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从唐代西州户籍残卷管窥唐朝户籍制度在西州的推行

从唐代西州户籍残卷管窥唐朝户籍制度在西州的推行

户籍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身份凭证。而户籍的诞生历史悠久,特别是在中国众多王朝更替之中,户籍制度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唐代的户籍制度以及推行情况。

01 唐代的户籍制度

古代中国一直以良贱身份等级来管理着平民百姓,而这一制度在政治和法律层面上得以规定。这就是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最初形成于魏晋时期,在南北朝时逐渐的法制化和系统化,直到隋唐时期完善起来。它是民众重要的身份载体。

唐初统治者刚从连绵烽火里接下了隋朝留下的烂摊子,那时候经历了残酷战争的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十不存一。

在这样的情况下,唐朝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举措恢复生产发展。当时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在土地政策上实行“均田制”。

所谓均田制就是按照人的年龄、性别、良贱身份等因素划分给不同的田地的制度。这种均田制的推行需要以户籍为依据,因此唐朝的户籍编纂和管理都受到了国家的重视。

首先在户籍编制的时候,唐朝政府规定了编造时间。依据规定,户籍每三年一造,从正月上旬起到三月三十日为止,总共耗时两个月左右,并且避开了农忙时节,不影响农业生产。

但是唐朝的户籍编造时间也不是完全固定的,像是开元二十三年,就是以“寅、巳、申、亥”年为编纂户籍的时间。但是依照史书,应该在逢“丑、辰、未、 戌”年编造。

户籍档案的编造依据的是手实和记账来编制的。手实就相当于现在的登记表,一般用来登记居民人口、性别、田亩、赋役情况。

居民自己申报填写手实,然后交给乡里。再由乡里送到县里进行记录,等到需要户籍登记的时候用。

计账说依据手实编纂的一种赋税文书,也是国家收税的依据。政府曾经要求每一年造一次计账。

每户登记以户主为首,登记的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身份是否课户、健康与否。后进行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的登记,包括姓名、年龄、性别、丁中、良贱、身份等级。

写明其与户主的关系等情况。同时还需要登记每户已有的田亩数量,已经有的田亩还被分为“永业”“口分”与居住园宅不同类型,按照不同类型登记,还要标注清楚位置。

在唐玄宗时期,户主登记时还要登记上直系亲属三代,也就是加上曾祖、祖父的姓名。对于逃亡或者不知所踪的人,在他的名字下写下“空”字,在规定时间内不出现,就会销籍。

这些方法都是为了防止农民逃离土地,保证政府的税收来源。

在政府进行户籍编纂的时候,要确定“课户”和“不课户”,也就是哪些户纳税,哪些户不纳税。

县政府就需要准确核对每户人的相貌、年龄,通过核实知道对方的相貌,如果相貌比实际年龄大的叫做“加貌”,反之,相貌比实际年龄小的叫做“减貌”。

然后将这些信息记录在手实里。县政府编纂好户籍后,送到州郡,以乡为单位为一卷编纂,在卷上写明州县乡的具体信息,再加盖各州县乡的印,防止篡改户籍。

这些工作要在三月三十日之前完成,户籍档案还要一式三份,县州政府各留一份,还有一份送到重要户部。

户籍每三年造一次,如果没有销毁制度的话,各级政府需要占用很大的资源和空间,不久就会档案堆叠为患,因此唐朝有专门的销籍制度。

一般县里是保管旧籍十五年,中央保管二十七年。

唐朝的户籍管理十分严格,为了保证户籍的详细准确,政府还会派人挨家挨户地查户口,进行登记,如果有不实信息的会被定罪处罚。

02 唐朝户籍制度的问题

唐朝设立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并且颁布了均田制度,希望借此能减少农民逃逸,稳定农业生产,稳定国家税收。

在唐初的时候确实有起到一定效果。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不断,均田制逐渐受到破坏,而依附于均田制诞生的户籍制度也出现了问题。

主要问题包括户籍被篡改和人员逃逸造成的户籍管理混乱。

唐朝的户籍制度本意是想通过每户拥有的田亩数量和资产来决定税收多少,以此调节贫富差距。

但实际上,这并没有惠及农民,抑制富商。许多富商通过修改户籍等手段逃避赋税。

比如在唐朝的时候男丁多的人家缴纳的赋税就高,于是有的人在父母还在世的时候,就和父母分籍别居,自立门户。

因为男丁需要交税,女性则不用,于是有的就将男丁从户籍上抹去或者将户籍改为下等户以减少赋税。正是这种篡改户籍,导致了户籍管理的混乱。

除此之外,随着土地的买卖和兼并日益盛行,政府手里的土地越来越少,能够给到农民的土地也就越来越少。

但是农民的土地在减少的时候,赋税却没有减少,同时农民还需要负担繁重的兵役和差役。有些农民不堪重负,只能背井离乡,逃往其他地方。

在唐朝法律里严禁农民逃逸,如果某地出现逃民,当地的官吏是要受到处罚的。因此就算出现逃民当地官吏也不敢上报,又不能销籍,只能将这些多出来的赋税分摊给当地其他农民,更加加重农民负担,农民不堪重负继续逃逸,以此形成恶性循环。

随着农民逃逸问题越发严峻,唐王朝只能采取怀柔政策对待这些逃户,比如要是逃民归来,不论是上等户还是下等户,政府给田、可以官方借贷种子,帮助逃户。

但是即使这样逃户还是不还乡。随着逃户的人数增加,户籍管理更加混乱。而户籍管理的混乱加剧了均田制的瓦解。最后均田制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户籍制度也不断地演变至今。

03 西州的户籍制度

唐朝西州就是现今的吐鲁番地区,唐朝时期西州地区经济相较西部其他地区较为发达,且人口集中,因此通过西州户籍文书可以看出唐朝户籍制度在西州地方的推行情况。

根据西州户籍文书可以看出首先西州手实上详细记录着户主的姓名、年龄、健康情况,还有户主有关人士的基本情况。

其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人去世之后,户籍没有注销仍然记录在册。有的则是多户女性共同登记在一户之下。

西州各地区在户籍登记流程上基本和其他地区一致,手实都是户名自行登记申请,然后由县州进行核实登记造册,文书内容会涉及到户主以及和户主有关人士等的姓名、年龄、人口、田亩、职业等基本信息。

但是有些方面还是和其他地区有些许差别。西州的户籍文书格式固定,但是在信息登记的详略上有所不同,有的地区,不仅写明人口数量、宅田情况,还登记了纳税情况、奖惩情况。

户籍册上户内其他人口的姓名、年龄、性别、身份、登记、是否纳税都进行了登记。有些地区还会写明每户人口的身体健康情况、婚配与否、工作情况、家产情况等。

有的甚至记录户主的详细信息还会登记户主家的奴仆的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

西州地区的户籍文书格式严谨,基本格式包括“户口”和“田宅”两方面信息的记录。其中上面记录户口,下面记录田宅。

首先是户主,往下依次是家中其他人丁,一般按照年龄长幼排列。分别记录和户主的关系、年龄、性别等。

其次就是田宅,就如《武林外传》中燕小六常说得家里几口人,人均几亩地,地里几头牛一样,要写清楚家里的田亩、宅院的数量。其中为了方便核查修改还会特意留出空白。

通过这样详细的户籍文书记录,不仅能够让唐朝政府清晰地知道劳动力情况,而且还为唐朝政府合理地进行土地分配,征收赋税,加强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同时在均田制还未失效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避免农户的逃亡,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社会秩序。

因为手实在唐朝主要是居民自己申报的,为了防止居民瞒报或者漏报,需要居民在手实后面签写“诚信承诺书”,保证不瞒报漏报,确保手实的真实性。如果一旦发现手实造假,那么就会被处罚。

由上面这些信息可以知道,唐代的户籍制度即使在西州这种边陲地带推行也很到位。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央王朝在地方的国家权力。

充分展示了唐朝作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在西州发挥的强大统治力,并且唐朝的制度在边疆地带得到严格地贯彻和落实。同时西州严密的户籍制度也为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庞铭辉《唐朝均田制度下户籍档案的编制与管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政府,身份,唐朝,制度,户籍,管理,土地,登记表,西州,时候,观点评论,唐朝,户主,制度,户籍,西州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政府,身份,唐朝,制度,户籍,管理,土地,登记表,西州,时候,观点评论,唐朝,户主,制度,户籍,西州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政府,身份,唐朝,制度,户籍,管理,土地,登记表,西州,时候,观点评论,唐朝,户主,制度,户籍,西州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