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中原地区继黄帝、帝颛顼、帝喾以后的两位著名的部落联盟的酋长。《史记·五帝本纪》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在有关尧、舜的许多传说中,最著名的是尧、舜“禅让”的传说。
据说帝尧到晚年,想找一个能继承自己职位的人,就向“四岳”(部落联盟议事会的酋长)谘询。“四岳”一致推荐东夷部落的舜,说舜在历山耕过田,在河滨烧制过陶器,在雷泽打过鱼;虽然他的父母都很糊涂,还有一个叫象的弟弟也很乖戾,但他却能很好地处理家庭关系。
这一传说反映了生产落后的原始社会的氏族民主制度。在原始社会中,氏族部落的首领都是由氏族成员共同选举产生的,一切有关氏族部落的重大事情,都需经氏族部落全体成员讨论,才能决定。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又出现了部落联盟,它由许多氏族部落所组成,并由各部落的酋长组成部落联盟议事会,共同对部落联盟的事务负责。
为了应付与其他部落联盟日益增多的冲突或其他紧急事件,部落联盟又设了两个权力相等的军务酋长,共同处理日常事务。据说舜被选为军务酋长后,就曾与南方的苗蛮集团打过多次仗。而这些军务酋长们也正是在日益增多的军事活动中,逐渐增大了权力,增加了财富。
禹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中原地区最后一个部落联盟的酋长,也是我国传说中古代一个善于治理洪水的人物。
传说在尧、舜时期,中原一带发生了罕见的水灾,大水淹没了平地和丘陵,人们只好住到山上或高地去,缺吃少穿,生活极其痛苦。尧要部落联盟议事会推举一个能治理洪水的人,“四岳”一致推荐鲧。
鯀又称“崇伯鲧”,是活动在今河南嵩山附近伊河、洛河一带的一个部落的酋长。这一带属黄淮平原地区,因黄河从陕、晋黄土高原进入平原,流速骤减,泥沙沉积,河床增高,经常发生水患。鲧部落在长期与水患作斗争中积有防洪治洪的经验,因此,被“四岳”推荐。
据说,鲧治水的主要方法是“障”,就是说靠筑堤来拦水(因此传说中把城郭的发明也归属于鲧)。筑堤防水对小的水患是有效的,但这一次的水势特大,防不胜防,因此治了多年,毫不见效。到舜继位后,改用鲧之子禹代替鲧继续治水。禹接受了鲧失败的教训,根据地形,统一规划,“高高下下,疏川导滞”,又得到“四岳”的帮助,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劳动,“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卑宫室,致费于沟减”(《史记·夏本纪》),终于把这次水患平定下去,使众多的居民又纷纷从高地迁回平原,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生活环境。
因此,两也就成为人们传颂的神化了的人物,甚至把我国境内主要河道,如黄河、长江等都说成是禹所开凿的,这当然是夸大不经了。但禹联合当时中原一带的许多部落,对某些河道作过一些疏浚的工作,减轻了水患,还是可能的。他的功绩,也长期为人们所纪念。
由于统一治水的需要,部落联盟酋长的权力得到了扩大和加强。传说,禹曾召集各部落酋长开会,汪芒部落的酋长防风氏来晚了,禹就把他杀掉(《国语·鲁语》)。可见禹已具有了某些超出氏族社会首长权力的强制力量,这也表明原始社会已趋于瓦解了。禹正是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代表人物。所以《礼记·礼运》把禹以前称为“天下为公”的“大同”时代,而从禹开始则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