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时期,
麦粒灸以其
操作简便与卓越疗效
受到医家的青睐,
在民间亦非常流行
南朝宋人张延之《小品方》(已伕)
据《医心方》、《千金方》等文献记载:
“夫针灸须师乃行,
其灸则凡人便施。
为师解经者,针灸随手而行,
非师所解文者,但依图详文由可灸
野间无图不解文者,但逐病所在便灸之
皆良法。”
可见,
由于针法的专业程度较高,需要老师指导方可施行,
而灸法相对而言较易操作,即使乡间读不懂文字的人,
也可以“逐病所在便灸之”。
唐人崔知悌所撰《崔氏纂要方》
记载了“择乳母方”:
“师见其身上旧灸瘢,
即知其先有所疾,切须慎耳”
崔知悌指出,
为婴儿选择乳母时需为乳母体检,
而检查的手段就是
通过其身体上灸疗留下的旧瘢痕
来推断既往病史。
同时,
唐人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
《少小婴播方》中的
“择乳母法”与此相同。
两者来自南朝宋人陈延之《小品方》“择乳母法"。
由此可以推断,
足以留下灸瘢的麦粒灸
在南朝至唐时期的日常医疗活动中极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