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从李绛直言劝谏,看唐宪宗元和中兴

从李绛直言劝谏,看唐宪宗元和中兴

元和是唐朝第十二任帝王,唐宪宗李纯的年号。从元和元年(806年)至元和十五年(820年),这一时期是中唐年间难得的一次“小盛世”。

所谓盛极必衰,大唐经过唐玄宗开元盛世,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安史之乱不过是将本就掩藏极深、不可调和的矛盾激化了。玄宗之后,又有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与只当登基半年多就病故的顺宗李诵四任帝王。客观地看,这四任帝王也绝非昏庸、残暴之主,他们也想努力恢复大唐的政治秩序,中兴大唐的无尚荣光。但都因缺乏决心、策略与人才而收获甚微。只是在德宗末期,安心搜刮民力,到变相为朝廷集聚了大量钱财。

宪宗登基后,与他爷爷德宗刚上任时一样,胸怀抱负、信心满满,因此朝廷的政治生态有所好转,能臣干吏纷纷聚拢在代宗周围。就拿宰相来说,我们可以查下百度,杜黄裳、武元衡、杜佑、李吉甫、裴垍、李藩、李绛等,这些人都是当时名重一时的贤臣良相。

皇帝与宰相是命运共同体,皇帝如果英明,宰相势必用心。皇帝如果昏庸,喜欢谄媚之人,那么忠正之士必将远离。

李绛,于元和二年(807年)任翰林学士,因敢于劝谏,为宪宗所赏识,元和六年(811年)升为宰相。当时,与李绛搭班子的是李吉甫,李吉甫也非常优秀,但为政方式与李绛有所不同,不愿忤逆皇上意见,讲求君悦臣安。因此,两人时常会因政见不同闹点小矛盾,宪宗往往站在李绛这边敲打李吉甫。

有一次,李绛因厌恶京兆尹元义方的为人,将他调整到鄜坊当节度使。鄜坊是个穷地方,又是边防藩镇,元义方当然不想去。于是就借着向宪宗辞别的机会,告了李绛一状,说李绛把他轰走,只是为了提拔与李绛同年中进士的许季同,是在欺罔于您。这话要是放到德宗那儿,那李绛就危险了。可宪宗不糊涂,他只是淡淡地告诉元义方,李绛不会办这种事,元义方只得悻悻而退。

第二天,宪宗问李绛:“你们这些同年同月中进士的人,有没有什么感情啊!”李绛答:“全国九州四海之人,偶然于同年中得进士,然而相识,哪有什么感情可言。而且陛下您让我当宰相,我的职责就是量才以授任,如果要用的人真有才能,即便是我的兄弟子侄我也会用他,何况是同年呢!因避嫌而放弃人才,那是自私自利,不是秉公办事。

还有一次,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病故。按照河朔方镇规矩,由他们子孙担任节度使。田季安的儿子田怀谏刚满11岁,还是个小孩。李吉甫力劝宪宗趁此机会收复魏博,而李绛则认为藩镇问题根深蒂固,不应轻启战端,否则极引引发连锁反应,造成全国性质的动乱。

他向宪宗分析:“目前两河(指河北、河南)藩镇中嚣张跋扈的节度使,都采取分散指挥权的方式管理属下将领。这就使得藩镇各将领之间势均力敌,互相防范,谁也不敢带头作乱。节度使们都认为这个方法是长久之计,但在我看来,如果能够找到一个足以服众的将领是可以安定藩镇的。如今田怀谏不过是个乳臭小儿,政务军令无法自己决断,军府大权必流入他人之手,加之诸将之间厚薄不均,怨怒定起。那么过去他们的所谓分兵之策,转而会成为内乱之由。田氏恐怕不是被屠戮,就是沦为阶下囚,何烦我们亲自出兵。

且一旦他们中的某位将领得到藩镇权柄,必为邻近藩镇所厌。他们如果不倚靠朝廷而求存,则必为邻道所灭也。所以臣以为不必出兵,不过数月,必有自愿在军中效力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惜爵禄来重赏这些人,使得两河藩镇因担心他们麾下将领仿效生乱,而争相贡顺于朝廷,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事后,局势发展果如李绛所料。田怀谏因年幼,军令都由家僮蒋士则下达,众将领不服。推举田怀谏堂叔田兴担任节度使,贬黜了田怀谏一家。田兴一上任就向朝廷申请指派管理人员,缴纳赋税。

由此可见,宪宗与他爷爷德宗相比,宪宗更英明,也更能听人劝,而且考虑问题知道轻重缓急,有大局观,与宰相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君臣之间相得益彰,这才出现了”元和中兴”。

#我在头条搞创作#

#历史发烧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李绛,同年,元和,宰相,朝廷,唐宪宗,将领,德宗,田怀,节度使,李绛,宪宗,田怀谏,李吉甫,藩镇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李绛,同年,元和,宰相,朝廷,唐宪宗,将领,德宗,田怀,节度使,李绛,宪宗,田怀谏,李吉甫,藩镇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李绛,同年,元和,宰相,朝廷,唐宪宗,将领,德宗,田怀,节度使,李绛,宪宗,田怀谏,李吉甫,藩镇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