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勤政的崇祯皇帝为何会加速大明帝国的灭亡

勤政的崇祯皇帝为何会加速大明帝国的灭亡

作者|老肖(一剑)

最近文章总爱不打招呼就去星际旅行,为防失去信号,请关注本公众号。

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历朝历代亡国之君中,可能是最冤枉的一个。

为什么这样说?作为“亡国之君”这么一个极具侮辱性头衔的拥有者,这个群体普遍或横征暴敛,或沉湎酒色,或弱智昏聩,亡国原因不一而足,个人品性肯定是极渣的。

但崇祯皇帝表现出了不同的一面,按照儒家的标准来衡量,崇祯作为皇帝符合一个圣君的要求。

崇祯很勤政,对待工作兢兢业业,通宵达旦批改奏折,甚至到了拼命的地步,996根本不在话下,前朝的万历、天启跟崇祯相比完全是个“落后生”,纵观中国历史大部分皇帝都要自愧不如。

天启皇帝沉迷于业余爱好——做木匠活,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大臣几十年见不到皇帝一面,创造了中国历史的一大记录。

崇祯很节俭,他使用的器皿都是铁的或木头的,没有金银。崇祯平时走路奇慢,就怕走快了衣服里面的破絮飘出来有损天子威严。

有一天,讲官给崇祯讲学,崇祯不停地把溜出来的内衣破袖子塞回去,这情形恐怕也算是古今无二了。清朝的道光帝也很节俭,但道光节俭主要是为了政治作秀,衣服上一个补丁都要花5两银子。

按理说,崇祯是个千年不遇的好皇帝,历史上在个人品行上能比得上他的皇帝真不多。在他的带领下,明朝应该励精图治,走向辉煌才对。

但实际上,崇祯只用了17年时间就把大明帝国带入不归路,最终也把自己挂在景山的歪脖子树上。

崇祯丧国,虽有大明王朝内外交困、积重难返的因素,但决定性原因在于崇祯本人。抛开复杂的历史内外因不谈,来看看崇祯身上存在的个人缺陷。

一、志大才疏,好大喜功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中兴之主,比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建立流芳百世的文治武功自是所有皇帝的梦想,但能做到的皇帝终究是少数。

雄主们之所以成功,不但在于有雄心壮志,更在于有雄才大略,志向和能力相匹配才能成就大业。

否则,还不如志小一点,比如天启和万历,没什么大追求,把享受人生放在首位,放手让大臣们按既定规则处理政务。国家虽没有什么大发展,却也不致崩溃,倒也安安稳稳过了一辈子。

但崇祯不一样,他把中兴大明王朝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肩上责任。可惜他的才能配不上他的野心,崇祯是历史上数得着的志大才疏之辈,这决定了他的悲剧结局。

崇祯是万历皇帝的庶子,本来是没有希望继承皇位的,加上万历本身就没有心思经营帝国,因此崇祯自小便缺乏良好的教育。

虽然能吟诗作赋,但对于治国之道、帝王之术,可以说是一张白纸,这导致了他在面对国内外诸多重大问题时昏招迭出、混乱不堪,应对极其失败。

当时明朝面临着国内外的双重困境:

国内,土地高度集中、赋役征敛苛重,加上旱灾、蝗灾等天灾,农民生活极度贫困,连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为继,农民起义之势愈演愈烈。

国外,后金的崛起对明朝造成严重威胁,因为与后金的战争加剧了明朝的财政压力和国力损耗。

让能力匮乏的崇祯去解决这种世纪难题,无异于小学生计算微积分,太难为他了,根本做不到。

他所采取的一些办法,比如取消工商税、加征“三饷”、裁撤驿站等,非但没有解决社会矛盾,反而把问题搞得越来越严重。

对外战争上,崇祯从未参加过真正战场上的战斗,也没有受过军事练训,对于战争局势如何判断和把握,战斗策略如何制定和实施,军事力量如何组织和部署,原本就一窍不通。

崇祯半桶水都没有,还以为自己是天才,喜欢在军事上瞎指挥,在几个重要的战役决战中犯下致命错误,赔光明军的老本,使明朝再无翻身之日。这一点倒和后世的老蒋有点像。

在他执政的17年里,只有中兴大明的口号和想法,拿出来的都是些虚无缥缈或新瓶装旧酒的东西,从没有提出和制定过真正意义上的、治国理政的战略规划。

执政期间,他都是跟着感觉走,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左右摇摆、举棋不定,朝令夕改、进退失据中度过的。

这一切,都源自于其自身能力不足。现实的规律却是,越是平庸之辈,还越想做大事来证明自己。

崇祯也是如此,才能平庸,却又特别好大喜功。作为皇帝来说,想成为千古一帝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过于脱离实际去追求自己的个人名声。

崇祯把中兴大明的责任扛在肩上,属于典型的小马拉大车,没有这个实力,最终吃力不讨好。如果他能够像历史上有些皇帝,比如刘禅,哪怕是学习一下祖上的天启、万历,依靠庞大的国家机器来运转,即便不能中兴,也许还不至于这么快亡国。

可惜崇祯非要折腾,折腾自己,折腾别人,最后把明帝国给折腾没了。

二、沉迷权力,不懂治理

崇祯即位之后,很快便铲除了魏忠贤集团,并肃清了魏党的余毒。

经过一轮运动化、株连式的肃贪,从朝廷到地方撤换了大批官员,许多能员干吏、朝廷精英都受到波及。他们要么被杀,要么下狱,要么流放,要么免官而永不录用。

要知道,魏客当道之时,许多官员为了自保,不得不依附魏忠贤,曾说过一些违心的话,做过一些违心的事。把所有与魏忠贤有来往的官员无差别、一刀切地处置掉,让朝廷丧失了大量精英,几乎拆散了朝廷的政治架构,一时竟达到无官可用的地步。

崇祯在铲除魏忠贤一党之后,司礼监的很多权力也被崇祯收走。之后,崇祯把手伸向内阁,分割内阁的权力,架空内阁首辅。

在原来的权力架构中,首辅是内阁的核心,事实上的宰相,承担着指导六部和票拟等重要职责。在重要事务上,首辅召集内阁研商,或会同六部研议,提出解决方案,起到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作用。

正是因为这个制度,万历、正德等皇帝虽然长期不上朝,但也没有荒废政事。而司礼监本质上是皇帝的办公厅或者秘书处,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助手。由于长期的培训和积累,司礼监在处理政务时还是有一定专业度的。

崇祯把这个制度彻底废除,他不但收走了司礼监的权力,还分拆了内阁的票拟职权,由内阁首辅、次辅各自票拟,由皇帝一个人决断,使阁臣各不相属。

这个改革的后果,首先是架空了首辅的职权。首辅没有权威性和影响力,阁臣各自对皇帝负责,内阁便无法形成一个权威的议政决策中心。其次,削弱了内阁的作用,使内阁难以成为国家事务管理的中枢。

这项改革直接导致朝政的混乱,国家大事无人牵头、无人负责。

崇祯实现权力是以破坏固有的权力运行机制、制度为代价的。但是,他在破坏旧制度的同时,并没有建立起新的、科学有效的新制度,最终必然导致朝纲的混乱和朝廷的空转。

三、偏听偏信,刚愎自用

由于自身知识见解有限,崇祯对于他人之言之行,往往难以辨别忠奸和真伪。特别在用人问题上,崇祯表现得首鼠两端,摇摆不定。

一方面,他多疑敏感,刚愎自用,很难相信人,许多合理的意见和建议都听不进去;另一方面,他却偏听偏信,听取谗言,酿成大祸。

崇祯在清算魏党的同时,对东林党人信任有加,十分倚重,下令为遭到魏党迫害的东林党人恢复名誉,并下诏修复东林书院。

崇祯元年底,内阁三位大臣全部是东林党。魏党虽然坏事做了不少,但东林党人也不是什么好鸟。

他们满嘴仁义道德、夸夸其谈、空喊口号,实际上没几个有治国理政的能力。他们虽然打着清流的名号,却干着排斥异己、营私舞弊的勾当。

东林党人代表的是江浙商人和豪强士绅阶级的利益,执行的政策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他们游说崇祯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税种和税负,幼稚的崇祯居然不顾国库空虚,一一听从,结果肥了商人,苦了朝廷。

皇太极为了除掉心腹大患袁崇焕,使用反间计,散布谣言说袁崇焕有不臣之心,里通外国,蓄意谋反。崇祯果然中计,将股肱之臣袁崇焕凌迟处死,自毁长城。

崇祯心胸狭窄,睚眦必报,只愿意听好话,听不得不同的意见。

久而久之,大臣们担心“不合上意”影响自己的仕途或生命,便专挑崇祯喜欢的话讲。一时阿谀之风、奉承之气溢于朝堂,崇祯很难再听到对国家有益的真知灼见,成为宫廷里真正的孤家寡人。

崇祯急于中兴,又没能力打破局面,往往怪罪大臣无能、不忠、不尽心等。他对臣属作了不少批示、提了不少要求,一旦属下的作为不合其意,轻则训斥,中则罢官,重则下狱砍头。

在位十七年,他干掉了14个国防部长(兵部尚书),换了50个总理大臣(明朝不设丞相,首辅内阁大学士相当)和11个司法部长(刑部尚书),杀辅臣1人,尚书4人,总督、督师7人,巡抚11人。

文武百官人人自危,大臣们要么战战兢兢,不敢放手作为;要么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原则混日子。

李自成打到北京时,崇祯击鼓上朝,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却没一人肯应诏。于是崇祯认为“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文臣个个可杀”、“诸臣误朕也”,却始终不从自身找原因。

诚然,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多重的,不能把帐都算到崇祯一个人身上。但雄心勃勃、勤勉尽责的崇祯不但没有挽救或延缓大明的衰败,反而加速了帝国的崩溃,也是事实。

大明帝国虽然亡于崇祯之手,但直到最后,崇祯个人的品格都没有掉价。

当李自成的农民军攻进京城之时,崇祯没有像宋徽宗、宋钦宗那样举手投降,没有被敌人运回冰天雪地的北国地窖,没有袒胸露背被人像羊一样牵着走。

他选择的是玉石俱焚,与山河共存亡。在逼死皇后、杀掉公主之后,崇祯来到煤山寿皇亭——这个他发号施令、操练禁军的地方,找了一棵歪脖槐树,自缢身亡。

后来人们在他身上发现遗诏,上面写着:“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崇祯至死都没放弃他的荣辱观,没有失掉尊严和骨气,这一点没有几个皇帝比得上,值得赞扬。

应该说,崇祯是被错放在皇帝位置上的悲剧人物。他身上具有不少优点,但水平却有限,不适合做皇帝。试想一下,如果崇祯是一名有志于科考的举子,或者是一名中下级小吏,也许他的人生就会圆满得多。

中国这样的皇帝不少,才华绝代的诗人南唐后主李煜,千古难觅的书画家宋徽宗赵佶,都是错生在帝王之家,最后成了亡国之君,死于非命。

如果他们不是皇帝,而是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展,无论于国家还是个人,许多悲剧都可以避免。

《周易》有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高官厚禄、权力财富、名声地位,于个人未必是福。人应该追求与自己适配的东西,超出了这个界限,就会带来灾难。

要正确认识自己,与自己的能力、德行相符合的东西,才能使人生更美好。

本文作者老肖,系资深投资人、财经作家,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一剑观天下,更多精彩内容请搜索关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能力,崇祯,历史,皇帝,个人,帝国,大明,天启,战争,中兴,魏忠贤,崇祯,内阁,皇帝,魏党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能力,崇祯,历史,皇帝,个人,帝国,大明,天启,战争,中兴,魏忠贤,崇祯,内阁,皇帝,魏党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能力,崇祯,历史,皇帝,个人,帝国,大明,天启,战争,中兴,魏忠贤,崇祯,内阁,皇帝,魏党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