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古以来,一个国家的国力强弱,除了经济的发展程度外,军事力量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尤其在古代,兵力强大意味着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决定了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北宋时期和金国的敌强我弱的悲剧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北宋时期,国力一直处于相对微弱的状态。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表现得相当糟糕。国君缺乏治理国家的能力,官员大多只顾自私私利,贪婪成风。
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导致他们在面对金国的侵略时像无力的羔羊,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最终发生了“靖康之耻”,给赵家带来了莫大的耻辱。
然而,历史的车轮不会永远停留在低谷。南宋建立后,他们终于抓住了复仇的机会。在复仇的驱使下,南宋军队斗志昂扬,采取了相当狠辣的手段。他们以弱胜强,经过艰苦战斗,将金国的兵力从700多万残酷地削减到仅剩下10万。
从这样的数字变化中,也能感受到南宋坚定的复仇之心。靖康之耻后,南宋统治者究竟如何报复金国?后来的金国又着何种结局呢?
一、靖康之耻,刻骨铭心的屈辱
1127年冬,金国大举南下,直指北宋都城开封。面对强大的金军,北宋末帝赵桓帝仓皇出逃,开封不战而下。金军接连攻占开封、汴京等地,掳走赵桓帝及其父亲徽宗赵佶,将两位皇帝软禁在金国的尖山城。
此后,金人将赵佶和赵桓帝软禁在尖山城,对他们施以各种刑罚和屈辱。金人强迫赵佶亲手在《出帝诏》上签字,让位给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的儿子完颜济。赵佶被迫传位给完颜济,称“金国皇帝”。
赵桓帝更是被金人押解到漠北,遭受饥寒交迫的折磨。金人甚至强迫他们在皇宫大殿上给金人表演杂技。这场灾难被称为“靖康之变”,对于北宋皇室和宋人来说,是莫大的耻辱。
“靖康之耻”深深刻在每一个宋人的心里,成为他们心中的一个结。当北宋亡国的消息传到南方的时候,南宋的皇亲国戚和百姓们都悲痛欲绝、愤慨填膺。他们痛心北方中原沦陷,嘲讽金人的残忍与无礼。
许多忠臣像是岳飞,誓要北伐金人,为国捐躯;许多百姓也自发组织起義军,向北方进发。他们渴望驱逐金人,收复失地,将两位皇上迎回南宋统治天下。
南宋建立后,皇帝和官员们都梦想着一雪前耻,恢复北方故土。但是,刚建立的南宋国力衰弱,面对强大的金国无力反抗,只能忍气吞声,暗暗积蓄力量。连年御敌的战争让南宋财力空虚、军力疲弊,真要北伐收复之前需要大量时间积蓄
南宋朝廷内对金国的态度也不一。理想主义的主战派官员积极谋划北伐,要立即发兵北上;但现实主义的官员则主张稳固南方,发展经济,以长期抗金。二者你来我往,争论不休。主战的岳飞虽然在前期北伐取得胜利,但很快就被更为理性的官员所阻,北伐之路并不顺利。
二、蒙古崛起,南宋积蓄实力
1206年,蒙古草原上兴起了一个新兴部落联盟,那就是以铁木真为首的蒙古。蒙古统一草原后,势力迅速膨胀,开始对外发动征伐。南宋朝廷对此高度重视,意识到蒙古的崛起也将对南宋形成巨大威胁。
在蒙古崛起之初,南宋采取的策略是联合契丹与蒙古,共同对抗金国。但是蒙古尚未完全统一,与南宋的联系并不顺利。此后,南宋朝廷加强了边防,积极备战,以防蒙古南下。
南宋命人前往蒙古营地洽谈联盟,但由于语言不通加上蒙古使者傲慢无礼,谈判进展甚微。南宋使臣看到蒙古军队骑射娴熟、兵刃坚锐,不禁心生畏惧,认为蒙古野蛮善战,将来可能成为心腹大患。
1211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渡过黄河,直接进攻金国中都汴京。金室南迁,被迫与南宋讲和,转而对付蒙古。在蒙金纷争的同时,南宋将目光转向了西南方向,接连消灭了西夏和大理国。
通过多年积蓄,到1230年代,南宋的国力已比建国之初有了长足进步。它拥有60万军队、1000多艘战船和强大的财政收入。与此同时,金国在与蒙古的战争中元气大伤。南宋看准时机,开始谋划与蒙古联手灭金。
三、马镫山一战,金军元气大伤
1232年冬,金将完颜合达率领20万金军,在三峰山与蒙古军遭遇。这时蒙古军只有4万人,但军队素质高,以少胜多,大败金军。三峰山一战,金国损失了15万军队,可谓元气大伤。
战败后的金军残部约10万人,在武仙的率领下,退守到陕西一带。此时的金军已是强弩之末,正计划与金哀宗会合,一起逃往四川避难。
三峰山战役是金蒙争霸的重要转折点。此战之前,金国仍有反败为胜的希望;但经此一战,金国损兵折将,国力元气几乎遭到毁灭性打击。金军仅剩的10万疲弊之师,已经很难构成对蒙古的威胁。
金国大败的消息很快传到南宋朝廷。宋廷大喜,认为夺回中原的大好良机已经来临。但是,蒙古功高震主,让南宋也对其隐隐生畏。南宋派出使者与蒙古会谈,希望双方能合作对付金国。
得知金军惨败和归途的南宋,立即派出孟珙率军前去截击。在马镫山,孟珙队伍突然出现,直接撕开金军的防线。金军士气低落,接连溃败。南宋一举击毙和俘获金军7万人。
马镫山一战,南宋大胜。这不仅重创了金国残余势力,也极大鼓舞了南宋军民的士气。他们看到金国已经风烛残年,兵强马壮的南宋终于有机会一雪前耻、收复中原了。
此役过后,金国的精锐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10万疲弊之师。而南宋军队也为日后联蒙灭金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马镫山一战导致金国元气大损,为南宋与蒙古最后联手埋下了伏笔。
四、南宋联蒙,誓报靖康之耻
经过马镫山之战的洗礼,南宋朝廷对联合蒙古灭金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是出于防范,南宋对蒙古的小心翼翼和戒备之心依旧存在。数次蒙古联合攻金的请求,南宋或推脱或置之不理。
南宋朝廷中也存在着两种声音:孟珙等主战派主张趁机与蒙古联手,一举歼灭金国;另一些官员则认为蒙古不可信赖,担心联手后让蒙古坐大。这两种观点各执一词,争论长达数年之久。
直到1233年,在孟珙的大力主张下,南宋终于答应了和蒙古联军灭金。孟珙认为黄河以南已无遗金之气,正是与蒙古联手之大好时机。他的观点也得到宋廷的认可,南宋这才批准了与蒙古的合作。
1233年冬,孟珙和蒙古军会师于蔡州城下,共同围攻金哀宗。蔡州之战很快以金军失败告终,金哀宗在城破之夜自缢身亡。100年的金朝随之灭亡,作为其衣钵传人的完颜承麟也被杀。
金国的灭亡,让南宋民众欢欣鼓舞。他们将金哀宗的遗体运到临安,进行了隆重的报仇仪式。南宋朝廷还特意将俘虏的金国官员,进行了献俘礼的惩戒仪式。
这个仪式充满了南宋人的仇恨与复仇快感。看着曾经高高在上的金国皇帝和官员沦为阶下囚,南宋百姓仿佛看到那历史羞辱终于得到了清算。“靖康之耻”得到了洗刷,南宋也实现了心中的大仇。
五、无法摆脱命运轮回,南宋依旧灭亡
然而,联蒙灭金仅仅给南宋带来了暂时的喜悦与安稳。灭金后的蒙古势力强大,很快就对南宋产生了算计。最终,南宋还是逃不过被强敌灭亡的命运。
我们不难看出,南宋与蒙古联手仅仅是出于对金国的仇恨,而非真正信任蒙古。早在蒙古崛起之初,南宋就看出这是个不可小觑的敌人。然而为了报仇,南宋选择暂时合作。
南宋联蒙的局面,让许多明智的宋官预见了危险。他们警告皇帝,蒙古立场捉摸不定,合作后很可能仅会坐大蒙古的野心。但一心想报仇的宋廷并没有将他们的忠告看在眼里。
果然,灭金后的蒙古转而觊觎南宋的江南富庶之地。双方很快爆发多次战争。南宋拼死抵抗,与蒙古军血战多年,都城杭州被围困达十余年之久。
1279年,强大的蒙古军最终还是攻陷了杭州,宋帝赵昺投降。至此,宋朝正式灭亡。南宋虽然比北宋多撑了一个世纪,但其灭亡命运依然难逃。
南宋与蒙古的关系,恰如北宋与金国当年的翻版。都想利用对方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却都低估了“合作伙伴”的实力与野心。这种互相猜忌与敌对的关系,注定无法长久。
南宋想借蒙古之力报仇雪耻,但最终依然走向灭亡,其中命运的戏弄令人唏嘘。南宋末代皇帝赵昺曾说“死生亦如是,命也”,似是对这宿命的无奈认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