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改朝换代,前朝的皇族宗室不管是主支还是旁支,要么满门被灭,要么流离失所。
历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岁月直至现在,能在同一个地方找到大量的皇室后裔,算是一个较为罕见的事情了。
在离福建漳州市区90公里远的一座高山下面,有这么一个低调的小村庄,名唤“赵家堡”。提到姓氏“赵”,若要跟皇室有关联,相信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大宋皇族赵氏。
答案显而易见,这便是宋太祖弟弟赵匡美的第10世孙赵若和,当年逃难的隐居之地。
700多年来,赵氏后裔在这里生生不息,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赵家人。如今,赵家堡里一共有100多户,600多名赵氏皇族的后裔。
崖山海战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赵氏子孙是如何从灭顶之灾的崖山海战逃出生天?
最后的尊严
蒙古首领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后,势如破竹,南宋江山摇摇欲坠。
在元军的追逼下,宋端宗在逃亡去广东雷州的途中不幸落水,自此身子羸弱,不久便撒手人寰。
端宗的弟弟——年仅7岁的卫王赵昺,顺理成章登基为下一任大宋君王。张世杰和陆秀夫带着年幼的君王逃到了崖山,即位于如今的广东新会。
两万元兵步步逼近,崖山海战一触即发。虽然崖山有20万宋兵,但是张世杰还是愁眉不展。
元军主帅张弘范率军对崖山进行三面围攻,除了面前那片浩瀚的海域,宋军没有别的出路。
太傅张世杰命令将一千多艘宋船用绳索连成一字型,赵昺所在的军船设在最中央。
元军将唯一去砍柴挑水的路段围堵,宋军只能以海水解渴。众多士兵肠胃不适,又泄又呕,军心涣散。
张弘范趁其不备,设下伏兵正面进攻宋军,将宋军打个措手不及。他率领军队直捣宋船中央,张世杰见已无力回天,便砍断绳索带着十几只军船突围离去。
而左丞相陆秀夫和小皇帝赵昺正处于最中央的军船上。面对咄咄逼人的元军,陆秀夫无奈之下,只能背起年仅8岁的小皇帝,纵身跳进了冰冷的海水中。
陆秀夫身上背负的不仅仅是大宋的皇帝,还是大宋最后的荣誉跟尊严。若不投海,只能任凭元军俘虏,变成大宋的羞耻。
士可杀,不可辱。剩下的十余万军民亦不愿屈服于外族之下,便纷纷跟着跳海。轰轰烈烈的崖山海战以十余万宋人跳海殉难结束,也标志着大宋王朝的覆灭。
自此,关于大宋皇族赵氏后裔的历史记录戛然而止,直到赵家堡一位村民家里的《赵氏家谱》的出现。
隐姓埋名
一次人口普查中,无意发现漳浦县硕高山周边地区有个姓赵的村庄。按道理,这里是畲族的区域,而畲族没有赵姓。
一位村民递上了自家的族谱,题名上赫赫写着八个字:汴京国族--赵氏家谱。翻开里面,序言的署名为:赵若和。
赵若和,乃南宋闽冲郡王,赵匡胤弟弟赵匡美的第十世孙。
“不期年元兵且至……与许达甫、黄侍臣等以十六舟夺港而出……就于浦西登岸,后徙鸿儒积美居焉……”
《赵氏家谱》里清晰记载着赵若和的逃亡路线。
崖山海战之际,为保住赵氏皇族血脉,16艘军船护送赵若和突出重围。历经几番周折,赵若和等人来到了福建漳浦县。
为躲避元军追捕,赵若和隐姓埋名,并改为黄姓隐居于积美村。
“黄”与“皇”同音,也许赵若和心底还存着有朝一日能复辟大宋的宏大理想,不愿割舍赵氏皇族的血脉牵连。
赵若和及其后代,始终不敢向外人透露半点关于自己的来历,生怕身份暴露会被抓去当俘虏。
本以为恢复本姓是遥遥无期之事,直至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积美村不允许同姓通婚。刚好赵若和的某位后代黄惠官,与黄材一族的人结为夫妇的事情败露后,被人告发到官府。
为了保住黄惠官,其兄长黄明官冒险将珍藏多年的赵氏家谱交给了官府,并交待实情。御史朱鉴经查实后,立刻将此事上报给朱元璋并奏请复姓。
朱元璋认为赵氏皇族后裔出现乃是吉兆,不仅同意黄明官一族复姓,还赐予他官职,从此赵氏子孙再也不用顶着别人的姓氏生活了。
万历二十八年,赵若和的第十代子孙赵范衣锦还乡后,赵氏一族从积美村搬到了硕高山下,决定重新扩建赵家堡。
完璧归赵
虽然赵氏后裔在这片深山中隐居了700多年,但赵家堡的历史不过400多年。整个赵家堡占地面积约173亩,建筑颇具北宋特色,城内布置仿造当年繁华的汴京城。
古堡分为外城和内城。
外城一共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每个城门上面都有城楼。
城墙是由三合土夯筑而成的墙垛。据说三合土是由沙土、红糖与糯米搅拌而成,经历了400多年的风霜,竟然还能坚如磐石,可见古代人民的智慧是无法估量的。
城墙上建有6座马脸,另外设有藏兵洞、墩台等防御设备。
赵范扩建赵家堡时,正值沿海一带时常受到倭寇的侵犯。为了抵御外敌,赵家堡的设计如同坚固的堡垒一般,设置了多处的军事防御设备。
在城内的东南方向设置内城,城中心矗立着一座三层四合式的正方形楼体,名为“完璧楼”。有的专家认为,当初赵范为此楼起名时,源于当年明太祖恢复赵氏后裔的本姓身份,姓氏“赵”完璧归回。
有的专家却觉得还有别的含义。看城楼上的“璧”字,字体呈左右结构,“玉”字还少了一点,说明起名之人可能想要向世人昭示赵氏王族后继有人,对复辟大宋还存有侥幸的希望。
远远望去,完璧楼宏伟壮观,如同一名坚韧不催的将士一般守护着赵家堡的百姓。
赵家堡正中心为赵范的府邸。府邸与城墙之间有一潭莲花池。
而池水被一条长堤隔开了两半,左右各为潘湖和杨湖,代表奸臣潘仁美与忠臣杨家将。潘湖相比于杨湖,水质较为浑浊,寓意着奸忠分明。
池上有一座单孔拱桥,名为 “汴派桥”。其设计理念跟汴京城里的汴州桥相互呼应。
虽然赵家堡在历史的风雨中摇晃了400多年,但赵氏后裔至今还保留着祖先们流传下来的习俗。
譬如每年元宵都要进行“丁棹”仪式。一年里有成亲生子的都要过来祠堂请客,赵家堡的十六岁以上男丁都要过来“吃丁棹”。每次的“丁棹”仪式都代表着赵氏家族人丁兴旺,时刻提醒村民们不要忘记自己是大宋皇族赵氏的后代。
结语
自闽冲郡王赵若和逃难自此,赵氏后裔在这片偏僻的山区里已经隐居了700多年。
时光荏苒,或许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曾是大宋皇帝,但这又何妨?
经历了战乱动荡的年代,逝去的先人们更希望自己的后代能过上安安稳稳,一世无忧的生活,他们就心满意足了。
岁月静好,生活和美,这不就是向往的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