽宗父子放在一起比较,父亲赵佶在绘画、书法上颇有见解,独创“瘦金体”,但是这种风格也遭到非议,比如用笔过于犀利、形态劲瘦,个人习气重,不符合主流审美…也决定了“瘦金体”现代无法进入国展和主流认可。
根本原因就是学书法必须“取法乎上”,古人技艺完备、底蕴深厚,而宋徽宗相对薄弱。赵构深谙其父书法局限性,不学父亲,而以晋唐为宗,尤学王羲之,夯实笔法根基,气韵典雅高妙。
赵构学习书法十分勤勉,曾研究“二王”书法近60年,他于公元1153年创作有一幅行书《千字文》,其笔法与《圣教序》极为相似,简直是教科书式的汇报成果,可谓力压其父宋徽宗,建立起了他在书法界的坚挺地位。
赵构抄写《千字文》数次,但一直不太满意。
终于,在他研究魏晋笔法30年后,深悟晋人神韵,写下本文这件“行书范本”。多以尖峰入纸,用笔自然率真、灵动婉转,流畅自如,十分精彩,哪怕是外行看了都忍不住夸上几句!
先尖锋再侧锋行笔,这种笔法在《圣教序》中经常看见,可以增强笔势力量,既得锋芒之气,又呈隽永之韵,给人意气风发之妙感。
点画清劲秀美,大小粗细和布局错落有致,笔酣墨饱,字里行间还有几分帝王华贵之气,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神品”。
赵构自从学了书法,基本上每日都会勤加练习,就这样坚持了50多年。我们所看到的这件精彩作品《行书千字文》,正是他数十年学书结晶:
他曾记录道:“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或萧散,或枯瘦,或遒劲而不回。姿态横生,莫造其源,详观点画,不少去怀也。”
赵构记录到,他将魏晋之后的六朝书法几乎全部都临摹了一遍,对于其中的潇洒遒劲等风格掌握深刻,尤其是《兰亭序》将点画体察入微。
充分领悟了古人姿态意趣,他在书写《千字文》时将笔法运用炉火纯青,就相当于写了一件墨迹本《圣教序》,且笔力劲道、字势遒劲,对比更加强烈,气韵更为自如,值得我们钻研学习。
时常临摹、读帖赵构《千字文》,可帮助我们理解“二王”的笔法风格,打下深厚晋唐基础,让我们用笔更加灵活多变,也有助于我们更好消化其他古人法帖,还能顺藤摸瓜、领先他人。
此作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经我们多方努力,对这件作品进行1:1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超高清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