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大宋“战狼”辛弃疾:哥就是这么能打

大宋“战狼”辛弃疾:哥就是这么能打

说起辛弃疾,可能大家会想起他是个词人,

或者更细致点,是一个豪放派词人,

这个想法很对,

辛弃疾在历史上和苏轼齐名,合称“苏辛”。而且辛弃疾还被称为“词中之龙”。

但是,如果你有机会当着辛弃疾的面儿,夸赞他真是个优秀的词人,恐怕辛弃疾只会苦笑,

因为辛弃疾的本心,并不想当一个词人。

正如他的学生对他的评价:

“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稼轩词甲乙集》序

说我们老师辛弃疾这一辈子,非常的有志气、节操,最期待的就是建功立业。至于诗词歌赋那些事,在他看来,就绝对不应该特别在意。

那辛弃疾到底在意什么?抗击金国,领军打仗。而且辛弃疾真的非常有军事才能。

辛弃疾,山东济南人,

出生于1140年5月28日,双子座,不循旧制,做事大胆,喜欢革新。

家人给他起名辛弃疾,字幼安。一个是希望他一生健康平安;

再一个是希望他能够像霍去病那样驰骋疆场,保家卫国。

辛弃疾出生时,距离靖康之耻、北宋被金所灭已经过了13年,此时的南宋和金国以淮水为界,分而治之。

辛弃疾2岁时,宋金之间再次爆发战争。此时39岁的南宋名将岳飞,率领岳家军节节胜利,一直打到了金国的边界。

南方的宋高宗赵构在秦桧等人的谗言下,十二道金牌让岳飞退兵,答应与金国议和,签订所谓的绍兴和议,并且进行了大量赔款。在不久后,处死了岳飞、岳云父子。

与金国议和后,南方的宋高宗赵构再次陷入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之中。

而在北方,许多百姓并没有顺服于金人的统治,他们反抗压迫,抗金起义时有发生。

辛弃疾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战乱的年代,而且他出生的北方的山东地区,当时是金朝的领土,换句话说,他出生的时候是个金朝人。那为什么辛弃疾一直想回到宋朝来,后来成为我们熟悉的南宋爱国词人。这里边,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祖父辛赞。

祖父辛赞的教育

辛弃疾的父母早逝,几乎找不到历史资料,只知道他的父亲叫辛文郁。辛弃疾从小由祖父抚养长大,因为辛家是一个大的家族,人口众多,皇室南渡时,辛赞并没有举家南迁,而是留在了北方。为了生存下去,养活一大家子人,辛赞含垢忍耐,在金朝当官,还一直做到了开封府的府尹(没错,就是包公做过的那个职位)。但是在辛赞的内心深处,一直很愤恨金人的统治,始终在暗暗谋划,做着反抗压迫、恢复大宋河山的打算。

据辛弃疾后来回忆,为了激励家中子孙不忘宋金之间的仇恨,闲暇的时候,辛赞会带领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河山。告诉他宋朝还在南方,我们还在被金人统治。

辛弃疾从五六岁开始,就接受这种教育。所以说小的时候给你的影响,比什么都深。

除了培养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培养武艺,辛赞还请了名师刘瞻,教授辛弃疾学业。

辛弃疾后来成为豪情万丈,文武双全的人才,跟他祖父对他的教育分不开。

“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念奴娇》

辛弃疾逐渐长大。公元1154年,15岁的辛弃疾,去金朝首都燕京参加科举考试。

实际上,跟别的考生不同,辛弃疾对自己能否考中进士,并不关心,他有着更重要的任务。

他去金国的真正目的是,收集敌人的情报,勘查敌情。

结果这次考试,辛弃疾果然落榜。三年后,他又借科考之名,前往燕京,对金人统治区的山川形势,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还有部队调动情况,都有了深入了解。

后来,正是根据这些资料,辛弃疾写成军事论文《美芹十论》和《九议》。

可是,祖父辛赞没来得及等到中原起义机会,在公元1160年去世。少年英豪辛弃疾,也即将登场。

少年英雄辛弃疾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九月,金朝皇帝完颜亮,据说被柳永那首《望海潮》所打动,里面描写江南之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心想去看看。金主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起兵侵宋。

完颜亮率领60万大军,兵分四路南侵,打算在100天内灭掉南宋。

中原豪杰义士,纷纷举兵反抗。声势最为浩大的是山东以耿京为首的起义军,其实耿京只是个普通的农民,一开始跟随他的只有五六个人,可是当时民怨沸腾,耿京是那个敢于站出来点火的人,在他的统领下,义军迅速发展,不久人数壮大到20多万。

此时,22岁的辛弃疾在家乡召集了一支2000多人的队伍,投奔了耿京。耿京对辛弃疾也是很器重,看他是个文人,让他在军中担任掌书记一职,负责起草公文,出谋划策。

可惜不久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让辛弃疾在耿京军中,陷入了信任危机。

辛弃疾有一位僧人朋友,名叫义端,颇通兵法,在辛弃疾的推荐下进入耿京的大营。但是义端经不住金国的利诱,偷了耿京的大印,打算投奔金兵。

此时辛弃疾在义军中当掌书记,管理耿京军队的印信。义端卖友求荣,从辛弃疾身边偷出印信,想交给金国。于是辛弃疾连夜追上逃跑的义端,将其杀之,以警众军。

(辛弃疾)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宋史·辛弃疾传》

与此同时,金国这边也发生了内乱。本来金国皇帝完颜亮夸下海口,要100天内拿下江南。可是完颜亮率领大军出征后,完颜亮的堂弟完颜雍趁机称帝,史称金世宗。完颜亮在阵前被叛将们缢杀。结果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的这场宋金战争,也由此戏剧性的戛然而止。

虽然这次战争结束了,但是金国不会死心,随时会再攻过来。

辛弃疾为了让抗金事业更加形成规模,劝说主帅耿京与南宋联系,让耿京奉表归宋。耿京听从了他的意见,让辛弃疾等11人作为特使,到南宋建康,跟宋高宗赵构沟通去了。

这就叫“率众归顺”,对于宋高宗而言也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宋高宗很高兴,立刻任命耿京担任天平军节度使,其他部将也被纷纷封官,辛弃疾也被封为右承务郎,一个从九品的文官。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闰二月,辛弃疾刚刚在建康见完宋高宗,拿着朝廷的委任状,准备返回山东,走到海州(连云港)时,收到惊人的消息,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出卖,死于非命,起义军解散。

而且叛徒张安国杀掉耿京后,逃往金朝,给了个济州知州的头衔,在金朝当官了。

为了替耿京报仇,辛弃疾召集50人,驱马闯入济州官府。要知道,那里可是盘踞五万金兵的地方,五十名将士要破五万金军。

当时张安国正在金兵的大营里,和将士们喝酒,酒酣耳热,有人向他通报,外面有个大汉找您,说跟您一块共过事,过去挺熟的,见还是不见。

张安国当时酒喝多了,又身处金兵五万人的大营,非常有底气,就放松了戒备,想也没想就出去了。

一到大营之外,一双大手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把他抓到马背上去了,然后一边打在马屁股上,一队人就策马向南方奔去。

等这些金兵将领反应过来的时候,这些人已经走出老远了。

活捉叛徒张安国后,两日两夜没有停歇,一路束马衔枚、昼夜兼程,一路狂奔就读过淮水了,将张安国押送到建康。此事惊动南宋朝野上下。

这可真是传奇之战,22岁的辛弃疾,率领50人勇闯敌军五万大营,生擒叛徒,献俘朝堂,电影里都不敢这么拍,这也是辛弃疾一生最为光辉的一战。

当时南宋上下交口称赞,洪赞的《稼轩记》记载:

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意思是说辛弃疾名声大振,懦夫见了这种行为都为之振奋,宋高宗见了辛弃疾再三感慨。

辛弃疾就此脱胎换骨,由一个书生变为一个勇士了。

后来辛弃疾晚年的时候,多次写诗怀念自己年轻时候的这件英勇事迹。

比如这首我们熟悉的《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还有这首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回到南宋效力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汉宫秋》

这是辛弃疾22岁时写下的一首《汉宫秋》,从金国沦陷区山东回到南宋之地,但心中对故土的怀思终未放下。

公元1162年农历五月,已经战战兢兢当了36年皇帝的宋高宗赵构,正缓缓地走出皇宫,成为太上皇。接替他的是太子赵昚(shèn),史称宋孝宗。

年轻的宋孝宗继位后,决定对金国采取强硬措施。一时间,举国上下充满了恢复中原、报仇雪恨的主战气氛。

此时,辛弃疾正在做江阴通判,相当于现在地级市政府中的秘书长。在主战的气氛中,辛弃疾接连上疏朝廷,提出“分兵杀戮”的方法,就是分兵几路去攻打金国,可是当时辛弃疾人微言轻,没有被采纳。

公元1163年,南宋和金军在符离(今安徽宿县)打了一仗,结果13万宋军不战而溃。

雄心勃勃的宋孝宗遭遇当头一棒,无可奈何,只好在第二年(公元1164年)11月,再次和金国签订了和议,史称《隆兴和议》。

符离之败和《隆兴和议》的达成,使南宋主战派的士气降到了最低点,一时间没有人再谈论北伐的事情。

但是辛弃疾再一次站了出来。

此时26岁的辛弃疾,以江阴签判身份,向朝廷献上10篇关于抗击金兵的军事论文,即著名的《美芹十论》。

“芹”,是指礼物微薄、不成敬意的意思。辛弃疾文章的名字很低调,却是一篇洋洋洒洒的宏论。

辛弃疾绝对不是纸上谈兵的人,多年在金国生活,他对金国的形势是很了解的,而且他有亲身与金军的交战,并且取胜经历。

在《美芹十论》里,辛弃疾告诉宋孝宗,金国并不可怕,北伐可以成功。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军事政治措施。他从兵势、地势等十个方面论述,有七利在宋朝,三弊在金朝,所以必须敢与金军作战,就能取胜天下。

这篇军事论文得到宋孝宗的赞赏,但是朝廷里议和派占上风,由此没有得到实践。

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物,持论劲直不为迎合。——《宋史·辛弃疾传》

就在这次召见不久,辛弃疾又呈送给宰相虞允文九篇军事论文,史称《九议》。也没有被朝廷付诸行动。

不过这个26岁的青年的才气与胆略却给宋朝的士大夫以深刻的印象。南宋的一些主战之人开始觉得,这个辛弃疾是一位可造之才。

不久,31岁的辛弃疾被召进南宋都城临安,做了司农寺的主簿。司农寺是负责粮食储备、仓库管理以及京城官员的禄米供应,和国家粮食总局有一点相似。司农寺主簿是这个机构里主管文字工作的事务官。成了一位京官。

可是,辛弃疾最得意的是他的军事才能,想做一名将领,现在给他放到主管后勤的部门做文职,和他的理想南辕北辙。

这一时期辛弃疾有一首著名的词,正好反映了他当时的心境。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表达出一种孤独,因为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没有遇到真正的知音,但是又不肯随波逐流。

辛弃疾有一点“孤勇者”那个味儿了,战吗?战啊。可是只有自己在呐喊,没有人站出来应和他。

坦白讲,辛弃疾真的很擅长领军打仗,很会观察全局、当机立断,如果他早出生一点,出生在北宋末年,说不定也能像岳飞一样厉害。他整个人是积极进取的,和当时整个南宋的风气背道而驰。辛弃疾的悲剧性就在这里。

有人说人生有两种悲剧,一种是达不到目的,一种是达到了目的。

回到南宋,才是辛弃疾悲剧的开始。

南宋的人,管从北方来的叫“归正人”。

辛弃疾出生在金国,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是在金国境内长大的,虽然后来立有大功,但是也不会完全被信任。辛弃疾归来时,带来了一支2000多人的队伍,就是耿京原来的部下。他回到南宋后,朝廷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的队伍拆散,然后只给了辛弃疾一个小官,绝对不让他带兵。

像“归正人”这样的身份,想要得到认可并重用,其实是很难的,他也一直被南宋政治体系所怀疑和排挤。

从29岁到42岁,辛弃疾在13年间,调任了14任官职。

调任更换这么频繁,原因是很复杂的,一是宋朝规定,同一个官员,为了避免滋生腐败,不能在一个地方上待太长时间,每两三年一定要换一次;第二是辛弃疾经常得罪人,又不被信任,往往没有任满,又被调职,所以一生被换过很多的官职。

辛弃疾自己也调侃说:“聚散匆匆不偶然,两年历遍楚山川”。

但是辛弃疾每到一个地方都尽职尽责,我们不妨简单说说:

乾道八年(1172)春,33岁的辛弃疾被派到安徽,做了滁州的知州,这对辛弃疾颇有意义,来到南方后,第一次成为地方的一把手。

滁州在淮河附近,过了淮河就是金朝,跟金兵很近,这里饱经战乱,已经是一片衰败景象。

可是辛弃疾只用了一年时间,通过减免赋税、召集流散在外的百姓回乡种田、开办酒楼、扶持商业、娱乐业发展,就让滁州富裕了起来。所以有人评论,辛弃疾除了有军事才能、文学才能以外,经济才能也被人忽视了。

36岁的辛弃疾升任江西提点刑狱,讨伐走私茶叶的茶寇。这再次体现了辛弃疾的军事才能。

39岁时在湖南担任转运副使,大刀阔斧改革,打击当地的地主豪绅,还建立了一支飞虎军。

虽然不能上战场,但是在地方官的职位上,辛弃疾也踏踏实实做实事,解决老百姓的问题。

辛弃疾,从22岁来到南宋,到68岁去世,在南方生活了40多年时间,有20多年在各地当官,还有20多年被退职,赋闲在家。

那么辛弃疾赋闲的这些时间都在干嘛呢?

首先说一下,宋朝官员的薪水很好,辛弃疾也是挺有钱的,利用这些时间,一是经营了两座园林,带湖的和瓢泉的;第二是读了很多的书,经史子集,然后填词写诗。后来人们发现辛弃疾的诗很难读,因为总是掉书袋,大量引经据典。

辛弃疾留存下来620多首词,全部作于南下之后。

辛弃疾是两宋写词最多的人,苏东坡写了1200多首诗,但是写了300多首词。所以辛弃疾是专力为词,他是词作传世最多的人。

既然辛弃疾难以再上战场,他只能拿起毫笔,做为刀剑,在纸上开疆拓土。

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在建康(南京),辛弃疾登上赏心亭,写下: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他寄希望于朝廷北伐,能够亲临前线,征战沙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尽管仕途坎坷,白发早生,他从没有放弃杀敌抗金的梦想: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从此世间少了位金戈铁马、勋业云霄的战将,多了位傲古烁今、不可一世的词人。

其实,南归后,在安徽的滁州当官时,30多岁的辛弃疾向朝廷提出惊人预言:

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论亡虏疏》

辛弃疾预言,金国肯定六十年后会灭亡,金国灭亡了,宋朝的忧患才真正的大起来。

果然,正如辛弃疾所言,60年后,南宋和蒙古联合灭金;又45年后,南宋被蒙古所灭。

可惜当时辛弃疾的报告没有得到任何的重视。

南宋灭亡之后,有一个叫周密的宋末词人,他在整理南宋历史资料的时候发现了这份报告,感慨到:

惜乎斯人之,不用于乱世也。

可惜像辛弃疾这样的人才,在战乱年代没有得到重用。深深地为辛弃疾感到惋惜。

小结:

辛弃疾的前22年,是一位“战狼”,真的特别擅长打仗,深入敌营,勇者无敌。

22岁到68岁,他是一位“孤勇者”,一心恢复中原的他,却再也没有上过战场。在地方上任职他,尽职尽责,并将满心不甘写入了词中。他的词就是他的剑,声声都含悲埋愤,字字都锥心泣血,气震寰宇,壮哉山河!

可以用“四个一”总结他的一生:一腔豪气,一支健笔,一副肝胆,一片痴心。

辛弃疾虽已离去,其人、其词永壮千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岳飞,辛弃疾,耿京,辛赞,统治,绍兴,金人,金国,义端,祖父,观点评论,宋高宗,辛弃疾,耿京,完颜亮,金国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岳飞,辛弃疾,耿京,辛赞,统治,绍兴,金人,金国,义端,祖父,观点评论,宋高宗,辛弃疾,耿京,完颜亮,金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岳飞,辛弃疾,耿京,辛赞,统治,绍兴,金人,金国,义端,祖父,观点评论,宋高宗,辛弃疾,耿京,完颜亮,金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