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很多草根出生的皇帝,他们在开创新朝之后,为了稳固政权,往往会通过“政治联姻”的方式。这样既能保全皇家的脸面,又能够稳固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社稷。一般和皇子们联姻的女子,大多都是在攻打江山时,立下赫赫战功的大臣们的女儿。
朱元璋当初创建明朝之后,就将武将徐达和常遇春的女儿,分别许配给了儿子朱棣和太子朱标。朱元璋作为一朝之君,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策,自然有自己的道理。不过,众人不理解的是,当时的常遇春已经去世,为何要将他的女儿,许配给太子呢?
一、感情因素
朱元璋草根出身,他的成功离不开身边诸多大臣们的帮助。尤其是那些在战场上,和他一起并肩作战,浴血杀敌的武将们,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朱元璋又是一个十分重情重义之人,对于曾经帮助过他的这些人,他一直都感激在心。
常遇春是他手下的一名武将,作战能力突出,为人也十分仗义。他很早的时候就投靠了朱元璋,不管是在战场,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两个人都非常合得来。
两个人的关系中,朱元璋更像是一个“掌舵者”,他决定着船只行驶的方向。而常遇春则是“舵手”,只管一心听从朱元璋的指挥。两个人在一起的合作,总是默契十足,战争年代人的内心本就非常没有安全感,但常遇春的存在,却让朱元璋信心满满。
后来,朱元璋在一帮人的帮助之下,建立了明朝。而常遇春也成为了他的一名大将,朝堂之上他们是君臣关系,朝堂之下他们亲如兄弟。这样的感情,也让众多人羡慕不已。
常遇春英年早逝,朱元璋也为此伤心了很久。贵为一朝之君的他,自然要肩负起照顾常遇春一家老小的责任。当初两个人在外打仗时,他们的妻子几乎在同一时间诞下儿女,朱元璋妻子所生的,就是后来的太子朱标。而常遇春妻子则生了一个女儿,也就是常氏。
常遇春去世之后,为了能够让他们一家老少过上好的生活,也为了他们能够彻底立足脚跟,不受人欺负,于是便将常氏许配给了太子朱标。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实在是一个重视感情之人。
二、年龄因素
除了感情因素之外,朱元璋之所以把徐达的女儿嫁给朱棣,而让常遇春当太子朱标的岳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年龄因素。现代人结婚,虽然不再讲究年龄和门第之说,可在明朝时期,年龄也是影响人婚配的一个关键因素。
虽然说古代男女成婚较早,但在那个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下,是很少有跨越年龄的恋爱的。尤其是在达官贵族的家庭中,这种情况更加不被允许。
不管是朱标还是朱棣,身为皇子,他们所娶的女子,既要身份地位相匹配,又要年龄相适。朱标出生于1355年,朱棣出生于1360年,而常遇春的女儿常氏,也同样出生于1355年,徐达的女儿徐氏则出生于1362年。
从年龄上来看,朱标和常氏同年出生,朱棣和徐氏相差两岁,所以后来朱标成为了常遇春的女婿,朱棣则做了徐达的女婿。年龄因素是在封建王朝背景下,对婚姻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在这两桩婚姻中,这一因素是完全不受任何外在条件影响的。
不管是常氏还是徐氏,嫁给明朝的皇子,可保她们衣食无忧,尽享荣华富贵。这样的婚配,从这一角度来看,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尤其是常氏,嫁给太子朱标,按照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若是朱标顺利登基,那她就可母仪天下,成为后宫身份最尊贵的人。
只不过后来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又在世许久,他并未能顺利继位。反而是燕王朱棣,通过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也许当初朱元璋在为他们婚配时,也未曾想到这一点吧!
三、政治因素
不管是以前的一朝之君,还是现在的国家领导人,他们在下任何一个决定之前,都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大多数的决策,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政治因素的影响。
众所周知,朱元璋在登基之后,为了确保明朝江山世代掌握在朱氏后人的手中,便开始下令实行“封藩制度”。将自己的儿子们,分配到明朝各地,既能保卫明朝边疆安全,又能够将扩充他们手中的权势,以保明朝江山不落入他人之手。
就这样,朱元璋的众多儿子,便被派到了元朝的各个角落,保卫元朝江山。但是在众多的皇子之中,难免有些人能力不足,难以扛起如此大任。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便决定让那些为元朝建设立下过赫赫战功的人,做皇子们的“师傅”。
这样一来,既能够对这些人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以免出现功高盖主的现象,威胁自己的统治;又能够让自己的儿子,迅速成长起来,培养他们在战争中独当一面的能力。
为了让那些老臣,和自己的儿子们成为拴在同一根绳上的蚂蚱,朱元璋还特意将老臣的女儿许配给皇子。再加上年龄因素等的限制,就这样,朱棣娶了徐达,朱标则娶了常氏。
总结
其实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朱元璋做出这样的婚配决定,都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这也让人从中看到了,他作为明朝开国皇帝在治国之策上的英明之处。通过政治联姻的方式,既让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大臣们毫无后顾之忧,又最大程度的保护了明朝江山的安稳。
不过,这也让许多后世,感到了深深的无力感。古代男女在面对终身大事时,完全没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尤其是古代女子,一生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人的手中。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整个时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