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古典名篇(先秦)《尚书·夏书·禹贡·甘誓》赏析

古典名篇(先秦)《尚书·夏书·禹贡·甘誓》赏析

1、尚书·夏书·禹贡

作者:【先秦】佚名

禹敷土[1],随山刊木[2],奠高山大川[3]。

注释:

[1]敷:分别。马融说:“分也。”敷土,分别九州的土地。[2]刊木:砍削树木作为标志。《史记·夏本纪》录《禹贡》作“行山表木”。[3]奠高山大川:以高山大川确定界域。奠,确定。

冀州[1]:既载壶口[2],治梁及岐[3]。既修太原[4],至于岳阳[5]。覃怀厎绩[6],至于衡漳[7]。厥土惟白壤[8],厥赋惟上上[9],错[10],厥田惟中中[11]。恒、卫既从[12],大陆既作[13]。岛夷皮服[14],夹右碣石入于河[15]。

注释:

[1]冀州:《尔雅》:“两河间曰冀州。”相当于今山西、河北两省全境,河南黄河以北和山东西北部,辽宁西南部一带。尧时的政治中心。[2]载:事,这里做动词,施工。壶口:山名。王鸣盛说:“壶口山上连孟门,下控龙门,当路束流,为河之扼要处,故禹首辟之。”[3]梁:山名,在今陕西韩城西北。岐:通“歧”,山的支脉。日本人所写《史记》残卷作“歧”。[4]太原:今山西太原一带。[5]岳阳:《水经·汾水》注:“《禹贡》所谓岳阳,即霍太山。”霍太山即太岳山,今山西霍山以南、黄河以北,汾水经其东。阳:山的南面。[6]覃怀:地名,在今河南武陟一带。厎:致,获得。绩:功绩。[7]衡漳:衡,通“横”。孔传:“漳水横流入河。”故云横漳。漳水在覃怀之北。[8]厥:其,指冀州。惟:为。壤:柔土。颜师古说。[9]赋:赋税。[10]错:错杂,夹杂。[11]中中:即中等中的中等,第五等。[12]恒:滱水,即今唐河。卫:滹沱河。从:顺着河道。[13]大陆:泽名,在今河北巨鹿西北。作:治理。“大陆既作”是被动句,“大陆”为受事主语。下文此类被动句较多,如“九河既道”“淮、沂其乂”“云土梦作乂”。[14]岛夷:住在海岛上的东方民族。[15]夹:接近。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济、河惟兖州[1]:九河既道[2],雷夏既泽[3],灉、沮会同[4]。桑土既蚕[5],是降丘宅土[6]。厥土黑坟[7],厥草惟繇[8],厥木惟条[9]。厥田惟中下,厥赋贞[10],作十有三载乃同[11]。厥贡漆丝[12],厥篚织文[13]。浮于济、漯[14],达于河。

注释:

[1]济:水名。源出河南济源西王屋山,汉代在今河南武陟流入黄河,又向南溢出,流向山东,与黄河平行入海。《经传释词》引《文选·甘泉赋》李善注曰:“惟,是也。”兖州:古九州之一,大致在今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山东西部。[2]九河:黄河流到兖州,分为九条河。郑玄说:“九河之名:徒骇、太史、马颊、覆斧、胡苏、简、洁、钩盘、鬲津。”道:通“导”,疏导。[3]雷夏:泽名,在今山东菏泽东北。[4]灉:黄河支流,已湮灭。沮:灉河支流,已湮灭。会同:汇合注入雷夏泽。[5]桑土:地名。郑玄说:“其地尤宜蚕桑,因以名之。”蚕:养蚕。[6]是:连词,于是。降:下。宅:居。“是降丘作土”,《史记·夏本纪》引作“于是民得下丘居土”。[7]坟:马融说:“有膏肥也。”[8]繇(yáo):茂盛。[9]条:长,修长。[10]贞:孔疏:“贞即下下,为第九也。”金履祥《尚书表注》:“‘贞’字本‘下下’字。古篆凡重字者,或于上字下添‘=’。兖州赋下下,篆从下=,或误作‘正’,通为‘贞’。”[11]乃同:才与其他八州相同。郑玄云:“十三载乃有赋与八州同,言功难也。”[12]厥贡漆丝:意谓这里的贡物是漆和丝。厥贡,《广雅·释诂》:“贡,税也。”孔疏:“贡者,从下献上之称。谓以所出之谷,市其土地所生异物,献其所有,谓之厥贡。”[13]厥篚织文:篚,竹器。孔传:“织文锦绮之属,盛之筐篚而贡焉。”[14]漯:《经典释文》:“漯,天荅反。”水名,自今河南浚县西南分黄河东北流,至今山东朝城又向东北流,至高宛入海。

海、岱惟青州[1]:嵎夷既略[2],潍、淄其道[3]。厥土白坟,海滨广斥[4]。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5],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6]。莱夷作牧[7]。厥篚檿丝[8]。浮于汶[9],达于济。

注释:

[1]海:指今渤海。岱:泰山。青州:古九州之一,今山东半岛。[2]嵎夷:地名。略:治。[3]潍、淄:二水名。潍,今山东东部潍河。淄,今山东淄河。道:通“导”,疏通。[4]斥:碱卤地。郑玄说:“斥谓地碱卤。”《史记·夏本纪》作“潟”,《周礼·地官·草人》注:“潟,卤也。”《说文》:“卤,碱地。东方谓之斥,西方谓之卤。”[5]絺:细葛布。[6]畎:山谷。枲(xǐ):不结籽的大麻。铅:锡。[7]莱夷作牧:孔传:“莱夷,地名,可以放牧。”胡渭说:“今莱州、登州二府皆《禹贡》莱夷之地。”作:通“乍”,开始。参《益稷》“万邦作乂”。《经义述闻》:“言莱夷水退始放牧也。”[8]檿(yǎn):山桑,柞树。[9]汶:水名。即今山东西部大汶河。

海、岱及淮惟徐州[1]:淮、沂其乂[2],蒙、羽其艺[3],大野既猪[4],东原厎平[5]。厥土赤埴坟[6],草木渐包[7]。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8],羽畎夏翟[9],峄阳孤桐[10],泗滨浮磬[11],淮夷玭珠暨鱼[12]。厥篚玄纤缟[13]。浮于淮、泗,达于河[14]。

注释:

[1]海:指黄海。淮:淮河。徐州:古九州之一,今江苏、安徽北部及山东南部。[2]沂:沂水,即今山东东南部沂河。乂:治理。[3]蒙:山名,在今山东蒙阴西南。羽:羽山,在今山东境内。艺:种植。[4]大野:巨野泽,在今山东巨野北。猪:通“潴”,水集聚。[5]东原:今山东东平、汶上、宁阳一带,在汶水、济水之间。厎:致,得到。平:治理。[6]埴:土。见孔传。[7]渐包:滋长而丛生。又写作“渐苞”。孙炎说:“物丛生曰苞。”[8]土五色:即五色土。孔传:“王者封五色土为社,建诸侯则各割其方色土与之,使立社。”[9]羽:羽山。畎:山谷。夏:大。翟(dí):山雉,羽毛可作为装饰品。[10]峄:峄山,一名邹山,在今山东邹县东南。阳:山的南面。孤桐:特生的桐木。郑玄注《周礼·春官·大司乐》:“孤竹,竹特生者。”[11]泗:水名,源出今山东泗水东蒙山南麓,下流入淮河。浮磬:一种可以做磬的石头。孔疏:“石在水旁,水中见石,似若水中浮然,此石可以为磬,故谓之浮磬。”[12]玭珠:蚌所产之珠。[13]厥篚玄纤缟:意谓筐子装着细的黑缯和细的白缯。玄:黑缯。纤:细。缟:白缯,绢。[14]达于河:意谓到达与济水相通的菏泽。河,金履祥说:“达于河,古文《尚书》作‘达于菏’。《说文》引《书》亦作‘菏’。今俗本误作河耳。菏泽水与济水相通……徐州浮淮入泗,自泗达荷也。”

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1],阳鸟攸居[2]。三江既入[3],震泽厎定[4]。筱簜既敷[5],厥草惟夭[6],厥木惟乔[7]。厥土惟涂泥[8]。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厥贡惟金三品[9],瑶、琨、筱、簜、齿、革、羽、毛惟木[10]。岛夷卉服[11]。厥篚织贝[12],厥包桔柚,锡贡[13]。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注释:

[1]彭蠡:旧说即今江西鄱阳湖。谭其骧、张修桂认为古彭蠡泽与今鄱阳湖有承续关系,但不等同,其位置“无疑在大江之北,其具体范围当包有今宿松、望江间的长江河段及其以北的龙感湖、大官湖和泊湖等湖沼地区。”[2]阳鸟:曾运乾说:“鸟当读为岛,《说文》所谓‘海中往往有山,可依止,曰岛’是也。”“阳岛,即扬州附海岸各岛。大者则台湾、海南是也。云阳岛者,南方阳位也。”[3]三江:岷江、汉水与彭蠡。郑玄说:“三江,左合汉为北江,会彭蠡为南江,岷江居其中则为中江。”入:入海。[4]震泽:江苏太湖。厎定:获得安定。[5]筱(xiǎo):小竹。簜(dàng):大竹。[6]夭:茂盛。[7]乔:高大。[8]涂泥:潮湿的泥土。[9]金三品:王肃说:“金、银、铜也。”[10]瑶:美玉。琨:美石。齿:象牙。革:犀皮。羽:鸟羽。[11]岛夷:沿海各岛的人。卉服:草服,蓑衣草笠之属。[12]织贝:贝锦。《书集传》:“织贝,锦名,织为贝文,《诗》曰‘贝锦’是也。”[13]锡贡:进献。黄式三说:“锡亦贡也。”

荆及衡阳惟荆州[1]:江、汉朝宗于海[2],九江孔殷[3],沱、潜既道[4],云土梦作乂[5]。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6],杶、榦、栝、柏[7],砺、砥、砮、丹惟箘、楛[8],三邦厎贡厥名[9]。包匦菁茅[10],厥篚玄纁玑组[11],九江纳锡大龟[12]。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13],至于南河[14]。

注释:

[1]荆:山名。此山或以为即今沮、漳水发源处荆山。衡:山名,在今湖南衡山县西。[2]朝宗:诸侯朝见天子,春天朝见叫朝,夏天朝见叫宗。这里比喻长江、汉水归向大海。[3]九江:一说在今湖北武穴、黄梅一带,或分自长江,或源出山溪;一说指今江西赣江及其八大支流;一说指今湖南洞庭湖所汇湘、沅等九水。学术界多采取第一说。孔:大。殷:定。见《尚书核诂》。[4]沱:沱水,自今湖北枝江东,分长江东流至江口镇还入长江。潜:潜水,一指今陕西城固县南,汉江南岸一小支流;一指今四川渠江及合川以下嘉陵江河段,郑玄以为即今嘉陵江;一说指今湖北潜江的芦洑河。[5]云土梦:苏轼《东坡书传》以“云土梦”即“云梦之土”。“土”是中心词,“云、梦”泽名,为“土”之定语,分别置于中心词的前后。云、梦,在今湖北汉江以北应城、天门一带。作:通“乍”,开始。《经义述闻》:“‘作’与‘既’相对成文。言云梦之土始乂也。”乂:治理。[6]惟:与。[7]杶(chūn):椿树。榦:柘木,可做弓。栝(guā):桧树。[8]砺:粗磨刀石。砥:细磨刀石。砮:石制的箭镞。丹:丹砂。箘簵:孔传:“美竹。”楛:木名,可做箭杆。[9]三邦:孔传以为是靠近湖泽的三个诸侯国。名:名产。[10]包:包裹。匦(guǐ):箱匣,用作动词,装。菁茅:《管子·轻重篇》:“江淮之间,一茅三脊,名曰菁茅。”[11]玄:赤黑色。:黄赤色。玄纁,指彩色丝绸。玑:不圆的珠。组:丝带。玑组,珍珠串。[12]纳:入。锡:赐,贡献。《尚书易解》:“锡,赐也,古代下之予上亦可谓赐。”[13]逾:越。指离船上岸陆行。[14]南河:颜师古说:“在冀州南。”指河南巩义一带的黄河。

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1],荥波既猪[2]。导菏泽[3],被孟猪[4]。厥土惟壤,下土坟垆[5]。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厥贡漆、枲、絺、纻[6],厥篚纤、纩[7],锡贡磬错[8]。浮于洛,达于河。

注释:

[1]伊:水名,即今河南洛水支流伊水。洛:水名,又名北洛水,即今陕西洛河。瀍(chán):水名,源出今河南洛阳西北,东南流经洛阳东入洛水。涧:水名,上游即今洛阳西洛水支流涧河的一段。[2]荥波:泽名,在今河南郑州西北古荥镇北。[3]导:疏通。菏泽:在今山东定陶东北。[4]被:通“陂”,修筑堤防。见《尚书易解》。孟猪:泽名,又名孟诸泽,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5]垆:黑刚土。[6]纻:苎麻。[7]纩:细绵。[8]磬错:治玉磬的石头。《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毛传:“错,石也,可以琢玉。”

华阳、黑水惟梁州[1]:岷、嶓既艺[2],沱、潜既道。蔡、蒙旅平[3],和夷厎绩[4]。厥土青黎[5],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6]。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7]。织皮、西倾因桓是来[8]。浮于潜,逾于沔[9],入于渭,乱于河[10]。

注释:

[1]华:华山,一名太华山,号称西岳,在今陕西华阴南。黑水:众说不一,有指今澜沧江、金沙江、怒江等说法,陈澧认为是怒江。[2]岷:岷山,在今四川松潘北。嶓:嶓冢山,在今陕西宁强西北。艺:治。[3]蔡:峨眉山,见胡渭《禹贡锥指》。蒙:山名,在今四川雅安北。旅:道路。《经义述闻》:“九川不言旅而九山独言旅……余谓:旅者,道也。《尔雅》:‘路、旅,途也。’郭璞曰:‘途’即道也。”“‘蔡蒙旅平’者,亦言二山之道已平治也。‘荆岐既旅’者,言二山已成道也。‘九山栞旅’者,栞,除也。言九州名山皆以栞除成道也。”[4]和:水名,胡渭认为是涐水,即今大渡河。[5]青:黑。黎:疏散。段玉裁说:“黎之言离也。”[6]厥赋下中、三错:赋税是第八等,还夹杂着第七等和第九等。三错,孔传:“杂出第七第九三等。”[7]璆(qiú):同“球”,美玉。铁:柔软的金属。蔡传:“柔铁也。”镂:可刻镂的坚硬的金属。蔡传:“刚铁可以刻镂者也。”[8]织皮:西戎之国。西倾:山名,又称西强山,在今青海东部、甘肃西南部。因:介词,介引动作行为经由的处所。桓:桓水,即今甘肃、四川境内白龙江。[9]沔:即今汉江及其北源陕西留坝西沮水。[10]乱:横渡。《尔雅·释水》:“正绝流曰乱。”孔疏:“水以流为顺,横渡则绝其流,故为乱。”

黑水、西河惟雍州[1]:弱水既西[2],泾属渭汭[3],漆沮既从[4],沣水攸同[5]。荆、岐既旅[6],终南、惇物,至于鸟鼠[7]。原隰厎绩[8],至于猪野[9]。三危既宅[10],三苗丕叙[11]。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厥贡惟球、琳、琅玕[12]。浮于积石[13],至于龙门、西河[14],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15],西戎即叙[16]。

注释:

[1]西河:指今山西、陕西二省之间黄河河段。[2]弱水:上游为今甘肃山丹河,下游即山丹河与甘州河合流后的黑河。[3]泾:大河名,源出甘肃平凉西,东南流至陕西高陵入渭水。属:入。渭:大河名,出甘肃渭源,东流至陕西华阴入黄河。渭汭:泾水流入渭水处。[4]漆沮:一说漆沮为一水,即今陕西洛河;一说即今同川、铜川耀州区、富平境石川河。似以后者为是。[5]沣水:一作丰水,即今陕西西安渭水支流沣河,下游历代略有变迁。同:会合。[6]荆:荆山,又称为北条荆山,在今陕西大荔朝邑南,但其地今无山。岐:岐山,一名天柱山、凤凰山,在今陕西岐山东北。旅:道路。这里是动词,开辟道路。参“蔡蒙旅平”注释。[7]终南:终南山,又名秦山、南山,即今秦岭山脉。惇物:太白山。鸟鼠:山名,一名青雀山,在今甘肃渭源西。[8]原隰:指邠地,今之邠县和旬邑。[9]猪野:泽名,在今甘肃民勤东北。[10]三危:山名。马融说:“三危,西裔也。”历来注说各异,一说即今甘肃敦煌东南三危;一说指今西藏中部、东部及四川西部地区;一说在今云南境内;一说在今甘肃、青海直至黄河发源处之巴颜喀拉山一带。[11]叙:顺。[12]球:美玉。琳:美石。琅玕:似珠之玉。[13]积石:山名,今青海东南部积石山。[14]龙门:在今山西河津西北黄河两岸。[15]析支:山名,在今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境黄河河段,西宁西南。文献中也写作“赐支”“鲜支”。渠搜:山名。[16]西戎: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总称。即:就。

第一段,记录大禹治理九州的功绩。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1],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2]。厎柱、析城至于王屋[3]。太行、恒山至于碣石[4],入于海。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5]。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6]。

导嶓冢至于荆山[7]。内方至于大别[8]。岷山之阳至于衡山[9],过九江至于敷浅原[10]。

注释:

[1]导:通“道”,开通道路。岍:山名,即吴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南。岐:岐山,一名天柱山、凤凰山,在今陕西岐山东北。荆:荆山,在今陕西大荔朝邑南。九导《禹贡》仅言其二,余凡省略七“导”。孔疏:“‘岍’与‘嶓冢’言‘导’,‘西倾’不言‘导’者,史文有详略,以可知,故省文也。”[2]壶口:山名。雷首:山名,在今山西西南部中条山脉西南端。太岳:霍太山。[3]厎(zhǐ)柱:即三门山,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东北黄河中,20世纪50年代整治黄河时炸毁。析城:山名,一名析津山,在今山西阳城西南。王屋:山名,在今山西阳城与河南济源之间。[4]太行:山名,在今山西、河北两省间。恒山:山名,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与山西接壤处,古称北岳。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仙台山。[5]朱圉:山名,在今甘肃甘谷西南。太华:即华山,古称西岳,在今陕西华阴南。[6]熊耳:山名,在今河南卢氏南。外方:即嵩山,古称中岳。桐柏:山名,在今河南桐柏。陪尾:山名,在今湖北安陆北。[7]嶓冢:山名,在今陕西宁强西北。[8]内方:山名,即湖北天门西南章山。一说即今湖北武昌大洪山。大别:即大别山。[9]岷山:一作汶山,在今四川松潘北,岷江发源地。衡山:在今湖南衡山县西,古称南岳。[10]九江:在今湖北武穴、黄梅一带,或分自长江,或源出山溪。一说即洞庭湖。敷浅原:《禹贡锥指》认为即今庐山以南平原。近人注释《禹贡》,认为即今安徽大别山脉尾闾的平原。

导弱水至于合黎[1] ,余波入于流沙[2]。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3];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4];东过洛汭,至于大伾[5];北过降水[6],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7],同为逆河[8],入于海。

嶓冢导漾[9],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10];过三澨[11],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12],入于海。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13];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14];东迆北[15],会于汇[16];东为中江[17],入于海。

导沇水[18],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19];东出于陶丘北[20],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21],东入于海。

导渭自鸟鼠同穴[22],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

注释:

[1]导:疏导。合黎:山名,在今甘肃张掖及下辖山丹、高台、酒泉之北。[2]余波:下游。流沙:《史记集解》载郑玄引《地理志》:“流沙居延西北,名居延泽。”即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嘎顺淖尔,蒙古语意谓“苦海”,又称西居延海。[3]华阴:华山的北面。[4]孟津:一名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孟州西南。[5]大伾:山名,在今河南浚县东南。[6]降水:指漳、洚合流的漳水,在今河北曲周肥乡间进入黄河。[7]播:分布。九河:指兖州之九河。[8]同为逆河:九河下游又合而名为逆河。同,合。[9]漾:汉水上游。[10]沧浪:汉水之下游。[11]三澨(shì):郑玄说:“水名,在江夏竟陵界。”竟陵,今之天门。[12]北江:即汉水。[13]沱:长江的支流。[14]东陵:旧注以为是汉代卢江郡金兰县西北的东陵乡。蔡传谓在今岳阳。[15]迆(yǐ):斜着延伸。《说文》:“迆,衺行也。从辵,也声。《夏书》曰:东迆北会于汇。”[16]汇:曾运乾说:“汇为淮之假借字,两大水相合曰会。江、淮势均力敌,故云会。古江、淮本通。”[17]中江:指岷江。[18]沇:水名。济水的上游。[19]溢:水动荡奔突而出。荥:荥泽。[20]陶丘:在今山东定陶。[21]东会于泗、沂:沂水流入泗水,泗水流入淮河。淮河在今江苏阜宁东入海。[22]鸟鼠同穴:山名,即鸟鼠山。

第二段,概述大禹治理山水的功绩。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1],九山刊旅[2],九川涤源[3],九泽既陂[4],四海会同[5]。六府孔修[6],庶土交正[7],厎慎财赋[8],咸则三壤成赋[9]。中邦锡土、姓[10],祗台德先[11],不距朕行[12]。

注释:

[1]四隩:《国语·周语》:“宅居九隩。”注云:“隩,内也。九州之内,皆可宅居也。”隩:可以定居的地方。宅:居住。[2]九山:上文所举的九条山脉。刊:削除。旅:道路。[3]九川:上文所举的九条河流。涤源:疏通水源。[4]九泽:上文所举的九个湖泽。陂:修筑堤防。[5]四海:《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会同:会同京师,指进贡的道路畅通了。[6]六府:水火金木土谷。孔:很。修:治理。[7]交:孔传:“俱也。”正:标准,这里指符合标准。[8]厎:定,规定。[9]则:准则。三壤:上中下三等土壤。成:定。[10]中邦:中央之国,指天子之邦。锡:赐。《尚书易解》:“中邦锡土姓,谓封建大小诸侯。”[11]祗:敬。台(yí):以。从于省吾说。[12]不距朕行:郑玄说:“不距违我天子政教所行。”

五百里甸服[1]。百里赋纳总[2],二百里纳铚[3],三百里纳秸服[4],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5]。百里采[6],二百里男邦[7],三百里诸侯[8]。

五百里绥服[9]。三百里揆文教[10],二百里奋武卫[11]。

五百里要服[12]。三百里夷[13],二百里蔡[14]。

五百里荒服[15]。三百里蛮[16],二百里流[17]。

东渐于海[18],西被于流沙[19],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20]。

禹锡玄圭[21],告厥成功。

注释:

[1]甸服:古代在天子领地外围,每五百里为一服役地带,按远近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胡渭说:“五千里内皆供王事,故通谓之服,而甸服则主为天子治田出谷者也。”[2]纳:交纳。总:指禾的总体。[3]铚:原指收割庄稼用的镰刀,引申为收割的禾穗。孔疏:“铚谓禾穗也。禾穗用铚以刈,故以铚表禾穗。”[4]秸服:带稃的谷。从陈奂说。[5]侯服:江声说:“侯之言候,候顺逆,兼司候王命。”指服事天子。[6]采:事,指替天子服差役。[7]男邦:男,通“任”。男邦,担任国家的差事。《史记·夏本纪》作“任国”。[8]诸侯:指侦察放哨。孔传:“同为王者斥候。”孔疏:“斥候,谓检行险阻,伺候盗贼。”[9]绥服:孔传:“安服王者之政教。”指替天子做安抚的事。[10]揆文教:孔传说:“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11]奋武卫:奋扬武威保卫王者。[12]要服:接受王者约束而服事之。要,约束。蔡传:“谓之要者,取要约之义,特羁縻之而已。”[13]夷:平,谓相约和平相处。[14]蔡:法,谓相约遵守王法。[15]荒服:替天子守边远之区。荒,远。见《尔雅·释诂》。[16]蛮:郑玄说:“蛮者,听从其俗,羁縻其人耳,故云蛮。蛮之言缗也。”意思是维持隶属关系。[17]流:郑玄说:“流谓夷狄流移,或贡或不。”意思是贡否不定。[18]渐:入。[19]被:及,到。[20]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谓北方南方和声教皆达于夷狄之区。见《尚书易解》。[21]锡:赐。玄圭:天青色的瑞玉。

第三段,总叙大禹定九州治天下的功绩。

点评:

禹贡,即禹时的赋税制度。传统的说法多以“贡”训为“功”,《史记·五帝本纪》:“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史记·匈奴列传》也说:“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铜器铭文里也有禹治水土定九州的记载。《广雅·释言》:“贡,功也。”禹贡,就是禹的功绩。《太平御览》引《尚书璇玑钤》郑玄释“贡”为“治九州之功”,认为《禹贡》是记载禹治理九州的功绩。

《禹贡》的“九州”是一种假设的上古行政区域划分,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东至黄海东海,西至青海,北至内蒙古,南至两广,包括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四川和贵州部分或全部地区。“九州”在《咸有一德》作“九有”,《诗经·商颂》的《玄鸟》和《长发》篇中分别名为“九有”和“九围”,毛传皆解释为“九州”。“州”之构形、命名或与上古洪水神话有关。《说文·川部》:“州,水中可居曰州。周绕其旁,从重川。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诗》曰:在河之州。”“州”为水中高地。现“九州”主要泛指普天下、全中国。

人类各大文明都有洪水传说,洪水曾是远古人类的灾害,禹是华夏民族战胜洪水的英雄。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说:“《诗·大雅》说丰水东流(《文王有声》篇)、梁山巨大(《韩奕》篇),都是禹治水的功绩。《尚书·吕刑》篇说禹平水土。”“孔子说禹‘尽力乎沟洫’(《论语·泰伯》),大概禹在原始灌溉工程上尽了力,大有益于农业,因之为后世所歌颂并夸大为治洪水的神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公而忘私,不屈不挠,一往无前,已熔铸成华夏民族顽强的意志品质和伟大的精神力量。

《禹贡》的重点在第一部分,以大禹治水开篇,按照高山大川划分全国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再按照九州的次序分别叙述各州的山川分布、水土治理、土壤质量、贡赋等级、物产交通。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了《禹贡》记载的少数内容是当时山川物产的传说,多数内容经过了作者实际调查勘测,有事实根据。《禹贡》的内容涵盖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等地理学重要分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禹贡》的自然地理学价值首先在于确定自然区域划分的标准和原则。《禹贡》利用高山大川等天然地界实体作为各州界线,视各地地形地貌不同,分为三种情形:(1)山地丘陵地区的边界由山脉确定,例如荆州由荆山和衡山定边界。(2)高原与平原地区的边界由河流确定,例如雍州由西河和黑水定边界。(3)地形构成复杂地区由山、河、海混合确定边界,例如青州由渤海和泰山定边界。各区内部,从区域环境上讲都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区际之间又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是当今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区划原则的滥觞。

《禹贡》的自然地理学价值还表现在它对当时全国的土壤进行了系统类型划分和等级划分,并且根据土壤肥力制定不同的贡赋标准。《禹贡》把当时的土壤划分为壤、坟、埴、涂泥、青黎等名称。这些在现代土壤学中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土壤类型,如黄壤是指淡栗钙土,白壤是指盐碱土等。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作者,对当时的土壤划分的系统完善程度和对各种类型土壤性质认识的科学程度,令人惊叹。

《禹贡》的经济地理学价值首先体现在九州土田贡赋的制定。《禹贡》中九州的划分,从划分的方法、内容上看当属自然区划,但从划分的目的和作用上分析,它实质上又是一种经济划分,因为《禹贡》本身实际上是一个贡法,依据各地的环境特征确定贡赋的品类和等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然、经济结合的统一地理学的朦胧思想,对现代的经济区划工作有重要启示作用。

《禹贡》经济地理学价值体现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提出“五服说”。古代在天子领地外围,每五百里为一个服役地带,共有五个服役地带,称为“五服”。“五服”按距离远近分别称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和荒服。“甸服”以下“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19世纪初叶,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圈层结构理论,认为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城市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与空间距离成反比。他主张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反观《禹贡》中的“五服”,其实正是一种圈层结构,“五服”五百里等距和甸服以下以百里等距的结构模式,实际上是具有区位思想萌芽的、以都城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农业圈层结构设计。这是世界经济学和地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实,也是我们祖先对全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杰出贡献。

《禹贡》政治地理学价值主要体现于九州的假想划分,对中国“大一统”观念的形成、行政区域的演化都具有巨大影响。

《禹贡》是我国最早最有价值的地理学著作,是研究我国上古时期地理环境的主要文献。从《禹贡》对古代地理环境全面、详细的记叙中,可以获得很多有关历史地理方面的信息,对研究古今河湖的变迁、气候的演变、人口的分布、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经济中心的转移以及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禹贡》是《尚书》最重要的篇章之一,是史书地理志志体的开篇,《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等地理学专著都以《禹贡》作为研究的主要依据。汉魏以降,研究《禹贡》的学者日益增多,著述日丰,《禹贡》成为专学,并且形成汉学、宋学等不同学术派别和研究风格。历代《禹贡》学著作中,以清朝学者胡渭的《禹贡锥指》最为完善闳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研究《禹贡》,土壤、水利、农业等方面的学者也对《禹贡》进行深入探讨,古老的历史文献显示出无与伦比的珍贵学术价值。

《禹贡》的写作年代,是《尚书》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争议很大。学术界一般认同《禹贡》成于战国说。

2、尚书·夏书·甘誓

作者:【先秦】佚名

大战于甘[1],乃召六卿[2]。王曰:“嗟[3]!六事之人,予誓告汝[4]:有扈氏威侮五行[5],怠弃三正[6],天用剿绝其命[7],今予惟恭行天之罚[8]。

注释:

[1]甘:地名,有扈氏国都的南郊,故城在今陕西西安鄠邑区。[2]六卿:本指六军的主将。郑玄曰:“六卿者,六军之将。《周礼》六军皆命卿,则三代同矣。”本篇泛指六军将士。下文“六事之人”同。[3]嗟:叹词,表示呼告。“嗟”实际上是记录呼唤声的文字符号。孔颖达说:“嗟,重其事,故嗟叹而呼之。”[4]誓:古代告诫将士的言辞。马融:“军旅曰誓,会同曰诰。”[5]威侮五行:《经义述闻》:“‘威’乃‘烕’之讹,‘烕’者‘蔑’之借。蔑,轻也。蔑侮五行,言轻慢五行也。”所谓轻慢五行,夏曾佑说:“即言有扈氏不遵守洪范之道。”[6]怠:懈怠。三正:指正德、利用、厚生三大政事。见《尚书易解》。[7]用:因果连词,因此。剿:绝。[8]恭行:恭,《墨子·明鬼》《史记·夏本纪》都作“共”。共行,奉行。

第一段,记叙夏启兴师讨伐有扈氏的缘由。

“左不攻于左[1],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2],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3],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4];弗用命,戮于社[5],予则孥戮汝[6]。”

注释:

[1]左:车左。孔传:“左方主射。”攻:善。见《尔雅·释诂》。[2]右:车右。孔传:“右,勇力之士,执戈矛以退敌。”[3]御:驾车的人。非:违背。蔡传:“古者车战之法,甲士三人。一居左,以主射;一居右,以主击;御者居中,以主马之驰驱也。”[4]赏于祖:据孔传,天子亲征时必载着祖庙的神主一道行军。赏赐有功者必须在神主前进行,表示不敢专权。[5]戮于社:天子亲征,又载着社主。不听命的,就在社主前处罚,也是表示自己不敢专权。[6]孥:孔传:“子也。”“孥戮汝”即“戮孥”“戮汝”,“戮”与前面的“孥”与后面的“汝”分别构成动宾关系。

第二段,记叙夏启严明赏罚纪律。

点评:

《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巡行东方,死于会稽,益即帝位。三年后,益让位给禹的儿子启。启很贤明,受到诸侯的拥护,于是继承帝位,史称夏后帝启。有扈氏不服。《淮南子·齐俗训》高诱注说:“有扈,夏启之庶兄也。”夏启举兵讨伐,在甘地大战。战前,夏启誓师告诫将士,史官记录其言,写成《甘誓》。这是《尚书》中第一篇反映上古战争的历史文献。

《甘誓》虽然篇幅短小,却是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史和中国政治制度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夏启“即天子之位”,有扈氏举兵造反的原因是“自尧舜受禅相承,启独见继父,以此不服”。甘之战体现了“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变时两派势力之间的尖锐斗争。这场战争最终以启的胜利、有扈氏的失败告终,反映了原始氏族部落基本瓦解,王位世袭制的初步确立。甘之战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夏启废除禅让制度,确立王位世袭制度,古老的氏族公社为国家所代替,“公天下”为“家天下”所代替,夏启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长达近四千年的王位世袭制。

《甘誓》篇末,夏启规定了严格的军纪赏罚。其中,“孥戮汝”的惩罚尤为严厉,不仅要砍“汝”之首,还要砍汝子之首,要你断子绝孙。有学者认为“古者罚弗及嗣,孥戮之刑非三代之所有也”。《书集传》:“盖罚弗及嗣者,常刑也;‘予则孥戮汝’者,非常刑也。”“盘庚迁都,尚有‘劓殄灭之,无遗育’之语,则启之誓师,岂为过哉?”尽管战时法令不能与平时的法令等量齐观,但如此严苛的惩罚终归透露出国家机器渐趋成熟、奴隶制度渐趋完善的信息。

《甘誓》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也有重要价值。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历代统治阶级统治人们的思想工具,然而,“五行”的词源义是指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在传世典籍中,“五行”一词最早见于本篇,而对“五行”最早的具体说解则见于《洪范》篇。《甘誓》和《洪范》中的“五行”都指金木水火土。金木水火土各有特性。金属可以任意改变形状,木性可以弯曲也可以伸直,水向下润湿,火向上燃烧,土壤可以种植和收获百谷。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战国时期的学者据以提出“五德终始”说,西汉学者又进一步将其理论化和体系化,创立以类比为特征的阴阳五行神学体系。详见《洪范》篇点评。

“五行”思想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这次战争的性质。文中启列举了有扈氏的两条罪状,一是“威侮五行”,二是“怠弃三正”。“威侮”即“轻慢”,也就是说有扈氏的罪状首先就是轻视五行,亦即轻视运用物质力量的发展为民众造福,阻挡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启的战争动员符合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因而得到支持,并取得胜利。

此外,也有文献记载说攻伐有扈氏的不是启。《墨子·明鬼》引本篇称《禹誓》,认为是夏禹伐有扈氏;《庄子·人间世》也说“禹攻有扈”。《吕氏春秋·先己》则说“夏后相与有扈氏战于甘泽而不胜”。虽然诸说纷纭,但《甘誓》中夏征伐有扈氏的史料应该是真实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山东,兖州,冀州,史记,地名,尚书,河北,河南,黄河,注释,故事传记,孔传,禹贡,陕西,夏启,郑玄说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山东,兖州,冀州,史记,地名,尚书,河北,河南,黄河,注释,故事传记,孔传,禹贡,陕西,夏启,郑玄说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山东,兖州,冀州,史记,地名,尚书,河北,河南,黄河,注释,故事传记,孔传,禹贡,陕西,夏启,郑玄说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