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指出,持续优化初次分配格局。提升就业质量增加劳动者劳动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对此,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吴一平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扩大内需要从深层次找办法。中小企业吸收了大部分劳动力,保住中小企业并促进它们发展壮大,是应对失业和提振消费的关键。
“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应该是全方位的,可以做的有很多,比如无固定资产抵押的无息贷款,比如坚持营业的企业给予现金补助,再比如中小企业员工工资补助,发消费券不是直接政策。通过实施普惠性的财政金融组合政策,帮助中小企业特别是服务业企业熬过‘寒冬’,这样才能让更多的民众保住工作,重启消费与扩大内需才有希望。”吴一平指出。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金融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钟辉勇也对澎湃新闻表示,对于扩大内需来说,首先最重要的肯定是和收入有关系,包括全社会收入水平的高低、全社会收入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以及未来收入增长预期等都有关系。关键还是需要通过持续的市场化改革来维持经济较高的增长速度,才能持续提高全社会的收入水平,进而持续扩大内需。同时还需要推进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制度改革,这不仅可以给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基本的保障,同时也可以让大家敢于消费,减少预防性储蓄的动机。
吴一平也提醒,有些地方采用激进的产业政策加速中小企业升级,在此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企业无法生存,呈现被动淘汰的态势。
此外,《纲要》指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提升供给质量,国内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纲要》强调,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产品、积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着力加强标准质量品牌建设。
供给侧有效畅通可以打通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满足现有需求并进一步引领创造新需求。要面向需求结构变化和供给革命,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强化科技自立自强,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
“在给定收入的情况下,提高商品的种类和质量也会有助于提振需求。这包括发展一些新的产业以及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都可以丰富商品种类。而加强标准质量的品牌建设,也会有助于通过提高供给的质量来刺激需求。”钟辉勇说。
在健全现代市场和流通体系、促进产需有机衔接方面,《纲要》指出,完善的市场体系可以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高效的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把生产和消费有机联系起来。要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有效提高市场运行和流通效率,促进生产与需求紧密结合。
钟辉勇表示,在增加需求的同时,进一步促进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匹配,最有效地促进需求和供给之间匹配的方式当然是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方式,也就是说通过对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减少对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的扭曲,也能够极大改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匹配,进而扩大全社会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