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坐拥天下凡三百二十年,是为王朝历史上又一巅峰朝代,这个朝代文风昌盛、武力较弱、经济富裕、影响深远,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美好时代。
北宋王朝什么都好,就是地盘稍微小了点,南宋就更别说了。(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宋代延续如此之久,以致有史家认定其为两千年王朝史上绵延最长的王朝(我本人不认为是,起码汉朝要比他长)。可是,在这个王朝里,有一件事情却是十分让人纳闷的,那就是它在三百二十年的时间里,居然没有发生过一次宦官当政的事情。
相较于汉朝的党锢之祸,唐代的宦官专权以及后世明朝宦官左右朝政的情况,宋朝绝对是个这方面的优等生。不过,优等生归优等生,宋代其实也差点出现了前世后代那些宦官当权的黑暗时期,只不过,宋朝有一点瞎猫撞上死耗子的运气,最终完美的躲了过去,让宦官这个群体在宋朝沉默了三百二十年之久。
差点让宋朝出现那样黑暗境况的人叫王继恩,我们今天就来说说他的故事,顺便讨论一下宋朝为什么最终能够完美规避那种境况。
北宋第一权宦王继恩。(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王继恩,初名张德均,后改为王继恩,现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人,什么时候出生的?字号叫什么?我们统统不知道,他的简历里关于年月最清楚的一项是死于999年,其他的都不太清楚。不过,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王继恩的出身肯定比较卑微,否则也不会狠下心来入宫做太监。
王继恩虽然是北宋初期著名的大宦官,但却不是净身于宋朝,而是净身于五代最后一个小王朝——后周,只不过,他运气比较好,做宦官后不久便被周世宗柴荣派到了后周大将赵匡胤的部队里面做监军。赵匡胤作为周世宗帐下的一员大将,战功是非常之彪炳的,而宦官王继恩应该也是比较会来事,所以他即便是一个监军,也非常深受赵匡胤的信任。
柴荣是五代时期最有作为的帝王,可惜天不假年。(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公元959年,正值壮年、雄心勃勃的周世宗柴荣突然离世,留下了一对孤儿寡母守护大周江山。大将赵匡胤则在一众部将的拥戴下,假借辽军来犯的名义,引大军出陈桥驿,后又黄袍加身,进而夺取了后周孤儿寡母的大周江山。整个过程中,王继恩可以说是有不小的功劳。
新鲜建立的宋朝正是用人之际,一直跟随赵匡胤东征西讨的王继恩便又摇身变成了大宋朝的太监。宋朝建立之后,也继续了后周南征北讨的态势,经过无数大战,陆续灭掉了荆湖、后蜀、南汉、南唐等地方政权,终于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混乱不堪的局面,基本完成了统一全国的目标。
在这个统一过程中,王继恩多次随军出征,非常完美地从各次胜利之中分得了一杯羹,继而担任了宋太祖赵匡胤的身边人,成为了北宋初年首屈一指的大太监。
北宋统一战争示意图。(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按理说,这些职位和待遇已经相当可以了,但王继恩仍然没有满足,他在寻找更高层级的成就。
公元976年,即宋太祖开宝九年,年仅49岁的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驾崩之前,赵匡胤原本是想传位于次子赵德芳,宋皇后也于当晚派遣太祖心腹、大太监王继恩出宫急召赵德芳进宫候旨。岂料,王继恩此时早已属意晋王赵光义,于是借着宋皇后的谕旨,火速出宫将在晋王府中焦急等待的赵光义召至宫中。
当夜,病重的赵匡胤与年轻力壮的亲弟弟赵光义在宫中单独相处,不久便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烛影斧声”的故事。第二天清晨,宋太祖驾崩的消息传出,如梦初醒的宋皇后这时才将次子赵德芳引至皇帝寝宫之中,不过,一切都已经晚了,赵光义早已将皇权牢牢地抓在了自己手里。
赵氏两兄弟。(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赵光义登上皇位后,是为宋太宗。太宗皇帝对首席功臣王继恩那是投桃报李,先是册封他为永昌陵史,命他全权负责太祖的陵墓修筑事宜;接着又封他为内侍行首,使他成为了内廷之中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谓是独得恩宠,这也说明王继恩真的很会做人,否则这种事情,宋太宗能不杀他以封口吗?太平兴国三年,即公元978年,王继恩这个大太监又任宫苑史,并被册封为河北刺史(太监当上了地方官,这也是很奇特的事情吧),着令掌管军械库存事务,权势之大一时无两。
王继恩的辉煌还不止于此,整个宋太宗当政期间,他都备受圣眷,陆续参与了雍熙北伐、镇压四川李顺起义等重大军事行动,先后任天雄军都监、顺州路防御使等要职。四川李顺起义期间,王继恩为剑南、两川招安使,指挥两路宋军入川镇压农民起义,最终残忍屠杀了李顺部众三万余人,大获成功。此后,他手握重兵留守成都,史载其行事颇为乖张骄横。
北宋初年的四川农民起义。(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公元995年,在高粱河之战中受了重伤的宋太宗日渐病重,但他仍然没有立太子。也许是看到了这个情况,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之一,宋朝宰相比较多,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都可以称为宰相)寇准强烈建议太宗宣布太子人选,以防万一。宋太宗也知道情况已经不太乐观了,便与寇准等大臣秘密商定,意欲立三子赵元侃为储君。
此时,当年趁太祖病重谋立赵光义的王继恩又开始活动了。他与副相李昌龄、知制诰胡旦一起,想要说服太宗立楚王赵元佐为太子,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赵元侃当了皇帝,那就是寇准的功劳,与王继恩等人就没有什么大的关系了,他们争的就是这拥立之功。还一个就是,楚王赵元佐之前发过“癫狂”之病,曾经亲手持刀杀伤数人,还曾火烧自己的楚王宫,这样一个人当了皇帝,似乎更利于被权臣操控。
楚王赵元佐是个精神不正常的人。(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但事与愿违的是,公元995年8月,太宗在寇准等人的支持下,正式宣布立三子赵元侃为太子,并改名赵恒,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可是,立为了太子并不等于真的当上了皇帝,赵恒的皇帝之路可谓一波三折。
公元997年3月,箭伤复发的宋太宗赵光义不治身亡。就在他病危之时,太宗的李皇后似乎忘记了前朝旧事,犹豫之中,她又跟太祖的宋皇后一样,派遣了王继恩出宫,要求他召宰相吕端进宫商量对策。
好在吕端也是一个太宗的忠实拥趸,太宗还高度赞扬过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所以,当吕端见李皇后又在犯前朝皇后的错后,深深地表示了忧虑,于是他下令将王继恩扣押在自己手里后,才从容进宫奏对。进宫之后,李皇后开始仍在犹豫皇位继承人的事情,但架不住吕端等人一再坚持,最终只好答应立太子赵恒为帝。
赵光义和王继恩。(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饶是如此,吕端等人也不能全然放心,他们生怕李皇后和王继恩之流还会搞出什么乱子来,就在宋真宗垂帘接见群臣的时候,他先是站立不拜,生怕自己跪下去拜错了人,接着他又强烈要求皇帝升殿面见群臣,等到完全确认是赵恒之时,这才引着百官拜呼万岁。
而妄图第三次谋立帝王的宋初第一大太监王继恩,此时已是垂老之年,但他这一次没有谋立成功,而是迅速地萎靡了下去。宋真宗即位后,深知留下此人的莫大危害,于是将他坐罪下狱,流放到了今天的湖北丹江口。公元999年,即咸平二年,王继恩这个宋代第一权宦在丹江口去世,结束了其辉煌而见风使舵的一生。
宋真宗赵恒。(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王继恩死了,死得有些不声不响,但比起明朝的魏忠贤之类的大太监,他的遭遇似乎还是要好一点,毕竟他不是被害致死的,也算是寿终正寝了。不过,随着他的去世,宋王朝最接近宦官专权的一个时代最终落幕,之后,两宋王朝还延续了二百几十年之久,但从来没有一个宦官能够达到王继恩的这种层次。
那宋朝到底是怎么杜绝宦官专权的呢?道理其实也简单。
一是宋朝吸收了唐朝灭亡的教训,因为唐朝的中央禁卫军——神策军之长官是由太监担任的,所以深知宦官专权厉害之处的宋朝人,无论如何也没有再让宦官担任京城禁卫军的长官,这也就杜绝了宦官借用武力就近威逼皇帝的可能性,不信的话,你可以看看,王继恩担任的所有职务中,从来就没有掌管京城武装力量的官职。
一片黑暗的唐朝宦官专权时代,你看,够不够黑?(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二是宋朝奉行的是“以文治国”的方略,他们曾“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两宋的文官势力很大,太监集团在失去了皇权的庇护后,以他们的学识和地位,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与文官势力抗衡。所以,哪怕王继恩拥立过太祖、太宗皇帝,他在宰相吕端等文官势力的面前也依然只有被软禁的份。而王继恩想要第三次谋立新君的时候,也只想着借助文官集团的势力,这也就注定了他的失败。
如是,既然皇帝不再信任,自己也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再位高权重也只是仰人鼻息,所以,王继恩再能耐,也不大可能创造出一个汉唐两代宦官专权的局面来。那么,既然如此权倾一时的大太监王继恩都无法开创出一个宦官集团的盛世,接下来的两宋宦官群体就更加不具备这个可能性了。
因此,泱泱两宋三百二十年天下间,历史上呼风唤雨的宦官集团也只能毫不心甘的沉郁三百二十年,不是他们不想,是真的没有太多办法。
#二十四史名家精讲#
北宋的宦官只是个干活的,从来掌握不了大权。(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