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古代文人士大夫最为看重的品质就是“忠孝”,然而有一位堪称“五姓家奴”的谋士,年轻时漂泊半生被迫或者主动跟了四五个主公。
但后世对其评价却非常高,夸赞他是千古名臣,此人正是魏征。李世民十分器重宠爱魏征,在他死后更亲手为其树立墓碑,但在读过魏征留下的一本册子中的内容后,李世民却龙颜大怒下旨推倒了他的墓碑......
漂泊半生遇到明主
以遇到李世民为分水岭,魏征的前半生和后半生活得截然不同。
魏征生于巨鹿曲城是典型的山东士族,父亲是北齐时期的县令,因为幼年丧父他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但却不想从事谋生的职业而是出家做了道士,不过魏征当道士期间也没闲着读书写字一个没落下。
发现天下大势越来越乱之后,魏征还开始学习纵横家的学说,准备效仿张仪苏秦之辈在乱世中成就一番事业。
隋朝最后那几年魏征等到了人生转机,他先是被武阳郡郡丞招去当了文书,后来又跟随郡丞投靠了瓦岗寨李密。
因为文书写得好,魏征被李密相中并得到后者召见,当时已经年近四十的魏征,意识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便提出了十条帮助瓦岗军发展壮大的计策。
李密当时虽然交口称赞但后来一条都没用,因为这人天生狂傲自大觉得自己想出的战略更好,不过 这次召见也让他见识到魏征的才华将这个谋士留在了身边。
接下来的一年中,瓦岗军在碰到王世充和宇文化及两股势力时两头吃瘪,魏征看得着急多次向李密进谏,然而李密却一意孤行最后只能灰溜溜带着魏征等人投靠了李渊。
和李密不同魏征是真的打算投靠他,李渊发愁怎么接收瓦岗军地盘的时候,魏征主动站了出来给徐世绩写封信,徐世绩连人带地盘全部投降李唐。
前往招降徐世绩的同时魏征还帮李渊安抚了当地的贵族,但接着尴尬的一幕发生了,因为西边的薛举做乱,李渊无暇顾及徐世绩这股降兵。
结果瓦岗军的地盘渐渐被王世充和窦建德抢走,徐世绩和魏征也被迫投降了窦建德,直到两年后才重回李唐帐下,此后魏征受到太子李建成重用。
四十好几的人终于成家立业混出了点样子,此时李世民屡次被派出去对付后汉刘黑闼,但却忽视了山东士族对后汉的支持。
魏征觉得李世民在养寇自重刷军功意图夺取太子之位,就建议太子亲自带兵讨伐后汉,结果太子一战功成李唐外患消除,太子和李世民也开始暗中互斗。
魏征多次劝太子说李世民是个祸患应当早做打算,可惜太子并没听进去,最终死在玄武门事变里。太子死后李世民把魏征召到跟前问责:“我听说你曾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劝前太子杀我?”
此言一出,他身边的近臣全都大吃一惊对魏征怒目而视,魏征无视了这些猛将们吃人般的目光泰然自若道:
“是这样!为了社稷安宁,你二人中必须杀掉一人,可惜他没听我的劝告,否则必不会遭此灾祸!”
魏征前半生数次改换主公,正需要当个敢言的直臣洗刷污点,李世民也需要这样一个刚正不阿的能臣成就自己的明君形象,所以他非但不生气反而力排众议对魏征委以重任。
明君直臣情谊深厚
太宗李世民自己是个直脾气,而且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以至于越看魏征越顺眼。即位后李世民封魏征做了谏议大夫,还给他封了爵位并派去安抚河北一带。
临行前太宗说好了,对于前太子和齐王的旧部一切既往不咎,但魏征却发现太子和齐王的两个心腹被锁在囚车里押往长安,权衡了利弊魏征自作主张释放了两人,还给太宗上书报告此事。
李世民看到魏征讲述的道理并没有生气,反而对他越发器重多次喊到卧室里当面询问治国理政之道。
魏征提出的意见太宗全都用之不疑,还经常用齐桓公忽略“带钩”之仇拜管仲为丞相的故事,来比喻他和魏征间的君臣关系。
太宗心胸宽广不去跟魏征算旧账,但他的老部下们可办不到,当初魏征辅佐太子时就是李世明年这帮人的心腹大患,所以大家都不信任魏征,也不明白太宗为啥要以德报怨重用他。
有一次太宗宴请近臣时长孙无忌出来唱黑脸,他说魏征和王珪都是太子旧臣,皇上请老兄弟们吃饭就别让他俩过来扫兴了吧?
面对大舅哥的提议,太宗并没答应而是耐心跟他解释:
“魏征以前的确跟我有仇,但他现在为了国家大事尽心尽力,值得嘉奖。而且他经常不惜冒犯我也要直言进谏,不容许我犯错,所以我才这么器重他。”
太宗说魏征经常“犯颜直谏”并非玩笑话,历史上关于他被魏征气个半死的事例有不少,李世民喜欢玩鸟魏征却觉得这是不务正业,有次他正在玩鹦鹉,魏征忽然过来了。
李世民怕被他念叨,连忙把鹦鹉藏在怀里面,魏征打眼一看就发现了猫腻,但他并没说破而是故意慢悠悠地上奏拖时间,东拉西扯说了好久。
等魏征离开以后,太宗赶紧把鹦鹉掏出来却发现它早就被捂死了,气得他对魏征破口大骂。还有一次魏征在朝堂上羞辱了太宗,太宗当场就火了,退朝回到后宫还在骂骂咧咧。
长孙皇后问他咋回事,太宗咬牙切齿:“魏征那个乡巴佬,老是在朝堂上当众侮辱我,我一定要把他给杀了!”
在听小太监讲了事情经过后,长孙皇后反而换上一套正式的朝服向太宗道贺:“君明则臣直,魏征敢在朝堂上那么狂,是因为您足够开明啊!”太宗听后觉得这话在理更加器重魏征。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逝,太宗跟她夫妻情深为她修了座昭陵,还修了座瞭望台供他远眺昭陵缅怀亡妻,太宗带着魏征登上瞭望台,指着远处的昭陵道:“你看,那边是什么地方?”
魏征故意眯了眯眼回答道:“我老眼昏花了,看不清楚。”太宗听后有点不高兴了:“这么大一座陵墓你都看不到吗?那是我给长孙皇后修的昭陵!”
魏征听后慢吞吞地说道:“原来陛下说的是昭陵啊!这个我早就看到了,我还以为您让我看的,是高祖陛下的献陵呢。”
太宗是个聪明人,听出魏征在阴阳自己只记得老婆却忘了老爹,于是匆匆回宫派人拆了瞭望台,从此不再四处游玩取乐。
贞观十二年时太宗宴请群臣,酒过三巡兴致来了李世民就拉着身边的大臣指点江山:“当年跟着我吃苦受罪、一起打下万里江山的这帮老兄弟里面,就数房玄龄功劳最大。”
“我登基之后,能够尽心尽力造福万民,给我提出宝贵意见,帮我成为一代明君的,就只有魏征了!你别看古代出过那么多名臣,在我眼里,没有能超过他们俩的!”
说到这里还亲自把身上的佩刀解下赐给了魏征和房玄龄。
魏征死后君臣反目
总的来说,太宗对于魏征的喜爱直到其死前都没改变,听说魏征重病不起,他就不停地派人去给魏征送药。
几天没听到魏征批评自己就觉得自己有罪,还专门写了个“不见数日,朕过多矣”的手谕问候他,并在不久后带了太子公主一起到他家探望。
太宗指着小女儿衡山公主把她许配给了魏征嫡长子魏叔玉,可惜这桩婚事还没办成,魏征就过世了。
太宗悲痛万分下令“废朝五日”,高规格将其陪葬在昭陵附近的凤凰山上,还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员全都去给他奔丧,并让太子代表自己出席。
可魏征妻子却在即将下葬时推辞掉了所有礼仪,只用车子载着棺材、披上一层布简单安葬,太宗痛心不已在禁苑西楼远远望着魏征的灵柩,想起两人之间的君臣之谊潸然泪下。
他不光把魏征列入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还将魏征比作能够照出自己得失的“人镜”。
可谁都没想到,太宗对魏征的态度却在之后几年急转直下,到最后甚至推倒了他为魏征树立的神道碑,就连衡山公主和魏叔玉的婚事也黄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其一是魏征和侯君集谋反案扯上了关系,其二是因为魏征留下的一本小册子。侯君集是凌烟阁功臣,但却不知好歹地跟太子李承乾勾搭在一起,插足到太子和魏王李泰的王位斗争中,还跟李承乾合伙谋反最终被斩首示众。
此案经过审讯牵出了太子之前的老师杜正伦收受贿赂一事,这两人都是经过魏征引荐才能身居高位。当初时魏征一口一个“此二人有宰相之才”,将他们推荐给太宗,结果现在这俩都牵扯到了太子谋反案里。
太宗理所当然地也给魏征打上了太子党的标签,对他极为不满,偏偏就在这时还发生了一件火上浇油的事情——太宗看到了魏征生前留下的小册子。
这本小册子里面记载着魏征生平直谏的所有言行,他临终前把这些文字整理成册交给了褚遂良,嘱托后者将其载入史书好让自己扬名千古。
文人重视名声本来无可厚非,但太宗却固执地认为魏征欺骗了自己,他口口声声地说要做社稷之臣,装出一副不畏强权、一心为公的样子,实际上还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冲着名声才做的。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太宗勃然大怒,他不能忍受魏征的这种欺君罔上的行为,下令推倒魏征坟头的神道碑,还拒绝了其长子的婚事。
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太宗如此激动还是因为他太喜欢魏征了,两年后他就对当初气头上的举动感到后悔了。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高丽战事不利小有损失,看着士气低迷的众将士李世民心中开始想起魏征曾经的好。
班师回朝后,他对旁人说道:“如果魏征还在的话,就不会让我碰到高丽这档子破事了!”所以没过多久太宗就派人重新把魏征的神道碑给立起来了!
综上所述,魏征和太宗之间的关系的确曾出现过一些波折,但两人君臣相伴的十几年间,君主包容大度对臣子的建议虚心接受,臣子直言敢谏能够大胆指出对君王的过失,谱写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广为称道的君臣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