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大明王朝1566》:以改兼赈,高翰文的方略注定是一步死棋!

《大明王朝1566》:以改兼赈,高翰文的方略注定是一步死棋!

全员斗地主,人均老狐狸。在《大明王朝1566》中,似乎人人都有八百个心眼。无论严党还是清流,双商都是一流的。

唯有高翰文,是剧中唯一的铁憨憨,是不谙世事的傻白甜。

为了弥补国库的亏空,严党提出了改稻为桑的国策。这方案看上去很美丽,踏进去才会发现是个天坑。改稻为桑、出口创汇,本来就是严党的一厢情愿,是无法触及的地平线。拆东墙、补西墙,这种自欺欺人的操作,注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果然,在严世蕃的默许下,郑泌昌们的推行手段很是简单,他们又是纵马踏苗,又是毁堤淹田,各种下三滥的手段用了个遍,最终还是没有实现改稻为桑的初衷。

正在严世蕃睡觉找不到枕头时,翰林院的高翰文提出了“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略。作为官场的小白,高翰文缺乏工作中实际操作的经验,所谓的方略只是灵光乍现。

按照高翰文的想法,灾民土地被淹,吃了上顿没下顿,那就请出大明朝的富豪们用粮换田。这样,灾民生活得到了基本的保障,地主豪强们则同步推进改稻为桑。

一石二鸟、一箭双雕。这都不需要朝廷亲自下场,赈济灾民、改稻为桑两道难题同时化解。高翰文估计都会被自己的智慧所折服。

然而,古今中外,年轻人都容易陷入理想化的误区。

小高一思考,大家都发笑。乍一看,高翰文的方略好像没毛病;然而,只要我们稍加思索,就会发现这根本是个脱离实际、不具备可操作性的方案。

如果按照三十石一亩的正常市价买田,沈一石等大户们不仅财力有限,而且无利可图。更加可怕的是,如果按照这个价格出售,灾民们不需要全部出售田产就可以度过灾荒,改稻为桑就无法从蓝图变为现实。

所以,高价买田的路注定走不通。

那么,贱卖良田是不是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呢?

不,根本不可能。

如果按照十石一亩的低价进行交易,沈一石们自然举双手赞成。只是,一旦豪强富户趁着灾情、压低田价,灾民们就会食不果腹、青黄不接,为了生计,必然会走上揭竿而起、聚众造反的道路。

你看,高翰文简直是个天才,短短的八个字就让自己陷入了进退失据、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

听着很美好,实则不着调。所以,以改兼赈、两难自解注定是一步无解的死棋。高翰文想得过于简单,局面却异常复杂。

矛盾,不可调和。

对于高翰文的提议,严世蕃早就有着清醒的认识。

在高翰文赴杭州上任之前,严世蕃曾亲自召见了高翰文,还送给他一套珍贵的文房四宝。在高翰文离去后,严世蕃对罗文龙这样说道,“这一次让他去改稻为桑的国策,倘若引起民变,也算有个遮挡。

对于改稻为桑的两种结果,严世蕃心知肚明。改稻为桑成功推行,严世蕃自然是大功一件;改稻为桑激起民变,高翰文自然是背起黑锅。

对于高翰文洋洋自得的八字方略,所有人都看得清楚、想得明白——除了高翰文自己。

严世蕃之所以选择高翰文,是因为两人之间看似有师生之谊,却并无过多的交集。成是严党的功劳,败是高翰文一人的责任。

高翰文长期在翰林院任职,不仅饱受清苦,还没有前途。严世蕃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决定启用高翰文的,用他自己的话说,“翰林院那种清苦毕竟难捱,储才养望本就是为了施展,高翰文这种人,火里水里要是真能挣出来,便不枉此生。

严世蕃笃定地认为,高翰文这一类的人,晋升无望、加薪无门,像是长期拉磨的驴,一旦眼前有根胡萝卜,必然会迸发出无限的工作热情。

毕竟,谁还没有点功名心,谁会和前途过不去呢?

只是,严世蕃千算万算,算错了高翰文。他虽然有功名心,但是更有良心。

在胡宗宪的劝说下,他成功地拿回了“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独家解释权,而清流又送上了海瑞这个神助攻。至此,改稻为桑彻底破产。

纸上谈兵易,上阵杀敌难。高翰文,百无一用,终是书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方略,操作,沈一石,高翰文,严党,大明,王朝,自然,严世蕃,灾民,观点评论,方略,翰林院,沈一石,高翰文,严世蕃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方略,操作,沈一石,高翰文,严党,大明,王朝,自然,严世蕃,灾民,观点评论,方略,翰林院,沈一石,高翰文,严世蕃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方略,操作,沈一石,高翰文,严党,大明,王朝,自然,严世蕃,灾民,观点评论,方略,翰林院,沈一石,高翰文,严世蕃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