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柴荣、赵匡胤、赵光义为何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是实力不济吗?

柴荣、赵匡胤、赵光义为何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是实力不济吗?

古代的燕云十六州,指现在的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等地,可以说是古代中原地区在北方的门户,是中原地区与北方少数民族人民文化交融和往来的关键地段,同时,燕云十六州也是地段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

因此,在历朝历代都将燕云十六州,当作是阻拦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的关键之地,中原王朝的大多数防御工事也都建在这个地方,最为著名的就是长城了,中国除了清朝和元朝不曾修缮长城之外,其他的各个朝代都对长城有过加固修改整理。

目的就是为了阻止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阻止游牧民族的侵扰对中原地区的王朝产生发展影响,但燕云十六州在五代时期却被割让给了契丹人,五代时期后晋的统治者石敬瑭为了得到契丹人的支持,以燕云十六州作为交换条件,让契丹人出兵马物资帮助石敬瑭称帝。

后来,长城等防御工事就成为了摆设,燕云十六州正式的并入了辽国的统治范围,这也是宋朝最大的祸患。

毕竟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北部最大的屏障,失去了它的保护,可以说,是将整个王朝都暴露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之下;而且燕云十六州的重要之处还不仅如此,要知道,以中国的地理情况来看,燕云十六州所在地方是大片的平原,对于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经济的中国古代王朝来讲,燕云十六州的存在与否对于其经济发展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宋朝会主力发展海运的原因,在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之后,陆地上的经贸发展已经占不到好处了,宋朝又欠西夏、辽等诸多国家岁币,再加上自身国家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经济支持,因此不得不去发展其他的经济行业,以支撑庞大的财政需求,所以,他们才会去发展海运。

再者,以古代的畜牧业发展情况来看,

古代王朝盛产良马最好的地方只有两个,

一是东北地区,二则是西北地区,也就是说,燕云十六州是出产马匹的重要之地,

而我们上面也说到过,燕云十六州本身就是大片的平原,而在其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也诸多以草原平原为主,因此,他们的骑兵发展相当鼎盛。

因此,中原人想要对抗他们只能够依靠骑兵,但当时的西北地区发展并不强盛,即便有好的马匹也很难运往中原地区,如此一来,东北之地的粮草马匹就成了中原地区骑兵发展最关键的地方。

可是,自从后晋之后,燕云十六州却被割让给了契丹人,如此中原地区骑兵的发展便落入了下风,这也是后来,宋朝在对抗其他少数民族时力量居于下风的原因。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燕云十六州的存在,对于中原地区的发展是影响极其深远的,也正如此,从后周到宋朝前期,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他们都对北伐耿耿于怀,都想收回燕云十六州。

但是事与愿违,这些人的北伐并没有取得实际上的成果,最终,燕云十六州依旧在辽国人的统治之下,并且成为了辽国人南下侵扰宋朝的一大助力。

毕竟,当长城等防御工事都成为摆设之后,没有了这些客观因素的阻止,少数民族南下可以说是一马平川,宋朝,也在这样的影响下生存了两百多年,而这也成为了其灭亡的一个关键原因。

那么,既然燕云十六州如此重要,为什么数位帝王对燕云十六州的争夺,都以失败而告终了呢?他们的失败又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的呢?本篇文章,我们就来重点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燕云十六州一直未被收回的背后到底是实力的原因,还是统治者自身的原因?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从后周到北宋前期四次北伐的经过。第一次是周世宗柴荣的北伐,周世宗柴荣在北伐的前期是占据着很大优势的,其御驾亲征带领军队连夺三州,但是天不假年,柴荣在北伐的途中染病不起,而柴荣生病之后,后周的军队内部也出现了分裂。

赵匡胤趁机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的江山,成为了宋朝的开国皇帝。于是,第一次北伐也就因此而告终,而实际上这个时候,是辽国发展最为薄弱的时候,这个时候的辽国正处在内部皇权更替的漩涡当中,国力已经比耶律阿保机的时代衰弱了很多。

所以,如果这个时候能够一举北上的话,说不定能够真的收回燕云十六州,只是天意弄人,柴荣在北伐的途中得了重病,军队内部的将领又不能统一心思,最终不要说北伐了,连后周的天下都没能保住。

第二次的机会是在宋太祖赵匡胤的时代

,这个时候辽国依旧沉浸在权力更迭的漩涡中,耶律阿宝机的三个儿子因为皇位斗得不可开交,皇帝在打猎、祭祖的途中,都可能被杀,整个国家一片混乱。

可以说,这也是一个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绝佳机会,但赵匡胤想要北伐的心思却被赵普给打乱了,当时赵普建议赵匡胤要采取先南后北的政策,也就是说,先安定长江以南,然后再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

赵匡胤在对比了两边的实力之后采纳了赵普的建议,于是,将国家的对抗重心放在了南方,像是陈、南唐这些国家,对于北方的辽国则放松了警惕,而也正是因为这个时间段的放松让辽国的发展得到了喘息。

此时辽国内部的皇权更替已经进入了末尾,国家内部的混乱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治理,国力正在不断地恢复。

而宋朝在解决完南方的分裂想要挥师北上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已经是重病不起了,所以,这个时候宋朝也只能够将北伐的大业暂时搁置,先安定朝廷内部,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宋朝,也如同之前的辽国一样出现了皇位继承上的问题。

最终,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宋太宗继位之后决定秉持自己兄长的遗志挥师北伐,而这也是后周以来的第三次机会。

这次北伐当中最重要的当属高梁河之战,在战争爆发之前,宋太宗亲率大军灭了辽国南方最后一个附属国北汉,而此时,宋朝已经统一了南方,又消灭掉了北汉,宋军的士气正盛,而经历了诸多宫廷政变的辽国反而是比较胆怯。

当此之时,也是宋朝击溃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绝佳机会,只是这次与辽国爆发的高梁河之战,却以宋朝的溃败而告终。

宋太宗灭掉北汉之后直接对辽发动攻击,打到了辽国的南京城下,而辽国也没有气馁,在南京城这边,韩德让代替自己的父亲执政安定城中事务,在辽军数次败退的情况下,一边派人飞报当时的辽景宗,一边派遣兵马聚集粮草军备,更是亲自登临城墙防守,亲自安抚百姓稳定军心,等待着北方辽国的增员。

辽国这边才知道,南京城的情况之后立刻调集兵马千里支援,后来,宋军在久攻不下军心已经不稳的时候,被辽国的将领耶律休哥在高粱河伏击,导致宋军全线溃败,而赵光义也受到了伏击,在臣子王承恩的保护之下抢了一匹驴车仓皇逃走。

赵光义虽然在南京城下受到了伏击,可是,宋朝的军事实力却并没有完全被打掉,此时,如果能够重振旗鼓,未必不能反败为胜,但问题是这个时候的赵光义,却对朝政出现了疑心,他怀疑此次战役的失败是因为朝廷中有内鬼而发生的。

因为宋朝军队此时正是实力强盛的时候,在战争中也是打的辽军节节败退,为什么会突然被辽国军队伏击呢?他认为,是因为朝廷中有人想要拥立赵德昭为帝,所以,想在南京城要了他的性命,从而能够更好地拥护新帝上位。

而在这样的疑心之下,赵光义匆匆地结束了北伐,直接班师回朝整理内务去了。而这次高梁河之战的失败,让辽国的韩德让和皇后萧绰声名鹊起,后来,在她的执政之下,辽国彻底地结束了皇权更替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隐患,再加上有着鼎盛军功的韩德让的扶持,辽国的国力在迅速的发展,整个国家的面貌也是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之前在宋朝的打压之下畏首畏尾的样子,而这也是宋朝失去的第二次绝佳机会。

辽景宗耶律贤去世,皇后萧绰执政

,宋太宗赵光义仿佛看到了机会,因为在他看来,辽国皇帝新丧,执政的就是孤儿寡母,在赵光义的认知当中,孤儿寡母的执政局面是惨淡的,毕竟这样的场面他曾经见过两次。

一次是周世宗柴荣去世之后,剩下的符太后和小皇帝就是全无主张,因此,赵匡胤才能够趁机发动兵变而夺取后周的政权。

第二次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去世之后,皇后宋氏连派人宣召皇子赵德昭继位的意识都没有,在她明白过来想要行动的时候,赵光义已经抢先的登上了皇位,宋皇后也只能够大哭一场认命。

对于赵光义来讲,孤儿寡母当国的概念就是柔弱且没有主见的,他认为,江山落到这样的人的手中基本上就等于白送人一样。

当耶律贤去世之后,赵光义自认为看到了第二次机会,所以,他带着对孤儿寡母之政的偏见发动了第二次北伐,但是事实却告诉他,这样的偏见是极其致命的。

因为当时的萧太后萧绰完全不似中原女子那样柔弱,她的政治才能放在很多执政皇帝当中都是数一数二,再加上有韩德让等军功卓著的臣子的扶持,辽国发展十分迅速,国力也是相当鼎盛。

因此,宋朝这次的北伐也以失败而告终,这次的失败,不仅仅让宋朝的军事实力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再往后十余年内都没有恢复元气,同时,还让宋朝失去了名将潘美和杨业。

很多野史中传说,害死杨业的人是潘美,而正史中记载的则是小人王侁,当然也有人猜测害死杨业的人不是旁人,正是宋太祖赵光义,但无论是谁,在经历了这场事变之后,大将杨业被害,宋朝的第二大开国将领潘美,也因为事情的冲击而深受打击,不久便病死了。

而随着两位优秀将领的去世,宋朝的军队实力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再加上刚刚被辽国打败,军队更是极度溃散而无人治理。

自此之后,宋朝在重文轻武的环境中愈演愈烈的发展,宋朝不但失去了北伐的能力,与辽国之间的攻守之势也出现了反转,宋朝由强变弱,辽国则由弱转强。

从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得知,其实中原王朝并不是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能力,而是他们或多或少的都因为一些自身选择错误,而错失了最佳的时机,周氏宗柴荣因为自身的身体原因而不得不放弃北伐,甚至因为这些原因,他连后周的江山也没能保住。

赵匡胤的时代则是因为政策实施上的问题,当然,赵匡胤的选择我们没有办法说是对还是错,因为如果他选择首先北伐的话,那么,南方的国家也可能会因为这一段时间的喘息而得到再度发展,从而成为宋朝发展的祸患也说不定。

只能说,赵匡胤当时的选择对于辽国来讲是一个比较好的喘息机会,对于收复燕云十六州来讲是不利的,但我们却没有办法直接判定这样的政策实施完全就是错误的;而赵光义的第一次北伐确实是因为他自身的选择问题,而贻误了最佳的战机。

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多疑,那么宋军完全有可能重振旗鼓将辽军击溃,直接收回燕云十六州,但他却因为疑心有人要抢夺自己的皇位,而直接放弃了北伐,从而让辽国度过了最危险的一段时期,自此之后,辽与宋之间的攻守之势异也,宋朝也再也没有机会收复燕云十六州了。

后来,宋国与辽之间的发展也始终不能够对等而论,而在这样的基础上,宋朝又接连受到了金和西夏的攻打,内忧外患变得更加严重,整个王朝的发展环境变得很差,再加上本身重文轻武的思想,让宋朝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更难生存。

而一个保全自身宗庙社稷都很困难的朝代,就更加难以去收复燕云十六州了。实际上,如果不是后来宋朝与辽国达成了澶渊之盟的和平协议,使两个国家可以和平共处120多年,想必宋朝的生存环境还会更加的恶劣,由此我们完全可以看到,燕云十六州对于中原王朝发展的影响。

所以说,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的领土主权一定是不容任何侵犯的,无论失去哪一部分的领土,对于一个国家来讲一定是百害而无一利,这一点在现在是这样,在古代更是这样。

如果不是石敬瑭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割让燕云十六州,中原地区也不会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长达200多年,中原地区的发展可能会更加的鼎盛和繁荣,历史也会朝向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剧本不同的另一种发展方向上走去。

可是,历史或许就是这样的难以琢磨,它让周世宗和赵匡胤在自己最辉煌的阶段里身染重病,让赵光义因为种种原因而丧失了最佳的北伐时机,后来又有了明朝的天子守国门,有了清军的入关,有了新中国的成立,只不过这些反复无常都是宋朝以后的故事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燕云十,辽国,中原地区,北伐,赵匡胤,实力,赵光义,宋朝,少数民族,发展,消息资讯,辽国,燕云,赵匡胤,赵光义,宋朝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燕云十,辽国,中原地区,北伐,赵匡胤,实力,赵光义,宋朝,少数民族,发展,消息资讯,辽国,燕云,赵匡胤,赵光义,宋朝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燕云十,辽国,中原地区,北伐,赵匡胤,实力,赵光义,宋朝,少数民族,发展,消息资讯,辽国,燕云,赵匡胤,赵光义,宋朝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