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道,宋仁宗的皇后曹氏是大宋贤后中的“金字招牌”,与宋仁宗恩爱有加,辅佐其共建仁政佳话,而且还主动为了子嗣问题作出让步,用封建思维方式来说,曹氏算得上是识大局且值得称颂的女子。
然而在大宋王朝之中,有一位身份地位显赫,几乎要与曹太后平起平坐的人,试了一次又一次,都没办法说服自己去尊敬或喜爱曹氏。他非曹氏亲生,虽有母子之名,却无母子情深,他在宋仁宗和曹氏的膝下,蔓生出患得患失的惶恐,而这种妄自菲薄的情绪,并未随着他的年岁增长而消失,反倒愈演愈烈,直到在阴差阳错之下继承了皇位,巨大的精神压力终于挫折了他,使他深陷病痛,疯魔到忘记皇室规矩,在前来关照的大臣面前,道了句“太后待我无恩!”
对曹氏心生畏惧的皇帝,既是宋仁宗的下一任继位者宋英宗赵曙。他原本是濮王庶出的第十三子,应当是注定要籍籍无名一辈子的命运。
可当时在位的宋仁宗是人人共识中的“生儿困难户”,于是群臣向其劝谏,可以从宗室子弟中挑选一个养子先养在膝下,宋仁宗拗不过群臣,于是便悻悻然应许了下来。于是宫人便从濮王府中带走了看上去最是“天真无邪”且没什么地位可言的赵曙,就此年仅三岁的赵曙认叔父为父,而认姨妈为母,成为宫中皇子。
幼年心性还未定型,赵曙隐隐约约感觉到身份的转变,同时开始期许名正言顺成为皇帝的未来,于是刻苦学习,努力以皇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然而古代帝王大多都希望让自己的亲生血脉继承皇位,不愿意将江山拱手相让,宋仁宗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忽视了赵顺的存在,沉迷于为子孙满堂打下基础。站在宋仁宗身旁的曹氏,自然举双手双脚赞成丈夫的想法,所以也刻意忽视了赵曙的存在。宫中的生活也因而变得比在濮王府的生活还要无聊且艰苦,宫人知道他的身份特殊,因此白眼视之,有时还会疏忽掉赵曙的伙食。
赵曙八岁时,宫中终于传来男娃娃的呱呱坠地之声,宋仁宗抱着大胖儿子的欣喜之余,命人将备胎皇子赵曙打发出宫。赵曙一时之间沦落成了世间笑柄,直到这时,他终于对自己在宫中的尴尬定位有了清晰的认识。尽管宫外生活天差地别,还时不时会有奚落的声音,但赵曙知道现在他的性命是有保障的,于是便努力适应闲散宗室的生活。
然而事与愿违,宋仁宗三个儿子悉数早夭,尽管再怎么努力,也再没有第四个儿子的消息。对此,宋仁宗急得焦头烂额,而大臣们比他更着急,不断谏言复位赵曙的身份。赵曙君臣博弈中的主角之一,但是他却不曾发表任何意见看法,生怕自己过于高调,引人注目,特别是引来宋仁宗的怀疑。
君臣之间的竞争最后因为宋仁宗病逝而不了了之,可是这个皇帝到死也不肯留下立赵曙苇皇太子的遗诏。曹氏陪伴宋仁宗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对丈夫的心思心知肚明,以至于在其死后还紧闭宫门以此隐瞒驾崩的消息。
曹氏也曾在宋仁宗离世后,焦急询问诸位大臣,官家无子,那天下该如何是好?至此也足以见得,曹氏压根就没有将养子赵曙视若己出。而大臣表示曹氏膝下的赵曙就是皇子。天下不可无主,曹氏最终做了妥协,将赵曙传唤到了宋仁宗的病榻前,在此宣告新帝继位。赵曙前来,看着已然没有呼吸的养父,他的喉咙好似也被什么攫住了,呼吸不畅,一时之间根本不知道该做何表情才好。
赵曙稀里糊涂的坐上皇位,曹氏因此成为了垂帘之内的太后。皇宫秘闻虽会走漏风声,但却不会传的完整,世人看到的是,曹氏惜爱养子便收作嫡子,现在还将其扶持上位,实属佳话一段。
赵曙成为宋英宗,仍然活在曹氏的监视之下,常年来的患得患失和担惊受怕,几近摧折了他的精神,于是终于不堪重负,在宋仁宗大殓之日生发了疯病。借着发病之便,将对曹氏的种种不满藏在疯言疯语里吐露出来,以此抒发此间郁闷和痛苦。
宋英宗赵曙仅仅在位四年便潦草的结束了人生,期间还有整整一年沉沦在疯病之中,推脱了所有的朝政。世人都以为赵曙走运能成为曹氏的孩子,然而曹氏从一开始就将全身心投入到让丈夫能够拥有亲生儿子的事业当中,压根就从未将赵曙放在眼中。赵曙从来没有体会过来自曹氏的母爱,反倒在精神上受尽折磨,因此谈何来母慈子孝,只不过注定要一地鸡毛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