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一个皇帝。他和南唐后主李煜一样,都具有极高的艺术天赋,同时又都是亡国之君,最终落得个沦为阶下囚的下场。
不过,虽然宋徽宗这个皇帝在生活上和政治上有过比较昏庸的过往。但我们在评价这个历史人物的时候,也要客观且全方面地去进行评价。
也就是说,我们仍要看到宋徽宗具有历史贡献的一面——他不仅在艺术方面造诣极高,也对我国古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01 北宋及北宋以前的医学教育发展状况
在春秋时期以前,我国的医学传承基本上以父子传承或是家族传承为主。
至春秋战国时期,扁鹊率先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医学传承模式,创立了师承相传的制度。
到了南朝刘宋时期,太医令秦承祖精通针灸方药,医术高明,多有著述。
他在公元443年奏置医学,以此来传授医学知识。据现有的史料来看,秦承祖可以说是创办医学教育的第一人。
这种医学教育机构到唐朝时期就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了,可谓是世界上建立时间最早以及规模最大的医学教育机构,比欧洲要早了几百年。
公元624年,唐代太医署成立,属太常寺。据说,其在校师生竟然多达三百多人。太医署中的行政长官设16人,其中,太医令负责掌管整个太医署,并掌握着最核心的医学技术。
太医署由行政、教学、医疗、药工四部分组成。除了日常的教学之外,太医署还设立了严格的考试制度。学生们在入学后将在每个月、每一季、每一年进行考试。考试成绩不好的话,还会受到惩罚。
至宋代,政府继续设立“太医署”,只是在公元992年时将“太医署”更名为“太医局”。
宋代的太医局规模不像唐代的太医署那么大,它更偏重于医学方面的人才,为朝廷选拔优秀的医官。
不过,即便朝廷如此重视医学,但大多数的学子仍不愿意加入进来。这种情况与当时医学的地位不高有关。
因此,为了改变这种境况。公元1103年,宋徽宗诏令设立了国子监医学,并改称“太医学”。这意味着,医学的地位大大的提升。
与此同时,太医局被废除。医学生的待遇也提高到和太学学生一样的地位。
宋徽宗这一系列的举措吸引了大批的儒学学生去学医,大大地提高了医学的发展速度。这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也是比较少见的情况。
02 宋徽宗对发展当时医学教育所实行的举措
第一,医学教育制度的完善
首先,宋徽宗扩大了医学生的生源。在宋徽宗时期,医学生的生源还是比较复杂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具有一定背景的学生。他们的有的来自医学世家,有的来自官员举荐,有的来自京城官学,有的来自考试。这种考试叫做“春试”,每年招收三百多名学生。
第二类是没有背景的学生。这些人往往是因为治愈大臣或是妃子而得到入学机会的。
但是这些学生的素质往往参差不齐,有的人道德人品很差,有的人则是走了后门,并不算是公平。所以这种入学方式在后来就被废除了。
第三类生源来自于官宦子弟,尤其是医学世家的子弟。这些子弟通过“门荫”的方式获取官位。
不过,这一类的学生通常为士大夫所轻视。因为这些士大夫瞧不起仅仅依靠一门技术就能出仕的学生。况且,这些子弟学生的人品和儒生相比确实相差甚远。所以他们经常受到士大夫的排挤。
第二,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的完善
(1)课程设置
在徽宗时期,国子监太医学共设立了三科,分别是疡科、针科与方脉科。这三科之下又共设立13门课程。
其中疡科之下设书禁、伤折、金疮、疮肿四门;针科之下设立针科、灸科、眼耳科、咽喉科、口齿科五门;方脉科之下设立风科、产科、大风脉科、小风脉科四门。
(2)教学
在教学方面,太医局以医学理论教学和职业道德教学两方面为主。
其中在职业道德教学方面的内容尤其值得注意。在徽宗时期,宋朝明确地将医生的职业道德规范纳入了法律的范畴。太医局规定,在实习期间的学生是不能向病人收取钱财的。如果有人违反,就按照盗窃罪论处。
特别是在军队中的医生,更不允许这种行为的发生,即使是病人主动送来的也不能收。由此可见宋朝时期对医生职业道德要求的严格。
此外在教学方法上,太医局以讲授法为主,同时辅之以观摩法和实践法。
第三,办学规模的扩大
上文已经提到,每年的春试大约有三百多名学生进京考试。这说明当时太医局的医学教育已经颇具规模,同时这样代表着当时医学教育的办学已经越发规范和标准。
第四,医学生考核与就业方向的完善
医学生在进入太医局学习一段时间后还需要考试。徽宗时期,宋朝政府对医学考试的内容和制度进行了规范。
考试共有三场。其中,前两场考试考的是理论知识,后一场考的则是临床实践。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仅要求熟读医学经典,又要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临床中去。
医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大致有三种。一种是留任中央,也就是我们在电视剧中常见的宫廷御医;第二种是在太医局或是地方的医学教育学校教授医学知识;第三种则是留任地方,担任地方的医官。
第五,编纂、校订医学典籍
宋徽宗时期,宋朝政府对古代的医学典籍进行了系统的编纂和校订。这其中以《和济局方》和《圣济总录》最为出名、影响力最大。
《和济局方》的全称是《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全书共10卷,有14门,收集了788个药方,皆为惠民局所搜集的秘方、名方。如牛黄清心丸、四物汤、逍遥散等药方,我们今天仍在使用。
元代名医朱丹溪曾对这本书发表过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在读了这本书后,遇到病痛时不必求医,只需要在书中寻找药方就可以痊愈。
《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济总录》。书中收录的都是征集于民间及各个医家的药方,由政府命专人编纂整理而成,是宋代官修的经典方书之一。
全书共200卷,收录药方近2万个。这些药方按照病症分成66类,涉及到内外科、妇科、儿科等各种不同的病症及疑难杂症,内容完备,十分丰富。
后来这本书成为医学生的必学教材,和《黄帝内经》和《道德经》并为医博士的考试用书。
03 宋徽宗对医学教育发展的贡献
首先,宋徽宗为当时医学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宋朝以前,士大夫们一直非常轻视像医家这种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员,这正是所谓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虽然在宋朝时,这种思想仍然存在,但是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变。
况且,唐朝末期及五代十国所带来的战乱让士大夫们更加渴望和平安乐的生活,宋朝政府也是重文轻武。
在这种情况下,士大夫阶级转而关心民生疾苦,希望通过发展医学来减轻百姓们的病痛。
就连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也曾说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句话足以证明从医已经成为当时士大夫的重要选择之一。
而且在宋代还出现了很多儒医,同时精通儒术和医术,为集大成之学者。这些儒医的出现都对医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代以后的几朝大多都受到了宋朝的医学教育风气的影响,延续了太医局所设立的制度。如明朝的太医院,还有清朝的医学分科等等。
此外,宋徽宗完善了医学教育体系。
宋徽宗时期,不仅仅对医学生的选拔非常严格,就连对太医局教师的选择也是非常严格的。太医局的教师大多来自于翰林医官院,也就是说,这些人基本都是在御前侍奉过的人,医术精湛。
从选拔人才的角度来说,宋徽宗时期也形成了规范的评价体系。太医局会对这些医学生们进行严格的考试选拔以及系统考核等。
还有,此时的医学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宋徽宗对医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为当时医学教育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其中的不足之处。
虽然说宋徽宗时期对医学教育比较重视,但是相对于其他投入来说,宋朝政府在医学教育方面的投入还是比较少的。因为教育是一个公益事业,并不能带来大量的收入和回报。
除此之外,太医局的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很多医学生的综合素质都令人堪忧,还有一些学生只是因为科考失败,暂时在太医局落脚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太医局培养出来的学生参差不齐,并不能达到当初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