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元璋大杀功臣,刘伯温靠一首诗侥幸逃脱,现在此诗几乎人人会背

朱元璋大杀功臣,刘伯温靠一首诗侥幸逃脱,现在此诗几乎人人会背

众所周知,成功往往不是一个人的成功,背后一定有无数人的推动助力。现在一个企业家的成功是这样,古代任何一个帝王的成功亦是如此。成功的光芒永远只显现在一个人身上,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他背后那些人。

就像刘备的成功,离不开老谋深算的诸葛亮,侠肝义胆的张飞,忠心耿耿的关羽。朱元璋的成功也离不开刘伯温的苦心谋算,妻子马皇后的鼎力相助。按理来说,苟富贵勿相忘,成功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好好奖赏安抚这些功臣,可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肆杀害功臣,连刘伯温都差点被他杀死。

幸好刘伯温机智,用了一首诗才使自己成功摆脱困境,如今这首诗几乎家喻户晓,人人都会背 这是怎么回事呢?

出生末年,空有一身才华不被重用

刘伯温出生于元朝末年的浙江青田一带,家中普普通通,说不上穷的吃不起饭,也不能说富的流油,只能保证一家人的温饱而已。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刘伯温还是比较幸运的。他不必为了家庭的生计小小年纪就下地干活,而是可以接受启蒙,去学堂接受教育,学习知识。

刘伯温的启蒙是由父亲完成的,刘伯温刚开始识字时就让人大吃一惊,教过的字一遍就记得八九不离十,后来认全字后更是一目十行,阅读速度惊人。上了学堂后,他更是表现非凡,别的小孩都还懵懵懂懂,对知识一知半解时,刘伯温早已经开始读一些深奥晦涩的文章了,连教书先生都对他赞叹不已 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刘伯温12岁就考中了秀才,17岁时就离开家乡,独自踏上求学之路,他首先追随的名师,就是当时程朱理学大家郑复初,在他门下学习。连郑复初都对刘伯温赞不绝口,说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刘伯温23岁时参加科考,便一举中了进士。作为一个读书人,刘伯温的梦想和无数学子一样,那就是可以通过科考入朝为官,替君王分忧效劳。

可元朝末年的社会我们都知道,身居高位的天子丝毫不作为,整日早知道吃喝玩乐,面对混乱的朝政束手无策。天子都尚且如此,朝臣就更加肆无忌惮了,他们贪污受贿,结党营私。刘伯温一个刚刚做官的愣头青,自然在这浑浊的官场格格不入,备受排挤。

可怜刘伯温明明是抱着济世救民,忠君报国的愿望才做官的,但却在做了几年官后,心灰意冷,不得不辞官返乡,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成为军师,帮助朱元璋建功立业

或许对于有志之士来说,侍奉毫无作为的君王,面对一心谋私的同僚,还不如隐于世,看着自然美景,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一个人清净来得自在。

千里马总会找到自己的伯乐,有才之人也终会找到赏识自己的人。刘伯温虽然人在乡野,可名声却早就传遍了世间。元朝末年起义军四起,有无数人想要请刘伯温出山,充当自己的参谋,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一个。

据说朱元为了表达自己的诚心,璋曾亲自来到青田县,三番两次拜访刘伯温,邀请他加入自己,替自己出谋划策。在二人的交谈中,刘伯温看出朱元璋确实能成就一番事业,再加上朱元璋如此有诚意,便答应他出山,辅佐他成就一番霸业。

有了刘伯温的辅佐,朱元璋简直就是如虎添翼。在他的帮助下,朱元璋不仅打败了劲敌陈友谅,还打败了心头大患张士诚,除了这两个大祸患,朱元璋又在刘伯温的出谋划策下,使得元朝的主力军元气大伤。

正是有了刘伯温的帮助,这才奠基了朱元璋的伟业和建立大明的资本。建立大明后,朱元璋也毫不吝啬,封了刘伯温一个太史令的官职。或许对于像刘伯温这样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来说,一个太史令有些不值一提,可刘伯温还是兢兢业业,继续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制定各种治国良策,稳定局势,巩固地位,安定民心。

在这段时期里,朱元璋和刘伯温就像一对好拍档,一个在明面上大杀四方,出尽风头,一个在暗地里想方设法,出主意。这两个人在彼此的完美配合里,一个实现了建立王朝的宏伟梦想,一个则是实现了安邦救国,心系黎民的愿望。

可随着刘伯温能力的展现,人们对于刘伯温的夸赞越来越多,身为君王的朱元璋便逐渐不安了起来。他害怕有朝一日刘伯温会有了谋反忤逆之心,毁了自己辛苦建立的王国,他便有意打压刘伯温。

为打消皇帝疑心,作诗一首告老还乡

刘伯温何等的聪明,他怎么会看不出来朱元璋对待自己态度的转变呢?可自古就君心难测,他除了一边感慨伤心,一边给自己想后路,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了。毕竟如果自己不主动,那么等待自己的必定会是死路一条。

他明白了,现在到了自己该功成名退的时候了,于是为了顺利逃脱朱元璋的掌控,刘伯温便想出了假死这一招。

刘伯温假死的消息一传到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果然就怀疑了起来。为了验证刘伯温到底是真死还是假死,他决定亲自去刘伯温的老家去一趟,一探究竟。

等朱元璋到了青田后,丝毫不见刘伯温的尸首,只见村口的大墙上写着这样一首诗:“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古来多少英雄辈,得道多助失道亡。”

这首诗,就是说啊朱元璋如今已经是皇帝了,要什么有什么,想干什么都能完成,多姿多彩的世界等着你探索呢,你又何必揪着我一个人不放呢?你就放心吧,我从此以后再也不会在你面前出现了,你就放我一马吧!

朱元璋一看就明白了刘伯温的心意,他仔细一想,也是,刘伯温已经离开了朝廷,归隐于山林,再也不会坏自己的事。自己又何必赶尽杀绝呢?于是便转身离开,回到自己的皇宫去。刘伯温最后也因为自己的聪明才智躲过一劫,免于被杀。

结语

在刘伯温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身为人臣的悲哀,一心只为帝王着想,却遭到猜忌,那些只知道阿谀奉承的人却能讨得皇帝欢心,一生无忧。不过转念一想,刘伯温也是无比幸运的,他并没有像其他臣子一样落得个家破人亡,五马分尸的下场,反而捡回了一命,余生能够过安稳自在的生活,这也算是一种安慰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元朝,什么,生活,成功,朱元璋,刘伯温,自然,青田,一个人,功臣,观点评论,朱元璋,人人,郑复初,刘伯温,青田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元朝,什么,生活,成功,朱元璋,刘伯温,自然,青田,一个人,功臣,观点评论,朱元璋,人人,郑复初,刘伯温,青田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元朝,什么,生活,成功,朱元璋,刘伯温,自然,青田,一个人,功臣,观点评论,朱元璋,人人,郑复初,刘伯温,青田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