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十日,南京皇宫西内,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已经气息奄奄。在弥留之际,老朱依然在问左右之人:"第四子来未?"在迟迟无人敢回答之后,这位农民出身,被称为历史上得国最正的草根皇帝终于驾崩,享年71岁。这里的第四子,指的是当时封国北平的燕王朱棣。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很快就和他四叔朱棣之间爆发了大明王朝第一次皇室内战:靖难战争。
对于朱元璋的临终遗言,历来同情建文帝朱允炆,厌恶明成祖朱棣的史学家都认为是朱棣篡位后修改《明太祖实录》时所编造。之所以要编造这段记录,目的就是误导后世之人,让他们以为明太祖朱元璋临终前有意传位于燕王朱棣。问题是朱元璋为了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杀了多少人,铺了多少路,他会利令智昏到临终改变自己的主意么?
那么《明太祖实录》中的这段记录到底是真是假呢?当年皇太孙的册封仪式,朱棣本人就是见证人,他何苦要自己打脸来给自己脸上做这样所谓的"贴金"呢?今天笔者就来探究一下朱元璋是否在临终前召朱棣南下,以及这次召见背后蕴藏着什么样的政治算计。
气氛诡异的大行皇帝葬礼及新皇帝登基
朱元璋的去世时间是闰5月10日(乙酉日),入葬孝陵的时间则是闰5月16日(辛卯日),期间仅仅间隔七天。就在同一天,朱允炆在奉天殿举办了登基大典。一边哭声震天地送葬,一边喜气洋洋地登基,这红白喜事同一天办的诡异气氛,委实令人难以理解。
明孝陵石像路
日后朱棣起兵时,在檄文中曾严厉批评朝廷将太祖皇帝死后第二天即敛,七天即葬这样的大不敬做法。为了有一个直观的说明,我们将朱元璋原配马皇后的葬礼流程拿出来做一个比较。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8月10日,朱元璋的结发妻子-皇后马氏驾崩,享年51岁。由于马皇后是明朝第一位驾崩的皇后,她的丧礼流程对后世有极强的借鉴作用,因此朱元璋在8月12日要求礼部考定大行皇后丧礼流程。8月20日,上大行皇后谥曰孝慈。8曰26日,当时已经就藩的全部亲王: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桢回京奔丧。9月1日,制孝慈皇后神主。9月24日,孝慈皇后梓宫发引。10月8日,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桢还国。
下面敲小黑板划重点:
马皇后从去世到入葬,期间耗时近1个半月。
皇后去世,在外亲王需回京奔丧。不但如此,两年后马皇后禫祭除服之时,秦王等五位亲王还要再赴京祭拜。
在外亲王从接到讣告到抵达南京,共耗时16天,也就意味着单程需要8天左右。这个数据很重要,我们在下文中会用到。
对比马皇后和朱元璋的丧礼,两者一个隆重,一个简单,甚至简单到令人生疑。所有反常事件背后,必然隐藏着出人意外的事实。
孝慈高皇后马氏画像
燕王朱棣到底有没有南下?
首先我们来确认一下朱棣到底有没有南下。《明史》在《建文帝本纪》中,记录了朱元璋的遗诏,里面对于在外诸王是否需要奔丧是这样说的:"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在《成祖本纪》中则明确指出朱棣从北平南下奔丧,收到遗诏后才掉头北返。这里虽然可以确定朱棣确实有南下的举动,但和朱元璋的临终遗言则产生了矛盾。
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明史卷五·本纪第五》)
而在距离朱元璋去世时间最近的《明太祖实录》中,朱棣南下之时不是发生在朱元璋死后。
上素少疾,及疾作日,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渐剧乃焚香祝天曰:寿年久近,国祚短长,子孙贤否,惟简在帝心,为生民福。即遣中使持符召今上(注:指朱棣)还京。至淮安,用事者矫诏即还。(《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七》)
此时朱棣并没有坐实朱允炆即矫诏者,而在朱棣死后,其孙明宣宗朱瞻基修纂的《明太宗实录》中,则进一步坐实了朱允炆及其党羽的矫诏者身份。至于为何要这样说,笔者在后文中会作分析。
太祖不豫,遣中宫召上。已至淮安,太孙与齐泰等谋,诈令人赍敕符,令上归国。及太祖大渐,问左右燕王来未?凡三问,无敢对者。(《明太宗实录卷一》)
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画像
但无论谁是矫诏者,在这两本实录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朱元璋在病危之时就已经派人召朱棣回京,临终前又多次询问朱棣消息,给人的感觉就是老皇帝要改立朱棣为大明帝国新皇帝。然而,这真的是事实么?我们从时间线上来做一个推断。
根据《太祖实录》记述来看,朱元璋遣人召朱棣来南京的时间是在他"(疾)渐剧"的时候。如果这个时间对应的是《明史》中"闰月癸未,帝疾大渐"的话,那就是闰5月8日。当天派使者去北平,根据此前南京到北平单程需要8天来算,朱棣最早也要到闰5月16日才能动身。朱元璋在闰5月10日去世,他难道不知道此时朱棣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赶到南京么?由此笔者有理由相信,朱元璋绝对不是在闰5月8日才派人召朱棣回京。
继续翻《太祖实录》,笔者发现早在洪武三十一年5月8日就已经记录了"上不豫。"换句话说,在朱元璋去世前一个月,他的身体就已经出现了问题。作为一个已经71岁的老人,朱元璋肯定非常明白自己的身体状况,那么他是否会在临终前再为孙子做一次保驾护航呢?他召朱棣南下,对于这位燕王来说究竟是福是祸?
朱元璋临终前的最后布置
5月12日,洪武末年最受朱元璋信任的武臣:左军都督杨文从南京被派往北平,任务是统率北平都司、行都司并燕王、谷王、宁王三府护卫中的精锐马步军士,随燕王一起往开平堤备。同一天,任命镇守辽东的武定侯郭英为总兵官,都督刘真、宋晟为副总兵,统率辽东都司并辽王护卫中精锐马步军士,随辽王朱植前往开平迤北屯驻堤备。换句话说,杨文空降北平城,就是来接管兵权的。而大军到了开平之后,在他们的北面还有虎视眈眈的辽东明军。燕王朱棣最大的依靠:燕山三护卫已经在朝廷官军的合围之中。
5月29日,朱棣接到南京方面发来的敕文,里面有"朕之诸子,汝独才智克堪其任。秦、晋已薨,汝实为长。攘外安内,非汝而谁?"这样表面褒扬,实则意味深长的话。在本年三月份晋王朱棡去世之后,北方诸王的势力平衡就已经被打破。无人制约的燕王,反而成了皇权最大的威胁。
明军骑兵
笔者进一步推测,朱元璋就是在这道敕文中召朱棣回京。从开平到淮安,10天的时间是比较符合常理的。因此才会有朱元璋驾崩时,朱允炆君臣听说朱棣已经到淮安的惊慌失措。由于兹事体大,相信朱元璋并没有告诉朱允炆自己的真实意图。而年轻识浅的朱允炆也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祖父最后一次为自己保驾护航。从朱元璋临终前焦急等待朱棣的心情来看,朱棣一旦进宫,必然凶多吉少。虽然老朱本人未必会虎毒食子,但燕王的兵权肯定会被褫夺。
而从隔壁朝鲜的史书中,我们可以发现朱棣对于此行也是心存疑惑。他并没有孤身南下,而是抽调了部分兵马跟随。
军一人自辽东逃来,本国人也,属东宁卫。以辽东役烦逃还,言:燕王欲祭太祖高皇帝,率师如京,新皇帝许令单骑入城,燕王乃回。还兴师,以尽逐君侧之恶为名。(《李朝实录·恭靖王实录卷第一》)
对于朱棣大军抵达淮安的消息,建文君臣上下慌作一团,这才有一面为朱元璋送葬,一面匆匆登基的荒唐之举。而让朱棣单骑入京的要求,更是让燕王彻底醒悟,赶紧率军北返。
建文帝朱允炆画像
结语:事后回想起来,朱棣一定会为这次南下感到脊背发凉。从当时普遍的认知来说,燕王南下这一事实是无法抹去的。而事后回过味来的朱棣只有模糊处理朱元璋让他南下的时间,从而造成老皇帝有意改立其为接班人的错觉。而明宣宗显然也领会到了祖父的意图,因此在《太宗实录》中抛出皇太孙矫诏这样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巧妙地将大众的视线搅乱,使得朱元璋意图在临终前收拾朱棣这段史实被成功掩盖。此举既维护了祖父的英名,也彰显了靖难的合法性。可怜后世史学家被困在朱棣、朱瞻基祖孙所设的"迷局"之中,想当然地以为朱元璋是要传位朱棣,从而只顾否定这段记载的真实性,而无视其背后隐藏的信息。
参考资料:《明史》、《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李朝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