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存在的时间约在公元前21至公元前17世纪。这个历史时期,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地区都尚未进入文明时代。
夏王朝的统治区域,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的嵩山至伊水、洛水流域,另外,晋南也是夏人活动的重要地区,夏王朝的最东部边界,已经达到河南的东部与河北、山东两省的交界处。
由于夏代的文字至今尚未被发现,因此目前还不能完全确认哪一处考古学文化就是夏王朝历史的遗存。
不过,启动于1996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在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已经断定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第二段开始,就已经进入了夏王朝的存在与发展时期;而在豫西及晋南一带发现的二里头早期文化,就是夏王朝的文化遗存;豫西、晋南地区是所谓“有夏之居”之所在。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市西南约9公里的二里头村,总面积在375万平方米以上,目前人们关于二里头文化的总体知识是:
二里头遗址共有4层文化堆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标本经过碳14的测定,年代基本在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之间,与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大致吻合。目前,学者对于夏代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分歧,但主要是集中在探讨夏文化的开始年代上。
近期,有一种看法认为,二里头文化只是“后羿代夏”、“少康中兴”之后形成的夏王朝的文化遗存,夏文化还应该包括晚期的河南龙山文化。
建立的背景
一、显赫的家族
在文献记载中,夏朝为姒(sì)姓,是居住在黄河中游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原始部落,世代与黄河打交道。在传说中的尧、舜时期,黄河流域发生重大水患。夏族的首领鲧[gǔn]奉帝舜的命令前去治理洪水,由于他简单地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反而加剧了各地的水患。帝舜将他处死,并命令他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
二、大禹治水与塗[tú]山大会
大禹治水有功,舜举行隆重仪式,向天祷告,以禹为自己的继承人,舜以后,禹即帝位,定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
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一是对各地的山川、道路进行测量和整治,并将天下划分为 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等九州。二是命伯益和后稷教民种植,并命诸侯相互协助,调有余以济不足,三是按照各地物产的不同分派应交纳的贡物,四是讨伐了拒不合作治水的顽民有苗氏,五是召开塗山大会(也叫会稽大会)。
塗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涂山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传说禹建都阳翟(河南禹州市)后召集夏和夷的部落首领于涂山,史称塗山之会。并将后至的防风氏杀死以申明纪律,禹的治理,使天下得到了大治。
大禹的上述活动,促进了各地之间的交流与往来,为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因此禹的声望,通达四海,在先秦古文献中,禹是受到称赞最多的圣人之一。
三、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度
禹在生前,也按照古老的禅让制度将东夷族的一个首领,为自己的继承人。但禹死后,由于益并没有建立过显赫的功勋,因此诸侯们反对益即位,而拥戴禹的儿子启。
为此,启与益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后启将益杀死,即帝位。
启即位以后,便将禅让制废除,建立了帝位传子的世袭制度。世袭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上一个阶段,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以禅让制度为代表。而由启开始的这个阶段,则是“大人世及以为礼”,以传子制度为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