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是科举考试中最后一关殿试的第一名,能够获得状元的称号,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不过,状元进入仕途之后,真正名留青史的官员却不多。这一点很好理解,科举考试未必可以考察出一个人的能力。北宋初年,有个叫吕蒙正的官员,他状元出身,在官场上步步高升,最后成为朝堂上的宰相。这样会读书,有能力的官员,值得了解一下。更重要的一点,这位吕蒙正是“苦出身”,他在仕途上的崛起,让天下寒士看到了人生希望。
吕蒙正是洛阳人,出生在贫苦人家,他33岁高中状元,钦点他的皇帝是赵光义。根据野史记载,赵光义通过政变坐上皇位。一般来讲,这样的皇帝往往会走上两个极端,要么像杨广,要么像李世民。
赵光义更像李世民,他重视百姓疾苦,力挺重文抑武的政策,选拔官员时,对能力特别看重。同时,他对权力特别敏感,时刻都要攥紧权力。这就需要正直、宽厚、敢说真话的官员辅佐他,这几个特征吕蒙正身上刚好都有。
吕蒙正名字中有个“正”字,他的人品也特别正直。北宋初年,官场中人对出身相当看重,吕蒙正没有高贵的出身可以炫耀,他只能通过实干展现能力。在重文抑武的时代背景下,吕蒙正展示了文人该具有的种种美德,越来越被赵光义重视。
吕蒙正处理事情没有私心,皇帝都佩服他的德行操守。当时有个叫温仲舒的官员,很有才华。他和吕蒙正是同年,在殿试中位列探花。当温仲舒犯事被贬的时候,吕蒙正替他求情。当温仲舒重返京城之后,多次说吕蒙正的坏话。后来,皇帝都觉得温仲舒人品有问题,就问吕蒙正,“他天天诋毁你,你难道不生气吗?”吕蒙正说,“我欣赏温仲舒的才华,至于他如何评价我,那是他的事情。”
不要以为吕蒙正就是装装样子,他始终保持公正客观的立场,面对纷繁杂乱的政务。也许他在开疆拓土、兴利除弊方面略显不足,但他的人品情商,让朝堂官员对自身的德行操守有着极高的要求。
还有一次,有个官员当众嘲笑吕蒙正少年时因家贫有乞讨的经历。这时吕蒙正已经是当朝宰相了,于是有人暗中找吕蒙正告密。吕蒙正警告,“不要说了。”吕蒙正有他的道理,说了之后,心中就会有“疙瘩”。与其这样,不如不知道。他身居高位,需要保持公正的立场,才能为朝廷出力。
人们听说了这个故事,都称赞他“厚德”。大公无私的人,才能获得这样的赞美。吕蒙正晚年向皇帝推荐了他的侄子吕夷简,这位吕夷简后来辅佐宋仁宗尽心尽力。吕蒙正举贤不避亲,成为北宋官场上的又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