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坑死朱允炆的李景隆最后投降了朱棣,这位建文战神到底是不是卧底

坑死朱允炆的李景隆最后投降了朱棣,这位建文战神到底是不是卧底

近期,《山河月明》持续火爆,其中有个人物在剧中混得风声水起,他就是八面玲珑、相貌堂堂的大将军李景隆。

李景隆剧照

在明太祖朱元璋跟前李景隆是孙辈,但却享受着皇子一般的待遇,因为他的父亲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

他倍受建文帝朱允炆的青睐,朱允炆封他为大将军,亲自为表哥系上通天犀角腰带,在江边一步三回头,希望他统率的50万大军彻底剿灭燕军,载誉归来。

朱棣呢?听说李景隆北上,笑着对身边的将领说:“李九江,不过是个纨绔子弟罢了!”,仿佛是上天给予的恩赐,高兴得手舞足蹈。

结果,李景隆率领的50万大军不但没拿下北平,相反,被彼时只有1万人马的朱棣打得抱头鼠窜、落荒而逃。

“靖难之役”李景隆是一片活化石,扮演着多种角色:从率军讨逆到奉命谈判,最后竟和谷王朱橞一起打开金川门迎接靖难军,还被朱棣封为“靖难第一功臣”,驭领百官。

李景隆有着特殊的背景和身份,所以后世给他取了个绰号:“建文战神”,甚至怀疑他故意出卖朱允炆,更是朱棣早年在朝廷布下的卧底。

那么,李景隆到底是不是卧底呢?接下来,本文就试图调阅些史料,还原那些年的真实。

朱棣剧照

一:漂亮小伙李景隆

《明史.李景隆传》载:

景隆,小字九江。读书通典故。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

大意是:李景隆,乳名九江。不仅书读得好,还能融会贯通。身材修长,眉清目秀,顾盼之间像个万人迷。

每次朝会上风度翩翩,尺度拿捏得极为精准,连朱元璋也不得不多看他几眼。

可以说,李景隆是一个超级幸运儿。当年祖父李贞千辛万苦到濠州投奔朱元璋,得到了朱元璋的隔外照拂。

父亲李文忠一生身经百战,纵横南北,为开创大明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位列功臣第四,被封曹国公。

另外,几十年的摸爬滚打,让朱元璋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治理好家国必须学习文化。外加他的亲戚极少,所以特别看好李景隆。

李景隆的表现呢?小伙子贼漂亮,讲读兵事,滔滔不绝。可李文忠却时不时提醒舅舅:不要被这小子的外表所蒙蔽,其实他就是个绣花枕头。

李文忠剧照

洪武十九年,李文忠病故,李景隆以大公子的身份世袭曹国公。

期间,朱元璋多次外放李景隆到湖广、陕西、河南几省练兵,意图很明显:在第三代中培养一个忠诚可靠的领军人物。

李景隆不负重望,一枝独放,不久进掌左军都督府佥事,加太子太傅衔,连朝廷在西番购买的战马也需要他把关。

12年后,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五月十六日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不久,明朝来到十字路口,因为朱棣和朱允炆叔侄将再度上演一次战争与和平。

这又是为什么呢?

朱允炆剧照

二:朱允炆的烦恼

站在朱允炆的角度思考,理由十分充分。

当年,父亲(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当机立断立他为皇太孙,意在把皇位锁定在长子一脉。

可朱允炆属于皇三代,根基不牢,或无法驾驭骄兵悍将和不法勋贵,所以朱元璋狠下一条心,人为制造大案,拿掉骄兵悍将,为朱允炆彻底拔除了前进道路上的盲刺。

朱元璋离开之前,朝堂一片萧杀,武将只剩下孤零零的傅友德和郭英。好在,北方沿线已形九子戍边的格局,秦、赵、燕、宁王等各自守着封地,抵御外敌。

朱元璋剧照

其余藩王也自得其乐,分布在全国各地,这就是朱元璋想要的结果:叔叔御边关、君王守社稷。

只是,藩王们手中各握有三队护卫,兵力从3千到1万5千不等,尤以塞上的宁王朱权实力最为雄厚,号称:革车六千、带甲八万。

三队护卫除了看家护院,守卫边疆之外,还可以奉旨讨逆、进京勤王。

当然,最牛的还是驻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凭借军威有节制沿边各路兵马的权力。

表面看,边防固若金汤,山河一片锦锈,可事实是各路藩王手握重兵,时时仰望着南京,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齐泰剧照

怎么办呢?近臣齐泰、黄子澄向朱允炆建议一一削藩一一攘外必须安内。

与此同时,关于如何削藩三人产生分歧。

齐泰主张从最强燕王入手,派徐辉祖(徐达长子、朱棣大舅子)前去剿灭,徐辉祖定会以点带面、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

而黄子澄的意见却相反,由弱到强,先内地后边关,重用李景隆,用威震之势逼迫藩王们主动上交兵权,等同不战而屈人之兵。

朱允炆的态度呢?《明史纪事本末》载:

泰、子澄密劝帝除王、帝未决一一朱允炆优柔寡断,迟迟拿不定主意。

朱允炆为何拿不定主意呢?因为齐、黄二人都是翰林学士,从没上过沙场,属于典型的战争小白。

但问题迫在眉睫又不得不解决。就这样,朱允炆听了黄子澄的建议,一锤定音,不过,让所有人傻眼的是,朱允炆一出手就是雷霆万钧。

朱允炆剧照

三:李景隆的活干得漂亮

同年7月初,李景隆亮相了。《明史.朱橚传》载:

帝使李景隆备边,道出汴,猝围王宫,执橚,窜蒙化,诸子并别徙。

李景隆深谙兵法,来个出其不意。打着练兵备边的幌子顺道路过开封,然后突然折返包围周王府,捉拿朱橚,宣旨废他为庶人,本人流放云南蒙化,儿子们分别流放外地。

这一次李景隆干得非常漂亮,没费一枪一炮就拿下周王,消息传回南京,朱允炆欣喜若狂,大赞:表哥不愧为新时代的领军人物。

而这个周橚却有个特殊身份,与燕王朱棣同父同母,系一奶同胞。

次年四月,湘王朱柏不堪受其辱,在朝廷大军包围王府前,命人关上大门,举家自焚而死,熊熊火焰中留下一道仇恨的目光。

同期,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已不需要更多理由,命运和朱橚一样。

李景隆的形象一下被拨高一一不仅能让太祖朱元璋多看两眼,还以实际行动深得朱允炆信任。

朱柏剧照

四:大幕拉开,戏剧的靖难之役

就在朱允炆削掉周王朱柏不久,北平的朱棣不再装疯卖傻,突然撕掉面具决定起兵,从此,“靖难”大幕拉开。

北平毕竟是朱棣的地盘,短短20天内,通州、蓟州、遵化、密云被燕军攻破。

但,由于朱允炆之前对北平的军力作了调整,所以朱棣手中的兵力有限,加上北平城防部队满打满算不足万人,其中还包括看家护院的800燕山护卫。

战报传来,朱允炆慌而不乱,率领群臣祭天地、告太庙,下旨把朱棣废为庶人,然后命长兴侯耿炳文领着13万大军,北上平叛。

耿炳文是朱元璋屠刀下仅留的活口。这位将军不善进攻,但却以防守著称,坚守城池犹如一道道铜墙铁壁,能划刀剑于无形一一这就是朱元璋留下他的妙用。

耿炳文大军刚到真定,立足未稳之际,被朱棣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兵3万,耿炳文自知和燕军在野外作战没有胜算,于是决定退守河间,防止燕军南下,卡住朱棣的咽喉。

当耿炳文进驻河间后,时常派小股部队出城骚扰,朱棣一筹莫展,只能仰天长叹,等着粮草被耗尽的那一日一一就防守而言,他根本不是耿炳文的对手。

耿炳文剧照

耿炳文的战略被朱允炆轻看,这位年轻的君王需要雷霆出击,需要以无可争议的霸道雄兵让朱棣心悦诚服。

于是,朱允炆决定临阵换帅。《明史.李景隆传》载:

齐泰、黄子澄共荐景隆。乃以景隆代炳文为大将军,将兵五十万北伐。

回味前文,这一次齐、黄二人出奇的一致,所以朱允炆才会送别李景隆,才会在江边一步三回头。

大错从此酿成,当李景隆和耿炳文在河间城外交接的时候,朱棣几乎笑傻了,率部回营后还摆了一桌酒席。《明太宗实录》记载:

上语诸将曰:“李九江,豢养之子,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

汉高祖大度知人,善任使,英雄为用,不过能将十万,九江何等才而能将五十万?赵括之败可待矣。”

简而言之,李景隆就是一个公子哥,刚愎自用,从未真正带过兵,上过战场,50万将士交给他,无异于自杀。

我朱棣一定要让他尝尝纸上谈兵的赵括之败。

朱棣剧照

五:李景隆到底是不是朱棣的卧底?

转机出现。

9月,李景隆调兵遣将,领着50万大军直扑北平。

自从朝廷换下耿炳文后,朱棣根本没把李景隆放在眼里。同时不按套路出牌,主动攻打永平,然后虚晃一枪去了大宁。

为什么去大宁呢?因为那里有“革车六千、带甲八万”之兵,有不奉王诏等待观望的宁王朱权,还有领着明朝奉禄生猛的朵颜三卫。

不得不说这是朱棣的冒险之举,因为他给世子朱高炽留下了一座孤城一一北平一一城中大多是老弱病残、留守儿童,全部算下来不到万人。

李景隆把北平围得水泄不通一一城内无精锐之师,但却有凌云壮志的朱高炽、誓死如归的燕王妃以及神通广大的姚广孝。他们在血与火中淬炼,无数次打败李景隆潮水般的进攻。

姚广孝剧照

不过,万事总有意外。《明史.李景隆传》载:

景隆闻之,进围北平。都督瞿能攻张掖门,垂破。景隆忌能功,止之。

大意是:李景隆听说北平城内空虚,决定再次攻打。当都督瞿能即将攻破张掖门时,李景隆担心瞿能抢了头功,于是连忙叫停。

据说这就是李景隆充当卧底的有力佐证。

李景隆为什么会突然叫停?身为一军主帅,难道需要自己冲锋陷阵,瞿能攻破张掖门,南军拿下北平不照样是他的功劳吗?

此段记载,李景隆的确有卧底之嫌。

朱高炽剧照

不仅如此,李景隆攻打北平还玩了些花活。随着季节变幻,北平温度急剧下降。

朱高炽命人在城墙上泼水成冰,使南军攻城变得极为艰难。为不让李景隆摸清城内实力(李明明知道),朱高炽常常派人夜间出击,搞得南军心绪不宁。

屡次被偷袭后,李景隆居然下了道奇怪的命令:全军后撤十里、重新安营扎寨。这又是一个愚蠢的决定,连战场上的部分士兵都怀疑李景隆真就是那个卧底。

十一月,朱棣借来宁王之兵,亲自领着朵颜三卫在郑家坝给李景隆沉痛一击。《明通鉴.卷十二》记载:

连破其七营,遂逼景隆。燕将张玉等列阵而进,乘胜抵城下,城中兵亦鼓噪而出,内外夹击,景隆师溃,宵遁。

南军被连破七营,李景隆兵败如山,急忙下令撤军。燕军大将张玉列阵前进,来到城下,朱高炽领军倾巢出动,内外夹击,若不是李景隆跑得快,差点就成了燕军的俘虏。

以上花活李景隆有三点被留下口实。1:以50万雄兵久攻下下北平城,让朱高炽轻松解围,背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2:让朱棣腾出手去塞上借兵,给他留了充足的时间,也才有了喘息的机会。

3:唯一的遮羞布,便是朱允炆的圣旨:“勿使朕背上杀叔罪名”。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李景隆有临机专断权,他完全有机会捣碎北平城,毁灭朱棣的大后方。

可他为什么没这么做呢?也许只有一种可能:他真是朱棣的卧底。

李景隆剧照

六:李景隆兵败后,朱允炆什么态度?

好一个奇异的李景隆,但更奇异却是他身后的主子一一朱允炆。

李景隆兵败后,朱允炆不但不指责,还把错误归咎到自己头上;不但不向李景隆问罪,还念及“帝虑景隆权尚轻”,再次赐与李景隆“黄钺弓矢,专征伐”之特权。

大意是:之前拼凑的50万大军来自四面八方,不好管理,这并不是李卿之过,而是我事前没安排好。

天下,还有比朱允炆更迂腐的吗?

接下来,朱棣攻大同,李景隆领军出紫荆关解围,无功而反;次年四月,会同郭英、吴杰在真定会师,整军60万,白沟河一仗被朱棣打得落荒而逃。

同时,丢了黄钺弓矢,一个人上演了一束“千里走德州”的精彩大戏。

李景隆剧照

面对亡国之师的统率,朱允炆什么态度呢?《明史.李景隆传》载:

王师死者数十万人,南军遂不支,帝始诏景隆还。黄子澄渐愤,执景隆于朝班,请诛之以谢天下。燕师渡江,帝旁皇甚,方孝孺复请诛景隆。帝皆不问。

大意是:南军死了数十万人,朱允炆这才召李景隆还朝。黄子澄义愤填膺,在朝堂上要求杀李景隆以谢天下。朱允炆不予理会。

朱棣率军已经开始渡江了,方孝孺再次请求诛杀李景隆,朱允炆还是不理不睬。

难道这就是表兄弟情谊,难道这就是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和情谊最终将划成一柄利剑,刺穿朱允炆的江山,让他无处逃遁。

据说,这期间李景隆心态极好,每天在府上烧烤鸡鸭,喝着革命的小酒。

朱允炆剧照

最可气的是,朱允炆对李景隆的信任竟然毫无原则。《明史.李景隆传》载:

使景隆及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入燕军,割地求和。

李景隆摇身一变,成了谈判首席代表,和茹瑺、王佐一起来到朱棣帐前,讨论双方如何划江而治。

结果,朱棣严辞拒绝,这一次李景隆卧底的身份暴露无遗。因为他和朱棣谈了另一件事:

燕兵屯金川门,景隆与谷王橞开门迎降。

1402年6月,朱棣率领燕军来到南京城,金川门徐徐打开,出现了两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第一位是卧底李景隆,第二位则是被朱允炆羁押在宫中的谷王朱橞。

600年过去了,不知道双方的暗号是什么?也许这个结局在50万大军围剿北平那一天就注定了。

不过,最受伤的还是朱允炆,不知道他是死于宫中那场大火,还是去了爪畦国,总之,执掌天下4年无异于南柯一梦,而这一切都是拜李景隆所赐。

朱棣剧照

七:李景隆的结局

朱棣历经九死终于登上皇位,变成日后的永乐大帝。

不久,朱棣下旨褒奖李景隆为“靖难第一功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驭领百官,殿前议事。

但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两年后,李景隆的鬼把戏被揭穿,遭集体弹劾。朱棣裭夺他的爵位,把全家囚禁在家中。

期间,李景隆又演了一束戏,明面上绝食十日,实际在后院开小灶,从此再没见过朱棣,也没踏出过院落一步,直到永乐末年死去。

也许李景隆在闭上眼睛的那一刻才会想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自己一介逍遥公子,又何必去做那个可耻的卧底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父亲,投降,李景隆,大将军,李文忠,剧照,战神,明太祖朱元璋,朱允炆,朱棣,观点评论,朱元璋,李景隆,朱允炆,耿炳文,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父亲,投降,李景隆,大将军,李文忠,剧照,战神,明太祖朱元璋,朱允炆,朱棣,观点评论,朱元璋,李景隆,朱允炆,耿炳文,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父亲,投降,李景隆,大将军,李文忠,剧照,战神,明太祖朱元璋,朱允炆,朱棣,观点评论,朱元璋,李景隆,朱允炆,耿炳文,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