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修筑范公堤:千年第一流人物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真实写照

修筑范公堤:千年第一流人物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真实写照

盐城自古以来就靠海,因为滩涂的不断扩展生成陆地,海岸线逐渐向东移动,当时的老百姓为了生计,纷纷在新出现的陆地上开垦晒盐,但海边时有涨潮导致沿海一带的房屋全部被摧毁,田灶毁坏,很多百姓都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范公堤

这时候,一位官员来到这里,不忍百姓流离失所,上书知州修复捍海堰,以救万民,历经多年,最终修成了一座上百里的捍海堰,后人为了纪念他,命名为范公堤,而倡议修筑这条海堤的人就是被誉为千年第一流人物的范仲淹,而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后世很多士大夫的偶像和推崇的对象,而他的谥号文正,也是成为宋朝之后文臣最高的荣耀。

范仲淹

悲惨的童年,刻苦地学习

范仲淹两岁丧父,因为家境贫寒,母亲改嫁朱氏,因而范仲淹也改名为朱说,但毕竟是朱氏的继子,因为被朱家子弟讥讽,一气之下离开朱家,发愤苦读,为自己和母亲争一口气,于是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苦读的时候,范仲淹每天只煮两升的小米粥,等粥凝结后划分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至于菜就是腌菜,困了就用冷水洗脸,这样的苦读生活,范仲淹度过了三年。

范仲淹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时年23岁的范仲淹为了更好地学习,来到了应天学院读书,在这里,范仲淹继续延续了之前的苦读精神,昼夜苦读不休,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即便有人送给他美食佳肴,他也谢绝,他知道自己一旦享受了美食,以后就难以咽下粥和咸菜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27岁的范仲淹以“朱说”之名中乙科第九十七名,高中进士。

高中进士后的范仲淹将母亲从朱家接了过来赡养,后来更是恢复自己的范仲淹本名,完成了自己对母亲的承诺。

修筑范公堤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担任泰州西溪盐仓监,盐仓监这个职位就是专门负责淮盐贮运及转销的,范仲淹看到当时海边常有海潮侵袭,每一次侵袭百姓都流离失所,不忍百姓困苦,于是上书泰州知州张纶建议修复之前的捍海堰,当时有人说范仲淹越职言事,管自己不该管的事情,但是范仲淹却说,筑堰挡潮,是他分内之事,如果没有百姓,何来收盐?不仅有人讥讽,甚至要有人反对,但张纶也是熟知水利的官员,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上奏朝廷,并且让范仲淹负责修筑捍海堰。

修筑的范公堤

天圣二年(1024年),经过勘察和准备之后的范仲淹正式开始修筑捍海堰,他征集了四万多名兵夫修筑捍海堰,恰逢隆冬季节,因雨雪天气以及涨潮,淹死了兵夫二百多人,很多趁机上奏朝廷,反对修筑捍海堰,因而朝廷暂时停止范仲淹的修筑,并且派遣官员查勘事情,来的官员是淮南转运使胡令仪,他深知之前修筑的古捍海堰因为年久失修,早已没用,当地百姓在海潮的威胁下难以生存,于是联合张纶继续上奏,最终捍海堰继续开工。

天圣四年(1026年),范仲淹母亲病逝,因而回到家乡守孝,守孝期间,范仲淹多次书信给张纶,请求张纶无论如何都要修好捍海堰,并且表示如果期间有任何问题,朝廷追究,所有问题他一人承担。

范仲淹雕塑

天圣六年(1028年)春,历时四年的捍海堰终于修筑完成,全长142里,堰基宽10米,高5米,顶宽3.3米。至此捍海堰可以完全抵挡海潮的侵袭,之前因为海潮外出逃荒的民众也回到家乡,百姓因而可以安居乐业,后来民众为张纶和范仲淹建立了生祠,并且将阜宁至吕四的海堤统称为范公堤。

进入朝堂

丁忧的时候,范仲淹认识另一位大才子晏殊,并且在晏殊的邀请下负责应天府学的教务,范仲淹以身作则,整顿学风,并且经常资助困苦的学生,后来泰山学派的创始人孙复曾经就受到过范仲淹的资助,在范仲淹的努力下,应天府学培养了很多人才,后来晏殊回到京城担任参知政事,而范仲淹也来到京城担任秘阁校理,他看到宋仁宗早已长大,但刘太后依旧不愿归政,他多次上疏要求刘太后归政,但石沉大海,甚至得罪了刘太后,被贬为西中府任通判。

晏殊

明道二年(1033年),直到刘太后去世后,掌权的宋仁宗才将范仲淹召至京城,但却被吕夷简盯上了,当时身为宰相的吕夷简党羽遍布朝廷,无人敢触其锋芒,但范仲淹偏偏就敢,先和吕夷简辩论,无言以对的吕夷简理屈词穷,将其外放做官,后担任苏州知州,在当地兴修水利,造福一方,因治水有功,被调回京师。

此时吕夷简依旧把持朝政,他献上《百官图》,指责吕夷简结党营私,最终范仲淹再次遭到贬谪,担任饶州知州,而妻子也病重去世,他的朋友梅尧臣写《灵乌赋》希望他不要学乌鸦一样多嘴,但是范仲淹却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回复了他。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镇守西北

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建国,宋夏战争爆发,但宋朝对西夏作战失败,最终范仲淹被调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龙图阁直学士,面对敌人范仲淹既不贪功冒进,也不被动防御,且治军严明,识人用人,启用张载、狄青、种世衡等人,并且在西夏人眼皮子底下修建了大顺城,令西夏如附骨之疽,寝食难安,李元昊进攻铩羽而归,后来双方议和,宋朝承认西夏地位,西夏俯首称臣,但双方依旧小战不断,而范仲淹也奉旨回京,担任副宰相,开启了他的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得罪了一大批保守势力,最终参与新政的人员通通遭到贬谪,而范仲淹也被贬到了邠州、邓州,而当时他已经58岁了,期间,为了劝慰一起参与的老友,他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留下了那句著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泽恩后人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调任杭州知州,他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购买了一千亩地,作为恩泽后人的地方,他要这些土地用来对范氏一族人后代子孙的口粮,并且对婚丧嫁娶也进行资助,是给族人们最低的生活保障,而这座范仲淹倡议建立的范氏义庄一直持续了八百多年,到了民国时期一直存在,这也是范仲淹身体力行的写照。

范氏义庄

后世敬仰

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调往颍州,途中病逝于徐州,虽然范仲淹是宋朝高官,但他所有的积蓄都用来救济亲友,一家人处于贫病交困中,只能住在官屋,而范仲淹去世的消息传开后,各地百姓都纷纷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只要范仲淹去过的地方,当地百姓纷纷建祠祭祀,朝廷追谥为“文正”。

范仲淹是后世士大夫的偶像

范仲淹去世后,不仅当朝人称赞,后世也不断推崇,司马光是范仲淹的迷弟,并且让文正这个谥号成为文官第一的存在,朱熹评价他是“本朝人物第一”、黄庭坚称之为“当时文武第一人”、而元好问则称他为“求之百年间,盖不一二见的人物”,而自元代以后,他的谥号成为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而范仲淹身体力行的行为也被后世读书人所敬仰,成为楷模典范,也是士大夫的精神领袖。

虽然时光更迭,时空变换,但范仲淹所留下的精神至今从未丢失,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人都遵循范仲淹的人生处世,前赴后继,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复兴不断的奉献自己,他们也和范仲淹一样,光耀千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人物,朝廷,吕夷简,母亲,老百姓,张纶,千年,范公堤,范仲淹,刘太后,捍海堰,知州,张纶,范仲淹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人物,朝廷,吕夷简,母亲,老百姓,张纶,千年,范公堤,范仲淹,刘太后,捍海堰,知州,张纶,范仲淹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人物,朝廷,吕夷简,母亲,老百姓,张纶,千年,范公堤,范仲淹,刘太后,捍海堰,知州,张纶,范仲淹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