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猴痘病毒,人们可能已不再陌生。今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猴痘疫情为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12月,全球110个国家已确认造成超过8.2万人感染。今年9月,重庆就曾有一例境外输入病例,我国香港、台湾也报道过类似病例。
高福/施一团队最新研究的相关论文12月16日发表在《科学》杂志。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报
高福。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报
据介绍,猴痘病毒复制机器的“帮手”有很多,至少需要8种病毒蛋白相互合作才能完成整个过程。不过,其核心则主要由“三位一体”组成:聚合酶F8、可持续因子E4和A22异二聚体。
利用冷冻电镜技术,研究人员首次让猴痘病毒DNA聚合酶全酶的结构“无所遁形”。
“了解聚合酶的工作机制,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发药物阻断其与DNA结合或复制活性。比如现在有一种靶向痘病毒聚合酶的核苷类药物西多福韦,就能掺入到DNA合成链中,抑制聚合酶的功能。”施一解释。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更正了此前针对猴痘病毒另一个近亲——痘苗病毒聚合酶可持续合成机制研究所推测的聚合酶全酶模型,此前的研究认为聚合酶和尿嘧啶糖苷水解酶之间没有相互作用。研究人员发现,聚合酶全酶复合物结构中,E4尿嘧啶糖苷水解酶与F8聚合酶直接相互作用,并与聚合酶的N端结构域和外切酶结构域组成一个闭合的模板进入通道,形成“前置滑动夹”。
“如果把滑动夹的模板进入通道堵上,病毒就不能通过这个通道进行基因组的复制了。”施一说,这一发现可以用于抗痘病毒药物的设计。
施一。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报
彭齐、施一、高福、齐建勋、蒯璐、王寒(从左到右)。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彭齐、清华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博士生谢宇锋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人员蒯璐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人员齐建勋、王寒也参与了该研究课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施一和高福院士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重点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的经费支持。)相关论文信息:10.1126/science.ade6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