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文化界,王勃可以说是比较早熟的大诗人。可能有人会说王勃能够与诗仙李白相提并论吗?而事实上这二位真的有一拼。
比如,这二位都喜欢酗酒作诗,没有酒精的熏染,似乎文采都会大大衰退。再一个共同点就是哥俩都是酒后落水而亡,也算是殊途同归。
这就带来今天的话题,有人说不知道王勃不会体会到自己才疏学浅,读懂王勃的《滕王阁赋》,才知道自己与王勃的差距,这种感觉到底李白有没有?
首先应该承认,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天才这种另类的,比如说王勃。在这一点,李白也是有着亮眼的表现。
比如,王勃在五岁的时候已经会写文章,李白在六岁的时候,已经可以背诵六甲。
单从这一点来看,李白并不比王勃差到哪里。
值得指出的是,王勃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指出《汉书》批注存在的毛病,而这个批注就是唐朝著名的学者颜师古,由此可见幼年的王勃可谓是博览群书。
论起来,王勃算得上是李白的前辈,原本这两位就不是一个年代的人,王勃溺水身亡四十年多年后,李白才出生,是王勃妥妥的晚辈。
于是有一个假设,如果王勃不是在二十几岁早早的离去,后面的诗仙这个称号估计就没有李白什么事?亦未可知。
更有假设说,王勃与李白会不会成为朋友,这话看如何理解,常言说文人相轻,就李白而言,两个人见了或许会再来了送王勃这首送别诗。
总而言之是,李白很是崇拜王勃,然而王勃却是万万也想不到,半个世纪之后会有一个同样喜欢喝酒的诗仙能够超越自己。
王勃出生在世代儒家,也算是名门之后。就是因为家境优渥,才在幼年得到良好的教育,为他以后的一发冲天奠定扎实的基础。
有的人生来就是学霸,比如说王勃就是一个例证。王勃在六岁的时候就已经会得一手如花似锦的文章,这样的本事在初唐时期很是高光。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推测,假设说李白生于王勃的时代,就写文章而言,不见得能够与王勃齐名,因为毕竟写文章与写诗的意境不太一样。
尤其是像写赋这样的题材,在当时应用面很窄,而王勃玩起来可是得心应手,以至于成为赋的里程碑人物。
搞笑的是,其实在历史上,王勃还写过一篇有关斗鸡的檄文,被后来的文人诟病。其实这事也怨不得王勃,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
话说年仅十六岁的王勃无意之间考中进士,后来被任命为朝廷的散郎,有点候补大臣的意境。这也是后来被称为未冠入仕,也就是未成年便做官,少年得志。
也就是闲差事,所以庐陵王李哲在与人斗鸡的时候,居然命令在一旁看热闹的王勃写檄文给自己的斗鸡加油鼓劲。
王勃一听心里不高兴,然而作为文人又不能不听,于是具有时代意境的斗鸡檄文应运而出。也就是因为这一篇斗鸡檄文,王勃被后来的文人奚落好几百年。
王勃当初写《滕王阁赋》其实完全是偶尔发之,因为他要回到交芷去看望自己的父亲,路过此地,刚好赶上滕王阁重新修复,被有人挽留小住几日。
这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着类似的意境,都是为了纪念著名的建筑这一历史事件而发。
然而王勃的滕王阁赋与岳阳楼记却有着不同的历史意义,岳阳楼记实际上是借岳阳路重修这件事抒发文人的政治抱负,写景的目的全在于抒发情感。
而《滕王阁赋》则不一样,这是纯粹意义上的写景,更是对于友人的一种答谢。尤为重要的是,《滕王阁赋》一共就七百多字,却批量推出四十多个成语。
后来的人们在研究《滕王阁赋》的时候就发现,这简直就是一篇美文,比如落霞与孤雁同框,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与落寂。比如天高地迥更感到宇宙之宏大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滕王阁赋》里面所引用的典故非常之多,人们也就是通过这些历史典故,推演出四十多个耳熟能详的成语。
比如渔舟唱晚,高朋满座,关山难越,萍水相逢。再比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些历史典故要是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攒,很难读懂王勃的心界。
不懂王勃,就不知道什么叫学浅才疏,不懂《滕王阁赋》,就不明白什么叫自愧不如。其实即便是李白同框,这位诗仙也会有此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