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宋端宗赵昰:如果南宋留不住,又何必让我掉海里呢?

宋端宗赵昰:如果南宋留不住,又何必让我掉海里呢?

(临安城)

临安城,入夜。

南宋皇宫。

一个熟睡的孩童被一双有力的大手抱起,然后背在身上,策马飞奔,离开皇宫,向南而去。

这双手的主人是一个男人,生的高大魁梧,兀自一股英雄气概,身后背着孩童,策马疾驰,转眼已经飞奔出十里开外。

他纵马到一处高坡之上,勒马回身。

远处的临安城仍然是灯火通明,一派繁华明亮的景象。

马上的男人眼角隐有泪光,双拳紧紧攥着缰绳,然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他又调转马头,轻喝一声,那马儿又飞奔起来,一会就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之中。

这个人是谁?

他从皇宫中带走的孩童又是谁?

他们从何而来,又要去往何处?

想要知道这些,还要从一个叫陈宜中的人开始说起。

陈宜中,字与权,温州永嘉人,景定三年进士,南宋晚期宰相。

陈宜中就职当宰相的时候,南宋王朝的状况已经是危如累卵,北方的蒙古大军南下,势如破竹,打的南宋军队丢盔弃甲,败退连连,眼见就要逼近到临安城下。(南宋都城)

陈宣中上任之后,本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理念,面对强敌来袭,要么和谈,要么忍让,要么妥协,反正就是不派兵反击,在他这样的神奇操作之下,南宋政府很快就迎来了自己的终结。

(陈宜中 画像)

德祐二年,二月初五。

南宋政府面对凶悍的蒙古铁骑实难相抗,决定举国投降,

既然是要投降,皇帝当然要亲自开城献降,但南宋政府中一小撮儿大臣却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

虽然现在蒙军围城,临安城是保不住了,但南方的诸多重镇蒙古人并未攻破,仍然掌握在咱们自己的手里,现任皇帝宋恭帝赵㬎肯定要落入蒙古人的手里那是没跑了,但赵氏皇族仍有血脉,我们完全可以进行一下战略转移,带上能继大位的赵氏宗亲提前跑路啊。

如此锦囊妙计,当然没人反对,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在临安城投降的前夜,国舅爷杨亮节夜奔寝殿,带走了益王赵昰(其实是带走了两个孩子,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为南宋王朝留下了两丝血脉。

临安虽然陷落了,但是赵昰逃了出来,他一路辗转来到南方,很快被一些盘踞在南方不愿投降的主战派大臣拥立为新皇,史称宋端宗。

那一年,赵昰年仅七岁。

(宋端宗 赵昰)

一个七岁的孩子,成了南宋王朝最后一颗救命稻草,但他此时此刻,面对四下危局,又能做什么呢?

答案是什么也做不了。

但幸好,赵昰的手底下有两个非常能干且忠心的大臣。

这两个大臣一个叫陆秀夫,一个叫文天祥。

我们先来说陆秀夫。

陆秀夫,字君实,江苏盐城人,宝佑四年进士。

自小聪慧,刚正不阿,蒙军围攻临安时,曾经作为南宋的议和大使前往蒙军大营和谈。

本质上讲,和谈不是容易活儿,中原大地的文化奉行“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但彪悍的北方民族可不管这套,所以陆秀夫去和蒙古人和谈,搞不好就会掉脑袋。

耿直刚强的陆秀夫当然不怕掉脑袋,他非但不怕掉脑袋,他还打算跟蒙军将领据理力争,最好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让对方退兵。

这样的人,你可以称呼他为莽夫,也可以称呼他为英豪。

可没等陆秀夫赶到蒙军大营,南宋政府那边就已经率先投降了。

临安陷落,肯定是回不去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南宋大臣们的选择各有不同。

要么归顺,要么归隐。

陆秀夫没有选择这两项,他听说南宋的赵氏皇族赵昰已经逃出升天,不假思索,立刻就去投奔了。

不为自己留后路,只为王朝去奔波。

我这两句诗写得不好,也不押韵,但用来形容陆秀夫本人,却非常合适。

陆秀夫(左)文天祥(右)

巧的是,和陆秀夫一起投奔小皇帝赵昰的文天祥,陆秀夫并不陌生,他们同是宝佑四年的进士,可以说是一起参加工作的。

相比之下,文天祥的履历甚至比陆秀夫还要高上一筹,考进士的时候,文天祥的成绩是全国第一。

所以说文天祥是妥妥的高考状元。

但这位状元郎同样性格耿直,入朝为官之后,非常看不起朝堂上的风气,看不起也就算了,同朝为官,难免我看不上你,你看不上我,可文天祥同志是一个藏不住心思的人,经常出言嘲讽别人,这导致文天祥在南宋朝廷混的一直不是很好,经常受人排挤。

怎么个受人排挤法呢?按文天祥的本领来讲,他可以说是后南宋时代能力数一数二的官员,有文化,能治国,会武术,能打仗。

但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只能做一些没有实权,不痛不痒的闲职。

并且,就算是这样的职务,也要处处受人排挤。

文天祥不是能忍受这样的政治欺压的人,三十七岁,便自请致仕了。

什么叫自请致仕呢,意思就是文天祥实在受不了官场的不良风气,辞职不干了。

他曾经对黑暗的政治无比失望,但他心中仍然常怀一颗报效国家的心。

赵昰流落南方,很快被陆秀夫在福州拥立为新的南宋皇帝,耿直爱国的文天祥当然不会错过报效国家的机会,他在外四处筹措奔波,被任命为右丞相,但大家都知道,文天祥性格耿直,不太好相处,所以朝廷只让他带兵在外,打打游击。

作为新成立的南宋政府的核心人物,陆秀夫和文天祥的想法很简单,当年金朝灭亡北宋,南宋之所以立国,正是因为开国皇帝赵构在南方搞了个小政权,宋朝才得以保全。

现在南宋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南方建立自己的小朝廷,何况此时天下还有几分仍然在宋人的手里。

福建、浙江、广东、江苏等地仍然有不少城池还在抵抗蒙军的进攻,

在这里要着重表扬四川地区的钓鱼城和凌霄城,当时的四川大部已经陷落,但这两座小小的山城仍然拼死抗争,不屈不挠,十分英勇。

满打满算,此时的南宋政府仍然有二十万左右的兵力,如果指挥得当,那么胜负尚未可知。

也就是说,南宋虽然落魄,但是完全有实力和蒙军碰一下子。

可当时的南宋大臣们并不这么想,因为从宋朝立国开始,多年和北方政权的较量就几乎没占到过什么便宜。

被辽朝按在地上捶,被金朝一顿暴揍,现在又被蒙古政权追着撵。

那颗曾经炙热跳动的心如今已经死寂,面对敌人,他们只剩下胆小和怯懦,还有一丝侥幸。

大臣们认为,当年金军追赶宋高宗,到了南方之后,因为受不了南方的湿热天气,所以进军迟缓,不久就退兵了。

而蒙古人久居北方,到了南方估计一样觉得受不了,受不了这种湿热天气,进军一样会迟缓,搞不好也会因此而退兵。

如果蒙军退兵了,那么南宋就有了一个可以喘息的机会。

正是因为大臣们有这种想法,所以南宋小朝廷从建立之初,就一直畏首畏尾,步步退让,希望上天可以眷顾南宋,让蒙军和当年的金朝一样,退回北方。

这种近乎是祈求上天垂怜的方式可以说是相当扯淡,《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意思是,两军交战,最好的手段是用谋略取胜,其次是用外交的手段,再其次是击败对方的部队,最后是攻打对方的城池。

谋略、外交、对敌、攻城,这些手段都很正常,但国家存亡之际,请求上天庇佑,是什么感人的操作?

不久,南方城池接连失守,扬州、真州等地接连沦陷。

两座城池失守的后果就是,南宋失去了长江以北最后的据点,想要图谋北上是彻底没戏了。

没办法,小朝廷只好收拾收拾行李逃跑。

他们从福州逃到泉州,从泉州逃到潮州,从潮州逃到惠州,这些南方城池建的是亭台楼阁,听香水榭,但城防却不结实,中看不中用,大臣们害怕城池会被随时攻破,大部分时间居然都在海上渡过。

(南宋群臣在海上漂流)

兜兜转转,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搞不好他们现在待的这片海域,当年的宋高宗赵构也曾经待过。

景炎二年,1277年。

在海上航行的宋军船队遭到一阵猛烈的飓风袭击,大船被吹的五迷三道,七零八落,慌乱之中,小皇帝赵昰一个没站稳,居然掉到了海里,捞上来之后,又惊又恐,没两天就驾崩了。

按说这篇文章的主角就是赵昰,但文中却基本没怎么提到过他,不是我不想提,而是翻遍史料,实在没什么好提。

他是末代皇帝不假,肩负复国大业,但实际上他只不过是个九岁的孩子罢了。

皇帝是天底下最尊崇的人,但皇帝也是天下最可怜的人。

大家可以好好琢磨琢磨这句话。

如果把一个国家灭亡的命运全部都推到一个少不经事的孩子身上,是否过于苛责,且不太合理?

小皇帝死了,但南宋还在苟延残喘。

各地军兵被蒙军杀得丢盔弃甲,朝堂上的大臣们人心惶惶,又各怀鬼胎。

山河沦丧,故土难回。

也许南宋,真的要和大家说再见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政府,蒙军,陆秀夫,投降,宋端宗,和谈,赵昰,文天祥,蒙古,临安,观点评论,蒙军,陆秀夫,宋端宗,临安城,文天祥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政府,蒙军,陆秀夫,投降,宋端宗,和谈,赵昰,文天祥,蒙古,临安,观点评论,蒙军,陆秀夫,宋端宗,临安城,文天祥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政府,蒙军,陆秀夫,投降,宋端宗,和谈,赵昰,文天祥,蒙古,临安,观点评论,蒙军,陆秀夫,宋端宗,临安城,文天祥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