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2年,当了大明20多年太子的朱标,英年早逝年仅37岁。朱标的去世让朱元璋痛失爱子的同时,也打乱了他对大明朝未来的规划!
不过作为一国之君的朱元璋,很快收拾起一个父亲丧子的悲痛心情,为了帝国的运转,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新的储君。
一、年轻的朱允炆刚登基,急不可耐的出台削藩政策!
六年后洪武帝朱元璋撒手人怀,年仅21岁的朱允炆也顺利地接下了大明权力的拐杖,年纪轻轻的建文帝,刚刚坐上龙椅,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削藩!
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那些藩王叔父们下手!他的这些藩王叔父,从洪武三年开始就扎根在自己的受封属地,到朱允炆登基已经发展了几十年,而且每一个藩王都扼守战略要地,拥有自己的军队。
尤其是在大明西北和东北的辽王、宁王、燕王、晋王等等,在朱允炆看来,他们即是扼守边关的中流砥柱,也是对自己皇位最大的威胁,因为拥兵自重的藩王,既可以保卫边疆,也可以利用手中的兵权来对付自己!
想到这些的朱允炆坐立难安,于是在他登基几十天的时间里,就和自己的大臣齐泰黄子澄做出了一个决定:削藩!
朱允炆削藩的手段,就如同他制定削藩的决策一样,一个字:快!快刀斩乱马般的把周王,宁王,湘王,齐王,代王等,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扳倒了!
朱允炆这个新皇帝的削藩功力,好像比汉景帝汉武帝还要厉害。但是殊不知这些都只是昙花一现,因为后面有个真正的硬茬在等着他,这个人就是朱元璋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
面对一生戎马,扼守北平的四叔燕王朱棣,朱允炆深知他的实力。相比其他藩王朱允炆对他更加怀柔,一开始是派文官武将张昺、谢贵空降北平,架空燕王朱棣的军政大权。把朱棣势力范围困在自己的燕王府,再派自己的亲信部队去做最后的收割!
大侄子做的一切,那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情!但是此时的朱棣慢了半拍,朱允炆已经把他架空,只差最后的收割了。
二、燕王朱棣横下一条心起兵“造反”!
留给朱棣的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束手就擒,二是是奋起反抗。朱棣选择了后者,反正横竖都是一死,为何不拼一把呢?横下心来的朱棣,开始打造兵器,并且配与当年孙膑用过的装疯卖傻之计,为筹集兵马粮草器械争取时间!
但是仅仅靠装疯卖傻是骗不了金陵朝廷的,朝廷的逮捕令,依然在朱棣装疯卖傻的时候到来,好在朱棣在北平扎根时间长,这次的逮捕行动,因被好友张信的提前通知,导致流产,没能把朱棣扑灭!
提前得知消息的朱棣,做足了准备,反而把前来逮捕自己的张炳、谢贵就地正法!紧接着燕王府的800护卫,不费吹灰之力夺回北平的控制权,毕竟北平这个地方,朱棣才是地头蛇!
重新夺回北平控制权的朱棣走上了一条,历史上从来没有人成功的路,藩王造反!为了出师有名,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进攻南京,为朝廷除掉奸臣黄子澄等!
但是此时的朱棣手上一、没有重兵,二、没有徐达、常遇春、蓝玉这样的猛将,反观朱允炆却拥有整个大明给他带来的资源,就连自己刚刚夺回控制权的北平,左右都是朝廷的地盘!
这样的实力悬殊到底应该怎么打?仅仅依靠一个北平做支点,就想打下天下,这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历史就是这么奇妙,现有耿炳文犯低级错误,后有李景隆这个“间谍”送菜!最终导致自己削藩不成,反被削!
三、为什么建文帝最终失败了呢?
纵观建文帝欲效汉景帝削藩,其实初衷并没有错,如果他成功,可能大明后来不会有那么多吃空饷的功勋贵族。
但是削藩这种事情只有狠人能干得了,朱允炆这人算是比较狠,比如能把湘王逼得阖家自焚,因为10岁孩子的揭发就能把周王废为庶人。但他没法和汉景帝比狠,汉景帝下个棋就能一棋盘把吴王世子当场干死。
战事不顺就把自己的恩师晁错腰斩,胜利以后把七国之乱时全力帮自己扛雷的亲弟弟梁王软禁起来吓死,把自己的大功臣周亚夫下狱活活饿死,最后还把自己亲儿子,太子刘荣赐了个自尽。对自己最亲近,最有功的人被景帝团灭了,这一点建文帝是望尘莫及的。
结语:
朱允炆削藩失败,一是自身能力不行,二是做事偏激引起了藩王的集体不满,三是自己操之过急。对自己的亲叔叔,要么逼死要么幽禁,好一点的也是废为庶人后发配偏远地区,下手狠效仿景帝可以,但是历史最忌讳犯的就是西施效颦。
其实当时朱允炆刚登基最该做的事情是,只要藩王没造反,先巩固自己的实力,随后结合明朝的实际情况,削去藩王兵权限制其实力,王爷该有的待遇还留着,一代一代弱化,朱允炆一上来冲着抄家灭门去,怎么可能成功呢!
我觉得靖难之役归根结底是两大集团政治斗争白热化的结果,从以朱元璋开始的淮西勋贵武将集团和江南文官集团开始的明争暗斗,朱标之死代表天平开始倾斜,大杀武将勋贵和扶持朱允文继位,代表文官集团阶段性胜利,基本掌握朝堂,削藩代表赶尽杀绝淮西武将集团核心成员,靖难代表了大部分武将的利益不仅仅是朱棣的利益,要不然南京内外怎么都有他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