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原本是唐朝皇宫之内一座不起眼的小阁楼,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忽然下令,将二十四位功臣图影绘形,再把他们的画像挂在凌烟阁当中。
自此之后,以“凌烟阁”表彰功臣的制度,也就从唐太宗的手里创建了起来。
唐代诗人李贺有一首名为《南园十三首》的诗,他曾用了这样两句来描述凌烟阁——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上述两句气势磅礴的诗,不但体现了李贺的胸怀抱负,同时也彰显出了凌烟阁纪念功臣的伟大意义。
图画凌烟阁的首要目的,当然是为了表彰功臣,也是历史的共识。
但个人认为:除此以外,每一位帝王在图画凌烟阁的时候,肯定也有他自己的用意在里面,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在《旧唐书·长孙无忌传》中,详细记载了登上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的名单,分别有: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恭、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峤、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瑾、程咬金、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秦琼。
同书中也记载了唐太宗发布的《图画功臣像于凌烟阁诏》,他还将二十四功臣划分为了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绸缪帷帐,经纶霸图
所谓“绸缪”就是事先做好准备工作,而“霸图”则是指霸业。
换言之,就是“太原举兵,建立唐朝”。
第二种:学综经籍,德范光茂
意思是指,学识水平超凡,道德品行非常高尚的人。
第三种:竭力义旗,委质藩邸
所谓“藩邸”在这里指的是秦王府,因为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还是秦王。
因此,第三种指的就是当年在秦王府跟随着他的老部下。
第四种:受脤庙堂,辟土方面
所谓“脤”,指的是祭祀用的肉。
古代出师之前都要在庙堂之上举行祭祀典礼,用于祭祀的肉在结束之后不可以随便扔掉,而是得分给参加祭祀的那些人。
引申的意思就是说,在庙堂上接受太宗皇帝的指派,前去开疆拓土的那些人。
那么,唐太宗为什么要图像“凌烟阁”呢?
个人分析,有以下三个原因(用意)——
①:表彰功臣,奖掖后进
作为一个在位二十三年的皇帝,唐太宗身上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他时刻都不忘记发掘人才、使用人才。
可以说,唐太宗对于人才工作十分重视,而他图画凌烟阁其中的一个目的,也正是为了给后来的年轻人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正如唐太宗在《图画功臣像于凌烟阁诏》中说的那番话:庶念功之怀,无谢于前载;旌贤之义,永贻于后昆。
意思是说:唐太宗希望自己图画凌烟阁的举动,可以让大唐表彰贤能之士的用意不输给前人;同时也能给后来的年轻人树立一个好榜样。
②:英雄迟暮,缅怀激情岁月
唐太宗之所以要在贞观十七年图画凌烟阁,多半与一个人的死有关——魏征。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正月,魏征因病而亡,唐太宗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日。
二月,唐太宗就提出要图画凌烟阁。
从时间节点上来看,我们基本可以推断出:魏征的死对唐太宗产生了很大的刺激,使得太宗皇帝不禁感慨,自己先前的这批忠臣们已经逐渐老去了,至于去世的也有不少。
当时,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有人因为积劳成疾,有人因为打仗受创成疾,已经有十位不在人世了,就连太宗皇帝本人也已经步入晚年了。
因此,唐太宗想起自己当年那些叱咤风云的谋臣猛将们,如今已经逐渐凋零,心里很不好受,认为还是做点事情来纪念一下他们,可能心里会舒服一些吧!
③:加强宣传攻势,宣扬自己政权的合法性
需要注意一点,在唐太宗的《图画功臣像于凌烟阁诏》对于二十四功臣的类型划分中,始终是将“建国”放在首位的,而建国指的就是“太原举兵”。
其实,这也是唐太宗要刻意传递给大家的一个信息。
那么,太宗皇帝的这件事情做得到底成不成功呢?
不得不说,他做得相当成功!
因为,后世的唐人已经普遍地接受了这样一种观念:“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就是建国功臣!
比如:唐代天宝年间,有一个名叫钱起的人曾经写了一首名为《图画功臣赋》的词,其中是这样说的:先帝之革隋也,应归运而大义举,获仁人而鸿业集。及乎计伐录功,日不暇给,宝玉不足以劝赏,故茅土是封;钟鼎不足以昭宣,故图赞是缉。传厥象于绘事,壮崇台于天邑。
大意是指: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非常不简单,他们都是当年推翻隋朝、建立大唐的有功之臣,其功劳之大不是一般的奖赏就足以表彰的,因此必须得用图画凌烟阁的特殊方式来予以表彰他们的功勋!
至于唐太宗为什么要在贞观十七年二月,大张旗鼓地图画凌烟阁、表彰功臣,除了魏征之死的刺激以外,个人认为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①: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
因为,这一年的二月份,唐朝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又一次面临太子之争。
当时,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等人都在暗自勾结自己的力量,并且私蓄武装,双方即将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而这一幕,与十八年前的“玄武门之变”何其相似,同样是那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紧张局面。
面对如此情况,唐太宗心里特别忌讳:如今的太子之争,会不会让天下人产生一个不好的联想?他们会不会将现在的太子之争,与先前的“玄武门之变”联系在一起?
因此,唐太宗当时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图画凌烟阁,大张旗鼓地表彰功臣,以此来宣扬自己政权的合法性。
②:要将李世民集团描绘成建国的首席功臣
大家只要看一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身份和经历,多半就可以弄清楚这一点……
在唐太宗确立的二十四位功臣当中,直接参与过“玄武门之变”的有12人;在“玄武门之变”之前通过气并保持中立的有3人;在洛阳执行外围任务,收买豪杰的有1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玄武门之变”,但却属于秦王府旧将的有5人;原本属于太子李建成集团,却在“玄武门之变”之后被李世民收服的有1人。
如此算来,与“玄武门之变”有关系的功臣竟然多达22人,唯有驸马柴绍与宗室李孝恭二人,与“玄武门之变”没有什么直接关联。
与其说:登上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是建国功臣;不如说:他们是“玄武门之变”的功臣!
而真正的三位建国功臣,反倒没有被列入“凌烟阁”中,他们分别是:宇文士及、裴寂、刘文静。
因为,他们恰好属于以下三种类型——
①:直接与唐高祖密谋者
比如:宇文士及。
作为隋朝的驸马,宇文士及早年间就与李渊关系很好,在隋炀帝将国家搞得分崩离析、乌烟瘴气之际,宇文士及就曾与李渊有过一次密谈,商议如何推翻隋炀帝,当李渊在太原举兵之后,宇文士及就来到了太原投奔李渊。
可见,宇文士及没能登上凌烟阁,原因很简单:当初,宇文士及是跟唐高祖李渊密谋的,而唐太宗篡改的史书中说的却是“李世民密谋举兵”,与史书相悖,因此无法将其列入凌烟阁。
②:唐高祖面前的红人
比如:裴寂。
裴寂与老皇帝李渊的关系特别好,也是他的左膀右臂,群臣第一。
但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裴寂不能进入凌烟阁,原因很简单:如果让裴寂登上凌烟阁,会直接冲淡李世民集团在建国战争中的作用。
③:唐高祖治罪者
比如:刘文静。
事实上,刘文静与李世民的关系要更亲近一些,但他却是因为嫉妒裴寂的地位,最终获罪被高祖杀了,而这件事情也一度被看作是唐高祖与李世民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
因此,唐太宗肯定不会将刘文静列入凌烟阁,毕竟:如果唐太宗将刘文静列入其中,不就是当着天下人的面否定高祖皇帝吗?自从“玄武门之变”以后,唐太宗最怕听到的就是有人说他不孝!
唐太宗为功臣图画凌烟阁,一方面是为了追忆当年叱咤风云的历史,标榜唐初时期的激情岁月;另一方面则是借着图画凌烟阁的机会,抬高李世民集团在大唐开国中的作用,从而去淡化当时人们心中“唐太宗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才登上皇位”的那种印象。
而唐太宗以“凌烟阁”来标榜功臣,不但属于一种为自己正名的手段,同时也显示了作为一个帝王的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