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公元1448)八月二十三日,明朝奉天殿发生了一起群殴事件。
事件的起因,是太监王振怂恿正统皇帝朱祁镇亲征瓦剌。结果在他的愚蠢指挥下,二十万明军精锐惨遭瓦剌骑兵屠戮。枕尸千里、血流漂杵,马匹武器损失不计其数,从四朝老臣英国公张辅以下,将领战死五十余人。
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城后,所有大臣心里都憋着一股怒火。因此在朝会,就是跟这些太监算账的时候。
朝会开始,朱祁钰端坐龙椅之上,督察员右都御史陈镒率先上奏:“王振祸国殃民,作恶多端。害得皇上身陷敌营,不灭族不足以安人心,平民愤!”
越说越越激动,直至大声痛哭。受他影响,大臣们纷纷弹劾王振,整个朝堂如菜市场般热闹。最后达成了一条共识,那就是杀王振同党,灭他九族。
“百官暂且出宫待命,此事今后再议。”只是代理皇帝的朱祁钰根本做不了主,只好先敷衍过去。
可惜大臣们早已铁了心,听到命令也不走。全部坐在地上接着骂,一边骂一边红着眼看朱祁钰,把他的脸都给吓白了。
正不知所措时,王振的同党,锦衣卫指挥使马顺跳了出来:“咆哮朝堂,你们该当何罪,统统滚出去!”
短暂的沉默后,户科给事中王竑怒吼一声:“奸贼还敢嚣张!”
被马顺这么一激,文官们爆发出极强的战斗力。当着朱祁钰的面一拥而上,活活把马顺还有另外两个王振的同党给打死了。
疯狂的场面,吓得朱祁钰要逃跑。幸亏一直保持冷静的于谦冲上去拦住他,给这次事件定下性质,那就是被打死的人该死,大臣们无罪。
于谦,赢得了官员们的尊重,打赢了接下来的京城保卫战,更是劝朱祁钰接回朱祁镇。
可复位后的朱祁镇,为什么非要杀了这个救了朱家天下,救了自己的功臣?
世家出身,少年立志
洪武三十一年(1398),开局一个碗的明朝缔造者朱元璋,离开了这个他倾尽心血的国家。同年,浙江钱塘县诞生了一名叫于谦的男婴,在未来成了明朝的拯救者。
于谦家境不错,往上数五代,除了父亲都是当官的。所以他不用去别的地方上学,而是拥有自己的专用书斋,老师都是请到家里的。
跟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一样,于谦也是从四书五经开始学习的。但跟别人不同的是,他除了四书五经之外,还喜欢读课外书,兵法杂记这些。
于谦有个偶像,是南宋的文天祥。他把文天祥的画像挂在书斋里,日日叩拜。老师好奇的问他为什么,小小年纪的于谦大声说道:“将来,我要做他那样的人!”
在三十多年后,他实现了少年时的承诺。
中进士,骂汉王
永乐十九年(1421),已经在乡试里中了举人的于谦,入京参加会试。
于谦的考试成绩,不是特别出类拔萃,没拿到状元探花的名次,但也顺利的考上进士。在翰林院实习了一段时间后,被任命为御史。
能做御史的人,都得是刚正不阿,敢于弹劾那些不法官员才行,按现代话来说,就是有编制、代表正义的喷子。
于谦第一次崭露头角干的事,就是喷人,对象是汉王朱高煦。
当时宣德帝朱瞻基刚刚继位没多久,叔叔朱高煦不满意自己侄子当皇帝,就扯旗造反。朱瞻基御驾亲征,很快就把这个叔叔给逼的投降了。
在朱高煦出城投降的时候,朱瞻基没有亲自去见,而是派随行御史于谦去数落人家的罪行。于谦见到朱高煦后,骂的酣畅淋漓、声色俱厉。本就惶恐的朱高煦,被骂的头都抬不起来,瑟瑟发抖。
其实朱瞻基在打赢之前,还是很忌惮这个叔叔的。见到朱高煦这个样子,心里别提多高兴,对于谦更是看重有加。
在御史的位置呆了五年后,深得朱瞻基信任的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
此时的于谦年仅三十二岁,就已经位居正三品,还是掌控两省之地的封疆大吏。
为官清廉,得罪王振
于谦在巡抚的职位上干了整整十九年,在此期间,发展农事,剿灭盗贼,每一项都做的很好。山西、河南境内的百姓、官员、乃至藩王都对他赞誉有加。
如果朱瞻基能多在位一些时间的话,可能早早的就把于谦调回京城了。可惜明君早逝,于谦外出巡抚五年后,京城里的皇帝,就换成了朱祁镇。
朱祁镇在位,王振权势滔天。要说这个事,他爹朱瞻基也得背一部分锅。
朱瞻基当皇帝的时候,文官集团已初具雏形。他又不像爷爷朱棣那样强力,自己身体也不好,就搞了个内政改革。让太监们读书识字后,设置司礼监,帮他给奏折批红。
简单来说,就是在司礼监出现之前。国家大事的奏报先送到内阁,然后阁员们看完写上自己的处理意见,再送到皇帝那里审批。
朱元璋和朱棣都是这么干的,可是这样很累,每天要批很多奏折。朱瞻基有点受不了,就让太监们读书识字后给自己念奏折,觉得没问题就让他们准奏。
在他这里,倒是省了力气,也没出什么岔子。可到了朱祁镇就不一样了,整天被王振哄着,有什么事都让王振处理。
这下有了审批权的王振,几乎成了实际上的皇帝。
有了权力,自然有无数人巴结。太监本就因为残缺不全,天生被人看不起。掌权之后贪得无厌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会的地方官员进京,都得带礼物孝敬王振,不然就会倒霉。
但铮铮铁骨的于谦,可不会这么干,每次进京述职,都是什么也不送。有人劝于谦要和光同尘,他甩甩袖子笑着回答:“我只有这两袖清风。”
这让王振一直看于谦不顺眼,趁于谦还朝时,推荐别人代替自己的位置时,说于谦因为长期没有升官心生怨望,擅自推举别人、结党营私。
朱祁镇跟于谦不熟,还不是王振说什么是什么,就把于谦关进大牢里。没想到的是,于谦入狱后,山西、河南的官员和百姓派了一大群代表,带着万言书在宫门前叩拜,当地的藩王也上奏为于谦说话。
王振这下慌了,自己再厉害也不能得罪那么多人,再说也不是什么深仇大恨。于是就想了个蹩脚的借口,说搞错了,要抓的人跟于谦同名同姓。
很快,于谦被放出来再任巡抚,直到正统十三年被召回京城,任兵部左侍郎。
古代以左为尊,于谦算是升了一级,成为兵部副部长。
朱祁镇的这个决定,救了大明,也救了自己。
守卫京城,力挽狂澜
如果没有土木堡之变,于谦可能会顺利的升官,成为顶级大臣。也可能因为跟王振的矛盾,被摘了乌纱帽。无论是哪一种结局,都只是历史中微不足道的名字。
可土木堡之变发生了,他也扛起了大明的天。
面对皇帝被俘,京城空虚,瓦剌大军来袭的局面。面对诸如徐珵之流的投降派,建议南迁的懦弱。面对仓促上位,代理皇帝朱祁钰的犹豫不决,于谦用两句话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建议南迁者,立斩!”
“京城,乃天下之根本。就此迁都,大势必然不可挽回!难道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前车之鉴嘛?”
此言一出,声如惊雷,炸醒了很多犹豫的大臣。在吏部尚书王直的带头支持下,纷纷站出来支持于谦,表态要死战到底。
朱祁钰也再无犹疑,说道:“于谦,暂代兵部尚书,负责防守京城。众臣工务必全力配合,不得迁延!”
从未打过仗,只读过几本兵法的于谦,召开了第一次军事会议。
主题就两个:调兵、调粮!
兵有两京备操军、河南备操军、南京备倭军、山东备倭军、江北运粮军、宁阳侯陈懋所部浙军。
粮食在通州大仓,够京城所有人吃一年。
调兵只需要时间,粮食就比较困难。通州离北京还有一段距离,瓦剌的骑兵已经到京畿附近。如果不能赶在瓦剌之前把粮食运到京城,搞不好就成了敌人的军粮。
这是个很难抉择的问题,但如果于谦连这个都解决不了,也就不是于谦了。他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办法:“传令,所有受诏入京的军队,全部由通州入京,取用所需粮食,剩下的押送至京城。”
不用抽调京城有限的兵力去运粮,又解决了来援部队的粮草问题,十万大军押送,也不怕瓦剌来抢。
这不是能耐,什么叫能耐?
到了九月初的时候,各路人马齐聚京城,兵力达到二十多万。粮食也不缺,民心军心都逐渐稳定下来。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开头那起群殴。
万事俱备只等开战,但在开战之前,有一个问题要解决,那就是朱祁镇这个皇帝怎么办?
另立皇帝,京城开战
朱祁镇现在是瓦剌手里的提款机,在他被俘虏的消息传来时,后宫的太后、皇后、妃子们就一直在筹措金银珠宝,要把人赎回来,多少都愿意给。而且由于皇帝的身份,很多城池的守将面对朱祁镇叫门,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十分难受。
“那就再立一个皇帝!”于谦没工夫纠结,直接做出了决定。
鉴于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只有三岁,以亲王身份摄政的朱祁钰成了唯一选择。在于谦的带领下,大臣们纷纷上奏请立朱祁钰。
老套的三辞三让后,朱祁钰转正,朱祁镇下台。
年号改为景泰,诏令四出、明发天下。从此刻起,朱祁镇大明皇帝的身份不再被承认,有任何冲突,都以新皇帝的命令为准,放开了文臣武将的手脚。
至此,京城内外的防卫完备,就等瓦剌大军前来,一决雌雄。
瓦剌太师也先,在得知朱祁镇这个提款机报废时,整个人都懵了。看着营帐里满脸讨好的朱祁镇,一时间想不明白这个事。
杀吧,恐怕高兴的是大明。
不杀吧,一下子想不到用来做什么。
算了,大明精锐已经没了,北京城里的二流军队,更不畏惧,打就完了!
也先本就是草原枭雄,决定作出后再无犹豫。率领瓦剌骑兵,在叛徒太监喜宁的引导下,迅速突破京城门户—紫荆关。
北京城,再无险可守!
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十一日,北京城头的士兵正在紧张的巡逻。高处雕斗上的士兵,先是听到大队的马蹄声,继而看到一阵漫天的烟尘浩荡而来。
“瓦剌人来啦!”城头警声大作,但士兵们却并不慌张。他们准备了这么久,就是为了今天。该来的总会来,逃不掉的。
京城总兵力二十余万,也先骑兵四五万,看起来占据优势。但明军需要防守九门,每个门能分配的兵力不过两万多,也先选择攻击一门的话,是有兵力优势的。而且瓦剌骑兵战力强悍,只要突破一门就够了。
于谦虽然做好了巷战的准备,但绝对不想走到那一步,那要怎么打?
“也先率军前来,气焰嚣张。如果坚守不出,只会助长敌之士气。昔日高皇帝布衣出身,尚能纵横天下,击溃暴元,我辈岂惧小小瓦剌!”
“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
“锦衣卫巡查城内,凡有身带盔甲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
包含杀意的三句话说完,众文武唯有领命。
于谦打算玩命,也没放过自己。他亲自守德胜门,九门大军开出城外后,下令关上城门,没有命令不得开门。
一句话,打不赢就都别回去了。
城外瓦剌阵前,高踞马背的也先,弯刀指着北京城发起进攻命令。旌旗猎猎,战马嘶鸣,如林的刀枪泛着寒光,如乌云压顶般袭来。
于谦在德胜门的对手,是也先的弟弟孛罗,麾下都是瓦剌精锐骑兵。在小规模的试探时,德胜门明军表现的十分慌乱,于是就判断德胜门根本没有做好准备,是九门最弱的地方。
殊不知这是于谦的诱敌之计,在通往德胜门的路上有很多民居。里面埋伏的是大明最精锐的部队神机营。虽然主力尽没于土木堡,但二线部队仍然有着强悍的战力。
孛罗带领骑兵一马当先,当进入伏击圈后。大批明军冲出,列好枪阵挡在前面,速度受到限制的瓦剌骑兵还没弄清楚发生什么,就听到枪声大作,纷纷跌落马下。
孛罗,死在乱枪之中,万余骑兵被全歼。
大战胜利,朱祁镇归来
当看到弟弟尸体的那一刻,也先是无比愤怒的。他从青年时代起,率军横扫草原、统一蒙古。又在土木堡大摆明军,还抓了对方的皇帝。正在志得意满,幻想着拿下北京城,成就无上功业时,却被狠狠打了一耳光。
“传令,大军分兵,九门齐攻!”也先像是红了眼的赌徒,要赌最后一把。
赌徒是没有理智的,也先把有限的兵力分散,期望找到薄弱点,在集中兵力进攻。但这样一来,明军也有了充足的兵力互相支援。
鏖战中,于谦提拔的武将石亨悍勇无比,率先击溃了也先亲自率领的骑兵。然后又支援西直门,再度歼灭正在攻击的瓦剌军队。
兵败如山倒,瓦剌骑兵溃逃,明军追击,一路追亡逐北。瓦剌骑兵留下一路的尸体、无主的战马和甲胄,偿还了土木堡的利息。
逃脱成功的也先收拢兵马后,还打算找回些面子,想打下居庸关。但今年的雪来的比较早,守将罗通命手下给城墙浇水,结冰之后就成了坚不可摧的城池。
也先崩溃了,在罗通的尾随追击中往关外撤退。
于谦是个好客的人,不打算让也先就这么走了。又安排了一支兵马,在瓦剌兵扎营的时候,赠送了一顿炮击大餐。微妙的是,他知道朱祁镇在里面。
或许,朱祁镇被“误杀”,会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可惜,朱祁镇同学不仅人缘好,运气也强到逆天,连皮都没擦破。
所以,他终究还是回来了。
南宫之变,于谦之冤
也先战败回到关外之后,就屡次派人来求和,还愿意把朱祁镇送回来。已经坐稳皇位的朱祁钰自然是不愿意的,但大臣觉得朱祁镇毕竟以前是大明的皇帝,被俘虏在外是很没面子的事,接回来也算是洗刷了耻辱。
于是吏部尚书王直率先上奏:“陛下天位已定,太上皇还。不复莅天下事,陛下崇奉之,诚古今盛事也。”
意思就是您放心吧,就算你哥回来,皇位还是你的。
朱祁钰被戳破了心思,恼羞成怒的发脾气:“这位子本来就不是我想干的,是你们逼我做的!”
这话没毛病,王直被怼的哑火,很长时间没再说这个事。可也先的使者一波接着一波,让很多大臣都心动了,在朝会上又提起了这个事。
“又说这件事,你们到底想干嘛?”朱祁钰在龙椅上咆哮。见大臣们还在讲,又使出了老招数:“我本来就不稀罕这个位子,当时逼我做皇帝的,不就是你们嘛,为什么现在又跳出来说这种话?”
大臣们顿时无言以对,气氛一度十分尴尬。僵持不下的时候,于谦打破了沉默:“天位已定,宁复有他!”
作为朝臣威望第一人,朱祁钰还是相信于谦的,笑着说:“听你的,听你的。”
很快,使者把朱祁镇接了回来。朱祁钰象征性的跟他说了几句话后,就把人打发去了南宫。名字是宫殿,其实就是东华门外一个荒凉的破房子。
朱祁镇,过上了囚徒生活,但并没有多久。
景泰八年(1457)正月,朱祁钰病重,让石亨代替自己去主持郊祀。
石亨在京城保卫战中立了大功,是朱祁钰很信任的武将,被封为侯爵。看到功劳最大的于谦只是给了个少保的虚名后,就想着回报一下,举荐于谦的儿子于冕当官。
没想到于谦不但拒绝了,还让朱祁钰惩罚他。
“这就是没法做朋友了!”石亨心里暗恨,在他知道朱祁钰没几天活头的时候,脑海里酝酿出一个天大的阴谋。
石亨找到了另外一个阴谋徐有贞,计划拥戴朱祁镇复位。
他们成功了,朱祁镇再次坐上了那个至尊宝座。接下来,有仇报仇,有冤报冤吧。
朱祁钰一派的官员被清洗,拥立朱祁镇的人升官。在这次风暴中,只有于谦巍然不动。但石亨、徐有贞清楚的知道,这个人不死,他们睡不着。
徐有贞编造了一个谎话,说于谦想请外地的藩王继承皇位,并且坚决但对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即位,要让朱祁镇下令杀了于谦。
信心满满的徐有贞说完后,朱祁镇却笑着摇了摇头:“于谦是有功的。”
徐有贞急了,满头大汗之后终于想到了一个理由:“不杀于谦,此举无名!”
朱祁镇醒悟过来,自己早已退位,名义不顺。只有把于谦等人打成迎立藩王的阴谋集团,自己才是拨乱反正的正当行为。
于谦,非死不可!
同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谦在崇文门外,这座因他而保全的城墙外被斩。
史载:天下冤之。
于谦死了,徐有贞还不满意。派锦衣卫去抄家,如果能查出金银财宝,证明于谦贪污的话,说话就更有底气。
抄家的锦衣卫工作很轻松,因为于谦家里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唯一值钱的东西,还是京城保卫战后,朱祁钰赏赐的蟒袍和宝剑。
速来阴狠的锦衣卫也沉默了,其中有个指挥使拿着酒去到于谦的被杀的地方祭奠,放声大哭。被上司知道后鞭打,次日依然如故。
于谦的尸体是都督同知陈逵收敛的,一年后,才被养子于康葬在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
于谦被冤杀后没多久,朱祁镇知道了徐有贞的谎言,开始后悔。只是皇帝是不可能认错的,为于谦平反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朱见深。
他能做的,就是让石亨、徐有贞付出代价。前者死在狱中,后者被贬为庶民。
八年后,于谦被平反。到了万历年间,这个懒出境界的皇帝对于谦也十分敬仰,授予谥号“忠肃”,肯定了于谦一生的功绩。
于少保,千古!
结语
只是这些皇帝,并没有评价于谦的资格。在他的前后,有很多个皇帝,但于谦是独一无二的。
人们会忘记那些皇帝,会唾骂朱祁镇。但百年千年之后,仍然有人记得于谦。记得他在危难之际,拯救了无数普通人的生命。
于谦以文天祥为偶像,在数十年的磨砺中,成为社稷的脊梁,践行了自己的志向。
身居高位,却清廉正直,从未玩过和光同尘、权宜之计的把戏。
他,坦坦荡荡地走完了这一生。
而于谦的生死,也影响了明朝后来的风格。
在他之后,再没有像他这样的人能身居高位。后来的明相徐阶、高拱、张居正,虽然各有各的功绩,特别是张居正的改革,更是名垂史册。
但这些人的品行,是比不上于谦的。他们固然为国为民做事,但生活奢靡,家里良田无数。
这说明于谦时代,不同流合污,有能力的人是可以上位的。
更为重要是,于谦死后,大明再无忠臣。在他之后的文人集团,有忠臣也只是忠于国家、忠于天下,而不会忠于皇帝。
所以在于谦后来的时代,大明的文官集团跟皇帝较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也正是在这样的内耗中,让大明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