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房企债务违约风险牵动神经。如若暴雷事件最终发生,谁又是最大受害者呢?犹记得上月初高盛发布研报,对五家内地上市银行给予“卖出”评级。这篇沽空檄文被外界解读,楼市下行会拖累银行坏账率飙升。但分析过房企负债结构会发现,银行开发贷款的风险总体可控,上下游企业及个人购房者面临的冲击可能更为明显。
眼下房企现金流情况持续恶化,特别是境外美元债融资成为市场焦点。受到信用评级下降、违约传闻发酵及联储激进加息等因素影响,自2021年10月份开始,中资房企该项目的淨融资额就持续为负。截至今年6月末,中资离岸房地产行业美元债余额从2022年末的1854亿美元降至1564亿美元,半年来存量淨额减少290亿美元,下降幅度在历史上看也是罕见的。要知道,与境内信用债市场不同,在离岸市场发债的企业主要是民营房企。
“房住不炒”后信贷投放紧缩
另一边厢,下半年楼市销售数据也不容乐观。最新统计显示,7月份30大中城市商品房日均成交面积环比下滑17%,同比下滑27.9%,为2018年来同期的最低值。“房住不炒”国策提出后,内地金融市场收缩了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投放,销售回款俨然成为房企第一大资金来源,占比高达56%。如今这条“水喉”亦是处境艰难。
境外债市融资受阻,叠加销售回款走弱,房企资金压力可想而知。也因此,民营房企的债务违约风险备受关注。但容易被市场误解的是,最大的风险敞口并非来自银行。
据中金公司估算,截至2022年底房地产相关金融敞口规模约6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个人住房按揭贷款39万亿元,占银行贷款20%;对公房地产贷款14万亿元,占银行贷款7%。人民银行也曾对前50名房企做过统计,负债来源排名前三位的是:预收个人房款(32%),上下游企业垫资(30%),银行开发贷(14%)。可以看出,家庭部门与企业部门所承受的风险是高于银行的。
理论上银行开发贷不良认定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逾期时间、信用纪录、还款能力、担保物价值、项目销售和施工进度等。房企某项债券违约并不必然导致全部贷款被划为不良,银行一般根据具体项目情况进行认定。而根据去年11月推出的“金融十六条”,2024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存量房企融资允许额外展期一年。这也意味着,银行可通过“时间换空间”的技术操作延缓不良贷款率的上升。
上下游产业链覆盖极广
相较而言,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覆盖极广,牵涉家电、家具、建材等二十多个行业。一旦房企债务形势恶化,大批企业的应收账款成为坏账,会对经营状况产生极大冲击。譬如,2022年中国挖掘机的累计销量同比下降超两成,其中,内地销量整体下滑幅度较大,降幅达到45%。这背后就是受到房地产下行的拖累。中泰证券曾做过估算,房地产全产业链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贡献在25%左右。
而房企因资金短缺推迟现房交付,也会打击居民的购房意欲。数据显示,个人住房存量贷款在年初短暂回升后,到了二季度后再度下降。截至二季度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38.6万亿元,较2022年末减少2000亿元。那些交了预付款但又无法入住的家庭,只能通过主动降杠杆的方式缓解自身财务压力。7月份信贷数据显示,住户贷款减少200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335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67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