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公元1068年左右,大宋新上任的当家人赵顼,史称宋神宗。
宋神宗当时眼瞅着大宋已经“生命垂危”,就想通过国家改革来挽救大宋,当时为他在前台操作改革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
王安石早就有意改革,不过一直没有遇到愿意支持他的领导,因此宋神宗一给他这个机会,他立刻就开始轰轰烈烈的改革。
不过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只知道王安石针对农业的改革,比如“青苗法”等,但其实当年的王安石改革,设计的面非常广,其中一项叫“市易法”。
市易法的核心,是用“国营企业”来削弱已经成了气候的民间商贾,这项法令的目的,一是为了平抑市场物价以惠民,另一方面也有增加国库收入的想法在里面。
而在市易法的的规定下,宋朝在我国历史上,首次推出了“国营药店”——官药局。
02
那么为什么是“国营药店”,而不是医药合体的“国营医院”呢?
我国医学的历史非常渊源,在最初的时候,医药是不分家的,基本上你找谁看病,他在给你诊断的同时,就能从自己家储备的药物中给你拿出治病所需要的药材。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概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因为医疗的发展进步,疾病的种类开始被分得更加细致,而治疗各种疾病的药材,也开始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各种各样的疾病,对应的专门药材就更多了,因此古代的医生就开始没有办法自己亲力亲为的去制造药材,于是疾病的诊治还是依靠医生,但是需要的药材,则有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另一批人分流了。
这种社会分工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古代诊疗的效率,所以“医药分家”的局面开始慢慢成型。
03
当历史的车轮来到宋朝时,民间的药店和各种商业活动都得到了蓬勃发展,不过民间的商业行为越发达,在一定程度上越会伤害封建朝廷的利益,因为农业税要么根据人算,要么根据地算,相对比较固定,但是商业税却很难统计。
此外,民间的商人往往会追求极限的利润,他们即使在经营治病救人的药店时,往往也不会改变“初衷”,宋朝官药局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局面。
据当时的文献记载,官药局开设的当年,百姓享受到的药价,就已经是之前药价的三分之一,而且因为朝廷对官药局的管理非常严,所以老百姓享受到的药物品质,也远胜于前。
而就在官药局以原药价三分之一供货,且还必须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官药局还能年年向朝廷上缴不菲的利润。
04
因此虽然后来王安石的变法没有取得彻底的成功,但是官药局这种利国利民的国家运营药店的模式却一直流传了下去。
金朝在占据了大宋的部分地盘以后,学习并借鉴了不少大宋的长处,官药局就是其中之一。
元朝灭了宋朝以后,也把官药局这个模式给继承了下来,并在组织药材南北交流,扩充官药局职能等多个细节上进行了优化。
不过官药局虽然一直被各朝推崇,但其实早在南宋时期,当时的官药局已经失去了“初心”。
据一些文献记载,在南宋时,虽然官药局表面还开的风风火火,但是其内部已经变得乌烟瘴气,里面任职的官员,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贪腐,而最应享受官药局红利的百姓,却很难再从这里买到经济实惠的药材。
(北宋权臣童贯被抄家时,他家中被发现了本该出现在官药局中的药材上千斤)
05
另据记载,官药局在元朝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结果导致入不敷出,元朝的统治者为此曾一度关停了官药局,
等到朱元璋建立起大明以后,又很快恢复起了官药局,而且在朱元璋的大力治理贪腐之下,官药局又稍稍有了一些起色。
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大明朝廷在官员俸禄上没有摸索到合适的方式,以及封建王朝的劣根性,所以官药局很快就成了一个官吏窃取国家资产的渠道。
就在官药局奄奄一息的名存实亡时,人口得到了恢复的大明,对药材的巨大需求,催生出了很多的民间药店,而在对比之下,民间药店虽然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但起码老百姓还能买的上药。
06
官药局的内部腐败,和民间药店的蓬勃发展,其实都不足以真正摧毁官药局这个挂了500年的金字招牌。
因为官药局的背后是大明的朝廷,官药局不是纯粹的市场产物,而是国家机构,如果大明朝廷的当家人能“不忘初心”,那么官药局应该还有救。
但是,当时大明朝廷的当家人万历皇帝,不光没能“发现和解决问题”,反而在官药局岌岌可危之时,他竟然也和太监一起开起了经营药材的店铺,且不说万历皇帝自己买卖的药材来自于何处,就你的这个举动所造成的影响,就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于是那个算是辉煌了500年的官药局,最终在万历年间彻底倒了下去。
而在万历皇帝一命呜呼之后,明朝也很快就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