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的一天,皇子(实际上的皇侄)、武功郡王赵德昭,正怀着一丝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在大宋皇宫的台阶上,他正要去面见他的二叔、当今天子赵光义。
来到赵光义面前,德昭稍微整正了正自己,说道;“陛下,臣斗胆请问,攻下太原的有功将士们,是否应该给予赏赐了呢?”他抬头看着二叔的脸,那张脸上先是微微一怔,随即风云突变,声色俱厉蹦出一句话:“着什么急,等你当了皇帝再赏也不迟!”
德昭吓得似乎后退了一步,才勉强站住,他本来应该解释一两句的,但是怎么解释呢?解释什么呢?面对当今天子说出的话,解释好像只能越描越黑。德昭愣了一会,见赵光义没有再说话,也只好轻轻一躬身,然后怏怏地退了出去。
德昭很快就回到了自己的府中,然后没过多久,就被人发现死在了茶水阁,孤零零的一个人。按照事后官方的说法,德昭回到家就把自己关进了茶水阁,然后用一把小小的水果刀,自刎而死。至于自杀的原因,是因为他感到惶恐。
《宋史》评价赵德昭的性格是“喜愠不形于色”,可以理解为性情木讷,也可以理解为心机深沉。但是很显然德昭并不是多么有心计,因为赵光义刚刚在高梁河大败而回,情绪还处在容易波动的时候,德昭这时候就兀自愣是要去给将士们讨赏,相当于到了犯傻的地步了。
如此说来,德昭就是个木讷之人,这种人一般心思敏感、性格刚直,受不得别人的怀疑和猜忌,选择自刎也算是合情合理。也许赵光义正是看准了赵德昭的为人,才对他采取了这样一种处理方式。当赵光义闻讯赶来查看时,抱着德昭的尸体大哭,“傻孩子,你至于这样吗?(痴儿,何至此邪)”可见一斑。
赵德昭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虚岁仅仅29。回过头来看,在宋朝初年那几个有可能争得皇位的人中,赵德昭其实是最可怜一个,也可能是两宋300年最可怜的一个皇子了。时也?命也?
赵德昭是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次子,头上还有一个哥哥赵德秀,但是早就夭折了。说起来也算是赵匡胤的长子,而且是正妻嫡出。但是非常可惜,德昭的生母在赵匡胤当皇帝之前就死了,当时还是后周世宗柴荣显德五年,年龄也就30岁。
而此时的赵德昭呢,只是一个虚岁8岁的小男孩,正是需要父母关怀和疼爱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又到处征战忙于事业,赵德昭等于年少失怙,说他是一个孤儿都不为过,虽然他不会缺少吃穿,但显然会缺爱。
就在德昭的母亲贺氏死后不久,赵匡胤娶了后周巢国公王饶的女儿续弦,王氏婚后生下了自己的儿子赵德芳(按照赵德芳孙子的墓志铭说法)。史称王氏为人“恭勤不懈,仁慈御下”,而且对赵匡胤的老母亲非常孝顺,但是对赵德昭而言也只不过是个继母。
5年后,这位继母王氏也死了,15岁的赵德昭迎来了另一位继母宋氏,她是左卫上将军、忠武军节度使宋偓的女儿,据说她见多识广、性情柔顺,很得宋太祖宠爱。宋皇后没有生育,他只有把德昭、德芳当成自己的亲儿子,日后才有依靠。
但尴尬的是,这位新的嫡母却比赵德昭小1岁,不管是为了避嫌也好,还是本就不喜欢德昭,她都必须离德昭远一点。因此,宋皇后只能把母爱都倾注给了赵匡胤的幼子赵德芳,而不是比自己大的赵德昭。
虽然从赵匡胤那里看不出他对德昭和德芳两个人有什么偏爱,但是宋皇后的态度却非常明显。赵匡胤死的那个晚上,烛影斧声之后,宋皇后命令大太监王继恩出宫去找皇位继承人,她想到的是德芳,而不是更年长的德昭。宋皇后是不懂政治的,她只按照自己的偏爱来找继承人,赵德昭真的是爹不疼娘不爱,也难怪他养成木讷的性格。
赵匡胤生前对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比较吝啬或者说苛刻,他们都没有封一个王爵,即便赵德昭已经是26岁的成年人了。当时,德昭的职位是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德芳则是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
赵匡胤不给儿子们封王的做法,就好像是留给弟弟赵光义的机会,他可以好好利用,用加官进爵来堵住德昭、德芳的嘴。果不其然,赵光义一登基,就给德昭封武功郡王,德芳虽然没封王也升官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把哥哥原来的职位承继了下来。
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赵光义放了大招。他给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三人都画了一个大饼,让你们都成为未来皇位可能的继承人,让你们看到一点希望。人有希望,就不会选择冒险,就会选择等待,等待希望变成现实。
尤其是赵德昭,当初宋皇后想到的继承人是德芳,如果是那样德昭其实就一点当皇帝的机会都没了,因为他是兄长,只听说兄终弟及,没听说弟终兄及的。如今二叔赵光义当了皇帝,赵德昭至少还有机会,还有希望,他绝对不会站出来反对的。
赵光义确实是个人精,他太聪明了,他太懂得如何化敌为友了。赵德昭,就这样被一个看得见却永远摸不到的皇位继承权,乖乖地变成了赵光义的工具,不仅不能反对,还要卖力地去给赵光义站好台。
此时的赵德昭,变成了赵光义的工具兼同盟。但这种同盟关系是脆弱的,是否存续的主动权,不在赵德昭手中,赵德昭很可怜。
979年五月,乘着灭掉北汉的余威,宋太宗赵光义亲自率几十万大军直奔幽州,他要去拿回燕云十六州。宋军一开始进展非常顺利,拿下涿州进围幽州城,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攻了十几天,幽州城眼看就要抵挡不住的时候,辽军却在耶律斜轸、耶律沙、耶律休哥的带领下卷土重来。
辽宋两军在高粱河边遭遇,辽军人数不占优势,而宋军则是赵光义亲自指挥。辽军的耶律休哥实在太勇猛,当他看到赵光义的黄龙伞盖时,就不顾一切地冲向那里,他想博得一胜。老天似乎很垂青耶律休哥,在他身负三处伤的情况下,居然还能带着少数人马冲到赵光义的面前,但赵光义却已经等不及了,他逃走了,独自一人逃走了,抛下他的大军逃走了。
赵光义一路狂奔、慌不择路,而耶律休哥则是紧追不舍。一直过了涿州地界,眼看赵光义就要被辽军追上,押运粮草的杨业出现了,他杀退耶律休哥,救下了狼狈不堪、身中两箭的大宋皇帝。
皇帝虽然负伤逃走,但宋军却没有因此溃不成军,死伤虽有万人,神奇的是随军的王公大臣都完好无损。眼看皇帝下落不明,众人立马就要拥立眼前的赵德昭。不过拥立之事未遂,杨业就派人带来了皇帝活着的消息,还有大军马上班师的诏书。众人醒过味来,赶紧班师回朝,老皇帝还活着,大家就把刚刚拥立赵德昭的赶快忘了吧,就让它随风而去吧。一切又回到老样子,皇帝还是那个皇帝,大臣还是那些大臣,将军也是那些将军,武功郡王好像也是那个武功郡王,就如同老天在高粱河畔开的一个大玩笑,大家笑完就过去了吧。
只不过,皇帝的心理和皇帝的身体都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射在屁股上的两支箭头,不仅给赵光义留下了终生的伤病,更是差一点结束了他的生命。想来真是后怕,要是跑得慢一点,要是没有杨业,要是……赵光义心里想到自己生死不明的时候,这些人居然没有派人打探核实一下,就想着拥立赵德昭了。法不责众,但是赵德昭,肯定是不能留了,得想一个法子把他解决,还有赵廷美、赵德芳,当然赵德昭是首要任务,谁叫他是大哥的大儿子呢。
赵光义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发作的机会。没想到,赵德昭却自己送上门来,这个木讷的侄儿,赵光义只用了一句话,就让他老老实实地自己上了黄泉路。当赵光义抱着德昭尸体哭的时候,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他的大哥?他的三弟,他另一个侄儿?没人知道,但他肯定没有想着眼前这个已经冰凉的德昭,可怜的德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