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论王安石对宋初儒学的继承与开拓

论王安石对宋初儒学的继承与开拓

一、宋初三先生及其思想

(一)宋初三先生

宋仁宗时期,北宋儒学复兴出现了许多名噪一时的大儒,其中以胡瑗、孙复、石介最为有名,他们都提倡守道尊王,在思想上开风气之先,所以被称为“宋初三先生”。

胡瑗字翼之,泰州人,因为其先祖世居安定,所以被称为“安定先生”。他曾经受到范仲淹的推荐,任太子中允一职,后来主持朝廷太学,影响力很大。

孙复字明复,晋州人。孙复因为屡试不第,只能在民间讲学。因为他常常在泰山讲学,所以世人多称其为“泰山先生”。他的讲学名气太大,得到了北宋朝廷的注意,被纳入国子监担任中丞。

石介字守道,充州人。因为石家世代居住在徂徕山下,所以号称“徂徕先生”。石介是进士出身,后来成为了国子监直讲。

三人之中,孙复和胡瑗有着十年的同窗情谊,而石介则是孙复的弟子。三人都曾在太学讲学,思想有相通之处,所以学界常将三人并称。

(二)宋初三先生的思想

第一,尊经。宋初三先生都是韩愈所提倡的古文运动的继承者,都主张文以载道,尊崇儒家的经典。

胡瑗博览五经,并以尤其精通《易经》。孙复则擅长《春秋》,在太学内宣讲《春秋》,风靡一时。石介作为孙复弟子,也精通《春秋》,只是影响力不如他的老师。

第二,排佛。唐朝尊崇佛教,以韩愈为首的儒家知识分子主张排除佛教,重新恢复儒家思想。宋初三先生继承了韩愈排佛的思想,认为佛教思想毁坏了中国君臣父子之礼,有悖于人道。而且佛教的僧徒不在士农工商之中,本就不应存在。

第三,推崇道统论。韩愈曾创立儒家道统论,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人看做是一脉相承的儒家圣人。宋初三先生在继承韩愈道统论的继承上,对道统名单有所增删。

(三)明体达用之学

宋初三先生的思想虽然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大部分思想都是继承韩愈而来。真正对北宋儒学起开创作用的,是胡瑗所提倡的“明体达用”之学。

胡瑗将儒家的圣人之道分为体、用、文三个部分,“臣闻圣人之道,有体、有文、有用。”

所谓“文”是指儒家的经典,如五经。所谓“体”是儒家人伦的根本原则,即三纲五常。而“用”则是指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建立社会秩序,这样就可以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二、王安石对宋初儒学的继承

(一)王安石其人

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自幼聪明好学,过目成诵。宋仁宗庆历二年,二十一岁的王安石前往开封参加科举,所作文章被考官推为第一,应为状元。

可是他的文章中“孺子其朋”一句惹得宋仁宗不悦,竟将他的名次与第四名杨寘互换。

一开始便不为宋仁宗所喜的王安石,在仁宗朝没有多大建树。即使他在嘉祐三年呈上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洒洒万余字,用自己多年的为官经验,将宋朝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一指出,请求变法,宋仁宗也没有答应他的要求。

经此一事,王安石心灰意冷,专心留在地方做官,不再提变法之事。宋英宗在位期间,王安石更是多次以生病为由,推去朝廷的任命。许多官员都认为他淡泊名利,高风亮节,对他十分敬佩。

宋神宗久仰王安石之名,继位之后,迫不及待地起用王安石,对他十分器重。王安石在宋神宗身上看到了变法的希望,呈上了《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指出宋朝当下面临内忧外患,主张唯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

熙宁二年,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开始了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熙宁变法。直到元丰八年,宋神宗驾崩,熙宁变法才被完全废除。

(二)提倡古文运动

虽然从唐朝中期开始,韩愈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但是直到宋初,浮华的骈文文风还在流行。

宋初三先生率先举起古文运动的大旗,比他们稍晚的王安石也没有落后太多,在宋代的古文运动中出力甚多。

王安石的文章雄健简练,所谓阐述政见的论说文,很有古风。他认为,写文章是为了“明道”,而道则存在于圣人之经中。在写作之时,昌明圣人之道,申发君子之志,这就是写作的唯一目的。

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称赞他的文章“甚古”,文坛领袖欧阳修也夸他的文章“论议通明,兼有时才之用。”

在王安石主持熙宁变法之前,宋朝科举取士继承唐代,以考察诗赋为主,所以以浮文华词为主的西昆体风行一时。但是熟悉诗词歌赋,并不能对宋代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有益的建议。

为了培养实用主义的人才,王安石改革科举,将自己写作的标准运用于科举取士,把文章中的对偶之风,华丽之辞通通除去,只录用能专心五经,对时局有所了解,能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学子。

(三)推崇孟子

在韩愈的道统学说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升了前代所忽视的孟子的地位。

在韩愈以前,孟子被当做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之一,与荀子地位等同,完全没有被提升到亚圣的地步。

是韩愈发现了孟子心性之学的独到之处,认为孟子完全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自孔子之后,唯一一个传承道统之人。

到了宋朝,宋儒也特别推崇孟子,所谓儒学复兴,是以《孟子》为中心的复兴。

王安石继承了宋初儒学推崇孟子的思想,熙宁四年,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将《孟子》列为儒家经典,使其成为宋代科举应试的重要内容,令天下学子日日诵读《孟子》,不敢懈怠。

三、王安石对宋初儒学的开拓

(一)真正的明体达用

胡瑗虽然提出了明体达用之学,主张儒家思想用于指导现实,但他的思想只停留在纸面,无力运用于现实政治。

真正用儒家思想“体”加以详述,并进行改革、指导社会实践的,是王安石。

胡瑗认为:“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

用君臣父子之伦和仁义礼乐之教,就可以指导社会实践,但这只是学者的想当然之论。春秋战国与宋代的社会环境天差地别,面临的社会问题也全然不同,不知变通地使用孔孟之对社会有害无益。

反观王安石,他在嘉佑三年就总结多年在地方上任职的经验,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及改革。

在言事书中,王安石创造性地指出,宋朝的弊病在于不知法度,可谓一针见血。

熙宁二年,王安石得到宋神宗器重,主持变法。他看到了宋朝积贫积弱的本质,以富国强兵、发展生产为变法目的,以“整军”、“理财”为变法的中心,其格局和和对现实的洞见远超宋初诸儒。

难怪陆佃在《傅君(常)墓志铭》中自述说,他曾经在胡瑗门下学习,对胡瑗的说法有所怀疑。直到看到了王安石所写的《淮南杂说》与《洪范传》,才豁然开朗。后来他拜在王安石门下,只觉在胡瑗门下十年,不如被王安石教导一日。

(二)民本与仁政

王安石对宋初儒学的开拓还体现在他对孟子“民本”思想与“仁政”思想的扬弃上。

王安石原本十分推崇孟子和韩愈,曾作诗云:“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中年之后,他便不提韩愈,只学孟子。

在给宋仁宗的万言书中,他就指出宋朝的问题在于法制不健全,解决方法则是要如孟子所说“法先王”,效仿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仁政思想。

王安石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中提炼出了“国以民为本”的思想,认为统治者不应该过分剥削百姓,而应该使其生活安定富足,这样人民才不会对统治者造成威胁。

统治者能够以民为本,自然会具有一颗仁心,有仁心则能行“仁政”。

而仁政的关键则在于行“善法”。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

王安石认为,王者立法应该与民为善,从百姓需要的角度出发。

而他本人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他看到了北宋农民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的窘迫,也看到了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

于是他创立了青苗法,让百姓在官府借贷,既可以解决农民的燃眉之急,也可以增加朝廷的收入。

只是王安石任用的官吏多是胡作非为之辈,为了邀功逼迫百姓借贷,反而使官府成了最大的高利贷,百姓的生活更加痛苦。

虽然王安石青苗法的尝试是失败的,但他在改革中推行的以民为本、实行仁政的政治实践,却对宋朝的儒学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宋初的儒学承袭韩愈,推崇孟子,主张文以载道,并提倡明体达用之学。

王安石在继承这些思想的继承上,推陈出新,真正将孟子的民本与仁政思想运用于现实政治,用圣人之道重建了宋代的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1.《王文公全集》

2.《宋史纪事本末》

3.《王安石政治儒学论初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初三,王安石,宋初,孟子,思想,先生,韩愈,儒学,儒家,孙复,观点评论,宋初三,王安石,孟子,韩愈,孙复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初三,王安石,宋初,孟子,思想,先生,韩愈,儒学,儒家,孙复,观点评论,宋初三,王安石,孟子,韩愈,孙复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初三,王安石,宋初,孟子,思想,先生,韩愈,儒学,儒家,孙复,观点评论,宋初三,王安石,孟子,韩愈,孙复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