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日热议如何提升市民消费,各界人士纷纷出谋划策,希望解决市民消费信心每况愈下的现状。鉴于女性市民在消费领域乃至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香港特区政府可考虑减轻女性工作、生活负担,增加对女性市民的支持,并根据其消费心理预期,作出有针对性的部署和转型,或有可能刺激消费上升,拉动经济增长。
笔者近日公开发表文章指出,持续火热的“夏日经济”,已经成为激发消费增长的新“冻”能。香港要在夏日炎炎下吸引“热”钱,积极抓住消费新场景、新模式,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为消费者带来新体验。因此,本港需思考如何发展夜消费、室内运动和新营地。
近期有两条新闻引起笔者关注,意识到要提升香港消费和推动经济发展,更加重要的是要发挥女性市民的作用。
第一条新闻是美国著名歌手泰勒丝(Taylor Swift)演唱会所带来万人空巷的轰动,很有可能成为史上第一个营收破10亿美元的巡回演唱会。数据研究机构QuestionPro统计显示,泰勒丝为期六个月的美国巡演,带来的经济效益达到50亿美元,超过全球44个国家2022年的GDP。
芭比带旺粉红服装销售
另一条新闻是荷里活电影《Barbie》(芭比)所带动的“芭比粉红潮”(Barbiecore)热潮。为了观看《芭比》电影,许多女性友人一同置装,购买各种粉红色服装和配件,打扮好后,大家像是要去参加派对,先打卡拍照,才进戏院看电影。
“芭比粉红潮”现象反映出女性观众的“乘数效应”消费力发威。虽然男观众也会身穿球衣成群结队去观赏球赛,但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者Carolyn Sloane指出,此现象在女性群体中更常见,且女性更易“派对式口碑传播”,呼朋引伴一起去看电影,还会带来更多的重复消费。
由此可见,女性对消费和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实在不容小觑。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资讯科技的革新、教育程度的提升及服务业的兴起,更令女性对经济增长作用进一步提升。据中国内地统计,女性对GDP贡献已逾50%。而在多数欧美国家,女性对GDP贡献更在60%或者以上。可以说,女性对经济的发展,不是顶半边天,而是顶大半边天。
职业女性消费能力普遍比男性高,西方畅销书《女人不容小觑》(Why Women Mean Business)的作者Avivah Wittenberg-Cox研究发现,与男性相比,女性作出的购买决策高达80%,这不仅仅包括日常用品、衣物、电器或化妆品这些消费小项,更包括买房、汽车和投资金融产品等消费大项。例如在日本,该国就有超过2/3的购车决定权在女性,日本男人要驾驶什么车辆,是由太太话事。西方那些深谙“Womenomics”(“女性经济学”)之道的国家和企业,往往也都在打女性的主意,奢侈品商场店、化妆品专卖店开到成行成市。
对本港而言,如何进一步发挥女性市民的作用,以此提升消费和经济?这个问题值得探讨。笔者建议特区政府和各大机构考虑更多支援女性举措,包括减轻女性工作、生活和养育子女上的负担等。
事实上,增加女性在办公桌前的加班时间,并不符合企业发展乃至经济效益。著名的《美国流行病学》(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期刊研究发现,每周工作55小时的员工,其智力解决问题能力、短期记忆和创造力,都比每周工作40小时的员工要低。
英国女性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夫人(Joan Robinson)认为如果公司重视员工加工,会令“隐蔽性失业”(Disguised Unemployment)问题加剧。“隐蔽性失业”指的是企业忽视生产力、重视工时,就会出现三个人的工作,五个人做的人浮于事、冗员过剩的情况,企业长久下去,将面临竞争力下降,甚至破产、倒闭的结局。
故此,本港要增加消费,建议特区政府和公营机构可率先作出表率,减少加班,让女性有更多的消閒时间去消费,以及增加、优化幼儿照顾、儿童托管、家长支援等服务,可能比采取其他刺激消费措施更加有效和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