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愿者上钩,姜太公的治国安邦政策为何能够取得成功?

愿者上钩,姜太公的治国安邦政策为何能够取得成功?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姜子牙是商末周初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为周朝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同时在兵学上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姜子牙曾在渭水边垂钓,也是在这里与西伯侯姬昌相遇,进而为官,成为姬昌身边的首席智囊。

作为周朝开国元勋,姜子牙的智谋、兵法不但影响到国人,对后世也影响极深。

姜太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提出的治国安邦政策因何取得成功呢?

一、兴周灭商,封国安邦

姜子牙的先祖曾经在辅佐大禹治水中立下大功,禹、舜时封地在吕地,所以姜尚又称为吕尚。

夏商时期,姜氏的子孙有些继承封地,有些逐渐变为平民百姓,姜尚是姜氏距离较远的后代,原本姓姜,因为封地的缘故也叫吕尚。

刚刚出生的时候,姜子牙的家境已经没落了。青年时期的姜子牙做过屠夫、卖过酒,以维持生活。

虽然生活困窘,但姜子牙志向远大,自小便勤勉学习天文地理、军事兵法,研究安邦治国的方法,希望有一天能大展才华,为国家做贡献。

然而时不我与,直到70岁,姜子牙仍是一事无成。

为了见到姬昌,姜子牙到渭水边垂钓。姬昌此次外出前曾卜卦,卦辞说:

“这次狩猎得到的猎物不是龙也不是螭,不是老虎亦不是熊,而是能辅佐您成就霸业的大臣。”

姬昌外出打猎,来到渭水北边,果然看到姜子牙。

两人交谈后姬昌非常高兴,觉得姜太公身负奇学,让他做了太师,与之同乘而归。这个故事说的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关于姜子牙回归周国的传说除了“愿者上钩”还有很多,如传说姜子牙一开始是为商纣王做事,因为纣王无道便离去,在诸国之间游走未得,最后与姬昌相遇,得其赏识。

也有人说,姜子牙原本是个隐士,在海滨居住,当时姬昌被关押在羑里,他的大臣听说姜子牙很有才能,就前去召请他。

于是三人向纣王献上美人珍宝,救出姬昌。

虽然关于姜子牙回归周朝的传说有很多不同之处,但大多都认为姜子牙是姬昌的老师。

姬昌脱身后,回归国家与姜子牙策划如何推翻商纣暴政,他们谈论的大多是权谋、兵法。

姜子牙辅佐姬昌在国内施行德政,同时联系其他不满纣王的诸侯国向其上缴贡品,纣王沉浸在他国的臣服中,越来越松懈。

姬昌在国内安民惠民,训练兵马,后世人谈到用兵方法和周朝权术的基本都以此为始。

周朝政治清明,后又讨伐崇国、密须和犬夷,加强国内建设,当时天下间三分之二的诸侯国都一心向周,可以说是姜太公谋划的效果。

姬昌死后,姬发继位,想继续姬昌未完成的霸业,当时诸侯归周,许多大臣都认为是时候讨伐商纣了,姬发与姜子牙都认为时机未到。

没过多久,比干被纣王杀死,又将箕子关押囚禁。这时候的纣王已经荒淫无道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姜子牙认为时机成熟,建议姬发讨伐纣王。

商朝军士众多,但面对这样的纣王早已忠心不在,纷纷归顺姬发,纣王鹿台自焚,商灭周立。

灭商后,周天子将全国土地分为若干诸侯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姜子牙封于齐地,并于此地建立齐国。

二、富国强民,安定周室

建立齐国后,姜子牙推行了一系列政策,齐国一扫混乱景象,百姓安居乐业。

政治上,姜子牙推行尊重贤人,崇尚功臣的策略,吸引了很多当地人加入到齐国的治理中,为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

在对这些人考核时也不分亲疏远近,将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到极致。

文化上“因其俗,简其礼”。姜太公的这项政策可以看出他的开明,如果在齐地强行推行周礼势必会有反对的声音,对治国没有好处。

深思熟虑之下,姜子牙决定立足现实,保留齐地的习俗,简化周礼,让民众更容易接受,在适应齐地社会需求的同时不违背周礼。

同时姜太公还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工商业,齐国经济一片繁荣,齐人之聪颖明悟即源于姜太公。

虽然姜子牙已在齐国有封地,但他更多的时间仍是花费在周朝的建设上,在镐京任太师之职,辅佐周室,他的儿子也在镐京担任职务。

“三监之乱”时,姜太公父子在平叛中立下汗马功劳,后来殷东五侯发动叛乱,姜太公父子也立下赫赫战功。

三、“因其俗,简其礼”

历经长期的社会实践,姜太公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在国家治理中实行“因其俗,简其礼”、“尊贤尚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开明政策。

在这些政策的作用下,齐国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也越来越富强。

夏商时期,齐地就已存在部落群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了灿烂的东夷文化,姜太公受封的齐地便是东夷文化所在地。

刚刚建立齐国,如何对待当地的土著居民,怎样使周、商与东夷文化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都是难题。

姜太公左思右想,最终没有照搬周朝那套礼仪,而是因地制宜,顺应当地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将商纣礼制简化,当地人不再敌视,于是很快就有了效果。

《史记》中充分肯定了姜太公实行这些政策取得的良好效果,那么姜太公是出于什么作出这种的决定的呢?东夷人原本的社会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这一政策能取得成效?

习俗是人们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生活定势,也是一种文明,遍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有极大的影响力。

东夷人在长期的社会劳动中形成的习俗与中原地区有很大不同,它是渗透在东夷人骨子里的基因,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改变的。

姜太公深知这一点,齐国刚刚建立,政权还未稳固,如果用强制措施让人们改变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不仅会造成心里抵触,甚至社会秩序也会紊乱。

相反,姜太公采用顺应东夷人礼俗的政策,不但能缓解社会矛盾,也能维护政权的稳定,这便是“因其俗”的原因所在。

“简其礼”同样,姜太公实事求是的态度让他清楚地认识到周礼不一定适合东夷地区,在周礼下齐国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于是他化繁为简,又将夷礼加以改造,从而使两者融合,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四、“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为了使国力雄厚,国家更加富强,稳定社会秩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经济。

百姓生活富足,国家才会繁荣,雄厚的国力是国家富强的基础。

从姜太公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来看,他对这一点也有深刻的认识。

刚受封齐地之时,这里的土地没有经过治理,是为贫瘠之地。

但齐地滨海,鱼盐资源非常丰富,同时人民又爱好养蚕,善于“女工”,因此鱼盐业、工商业都是其潜在优势。

姜太公就根据齐地的地理特点和原本的经济发展方式,为其拟定了最合适的发展战略。

在滨海地区发展农业是行不通的,齐国的地理位置发展鱼盐业得天独厚。

同时,人们在生活中离不开食盐,齐国周围诸国都缺盐,通过发展本国的鱼盐业,不但能使国内百姓生活富足,也能惠及周围各国。还能通过征收赋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发展手工业和工商业是姜太公富国强兵的又一政策。在很久以前,东夷人的手工业就十分发达了,人们长期生活在工商业的耳濡目染中,对工商业的认识要比农业深刻得多。

齐国刚刚建立时,农业生产十分落后,因此姜太公不能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而是发展商品经济、对外贸易,这样才能满足本国人的生活需要。

五、“尊贤尚功”

商朝为什么会灭亡?周朝为什么能兴盛?这是许多历史学家、政治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商纣王晚年时重用奸佞之臣,戕害忠直之士,使得许多治国贤才流落四方,不能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中。

而周文王力行德政,礼贤下士,招揽人才,最后以小小周国打败强盛的商朝。

在周灭商的过程中,姜太公无疑是风云人物,他深切知道这段历史教训,并积极从其中吸取治国经验。

他知道,民心与人才关系着国家命运,人才在国家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当周公问姜太公如何治理齐国时,他明确回答“尊贤尚功”,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同时奖励有功之臣。

这样才能发现人才,留住人才,从而安邦定国。

结语

商周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变动,姜太公是其中的风云人物之一。助周武王灭商后,他一直兢兢业业周朝建设,辅佐继任者、平定叛乱,为周朝的安定作出了杰出贡献。

同时,姜太公也在自己的封地齐施行了最适合齐国发展的政策,直至今日仍能为我们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史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商纣王,姜太公,国家,成功,于齐地,姜子牙,姬昌,政策,齐国,周朝,观点评论,姜太公,纣王,姜子牙,姬昌,齐国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商纣王,姜太公,国家,成功,于齐地,姜子牙,姬昌,政策,齐国,周朝,观点评论,姜太公,纣王,姜子牙,姬昌,齐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商纣王,姜太公,国家,成功,于齐地,姜子牙,姬昌,政策,齐国,周朝,观点评论,姜太公,纣王,姜子牙,姬昌,齐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