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圣朝不留旧皇脉:满清得国之后恩养明朝宗室,真相究竟如何?

圣朝不留旧皇脉:满清得国之后恩养明朝宗室,真相究竟如何?

闯王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城之后,关外的清军就打着为崇祯帝复仇的名号举大军入关,夺取了天下。

当初,燕王朱棣以勤王的名义夺取侄子建文帝皇位之时,都要对建文帝的后代斩草除根,如今的清军作为异族入关,肯定对明朝的宗室更要下狠手、下黑手。

毕竟,如果入关之后还留着前朝那些皇室的血脉,肯定就是给自己留后患。

于是,清廷就做足了表面功夫,恩养了一些明朝的宗室远亲,但真正和朱明皇室血脉近的,有影响力的,他们却绝对是抓一个杀一个。

直言不讳地说:即使你(满清)把明朝的皇室血脉赶尽杀绝又能如何呢?因为没有谁会拿着前明的那些酒囊饭袋(宗亲)当幌子,挂出来作势造反,但凡满清统治者能给老百姓一个安定繁荣的生活,让大家可以过上好日子,又有谁会真想打仗、真想造反呢?

今天,我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满清得国之后对明王朝朱明子孙的杀戮……

崇祯帝(朱由检)自杀之后,李自成就入京了,对他的三个儿子:朱慈烺、朱慈焕、朱慈灿,都没有加以杀害。

后来,李自成在山海关大败之后就逃出了北京,而当时明朝的太子朱慈烺则骑着马,跟随在乱军之后也往外逃。

由于世道大乱,崇祯帝的三个皇子也在逃亡的路上失散了。

在此期间,虽说颠沛流离,从凤子龙孙、金枝玉叶,一下子沦为街边巷口的厮养仆役一般,每天搬砖、要饭,但三位皇子确实还是一直活着的,再怎么样也能弄口饭吃。

不得不说,身处如此乱离乱世,朱慈烺兄弟三人的运气还算不上太差。

作为崇祯帝的皇太子,朱慈烺得以在兵荒马乱当中存活的确很不容易,于是就想去投靠自己的外祖父周奎。

周奎是崇祯帝的正妻周皇后之父,也是明朝末年的最后一任当朝国丈,虽为皇亲国戚,但却吝啬至极。

在明朝国亡之前,周奎就不肯拿出银两去饷军,而待到李自成入京之后,他更是携带着大批的金银财宝前去巴结李自成,因此就没有受到什么处理。

由于一直待在深宫之中,太子朱慈烺也不知道自己的外祖父究竟住在何处,于是在进入北京之后,他就先找到了曾经去玩过的太监常进节家里。

虽说明朝亡国了,但常公公对于这位太子依旧不敢怠慢,可毕竟当时已经是大清的天下了,他也不敢斗胆收留这位前太子。

因此,常进节就对太子说:“如今,你的妹妹长平公主在你姥爷周家……”

【注】: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之时,崇祯帝闯进了寿宁宫,挥剑砍下了女儿长平公主的左臂,宁让其以身殉国,也不可落入贼寇之手,不料长平公主当时只是晕厥,并未身亡。

于是,朱慈烺就让常公公带着自己去见外祖父周奎。

朱慈烺那时只有十六七岁的样子,而他之所以敢如此胆大的露面,其实和当时满清在北京的政治大气候有关……

多尔衮入京之后,曾经装模作样地命人礼葬崇祯皇帝,包括崇祯帝的皇后,并追谥崇祯帝为“怀宗端皇帝”,而且还给埋葬他的陵墓命名为“思陵”。

相当于明明白白地对外宣示:清朝的天下是取于贼,而不是取于明。

而且还到处宣扬:清军是为明复仇。

也正是因为满清高层上演的这些政治秀,才使得前明朝太子朱慈烺误认为自己可以真身示人:既然你们满清对我死去的父亲都可以如此礼敬,那对我也应该差不到哪儿去!

或许,朱慈烺当时是这样想的:伪大顺政权都会让我活着,还封我为“宋王”,那么如此“仁义”的大清,再怎么样也不会比李自成差吧?

不得不说,朱慈烺毕竟还是太过年轻幼稚,而在政治方面就更加地天真了。

忽然看见太子外孙出现在自己的家门口,周奎异常惊讶,于是马上把长平公主找了过来,让她与朱慈烺相见,兄妹二人抱头痛哭。

此时,周奎与其侄子周绎对待太子还算挺客气,行坐宴饮之间也对其待以君臣之礼。

两顿饭之后到了晚上,长平公主就拿了一袭锦袍送给朱慈烺,再三嘱咐他:“你以后不要再来了。”

于是,兄妹二人依依不舍地告别了。

太子朱慈烺离开之后,在北京城外冻饿数日,加上心里思念妹妹长平公主,更想念外祖父周奎家的锦衣玉食和温暖。

因此,没忍耐几天,朱慈烺再次登了周奎家的门。

这一次,周奎没有再露面,而是派自己的侄子周绎负责接待,周绎请朱慈烺吃了一顿饭后,就告诫并嘱咐他说:“千万别再说你自己是太子,今后有人要问你,你就说你姓刘,以说书为生,如此才可以免祸。”

可身为明朝太子,虽说已经亡国了,但朱慈烺的皇家脾性却改不了,他的性格非常固执,因此对于周绎的告诫和嘱咐坚决不肯接纳。

可以说,朱慈烺的这种偏执,与其父亲崇祯帝简直一模一样。

见朱慈烺如此固执不听劝,周绎当时也很生气,于是就把这位太子表弟驱逐到了大门之外。

面对周绎的驱赶,朱慈烺也很生气,于是两个人就开始吵吵嚷嚷,隔门大骂。

怒极之下,周绎竟然冲了出去,对朱慈烺拳打脚踢。

也就在这个时候,恰巧有一队清兵巡逻经过,看到前明皇丈门前有人大声喧哗,觉得事出可疑,于是就把朱慈烺和周绎两人都抓了起来,押往刑部审问。

当时,北京官府的中堂之上一般都设有满、汉两名官员一同审案。

因此,当刑部主事钱凤览(汉官)问明情由之后,忽然间怒从心起、撩衣下堂,冲着周绎的脑袋上“咣”地就是一拳,然后大骂其背主负恩。

的确,从人情上来讲:周绎如此对待明朝的太子,确实太说不过去了。

由于钱凤览本人也是儒家思想教育出来的汉人,因此对于这类事情他就觉得更加不能忍耐。

而在堂的刑部尚书(满人)也很为难,毕竟明朝的太子冒了出来,此事关系太过重大,因此他也定不了案。

于是,刑部尚书只得下令,将周绎和朱慈烺二人先行收监,再接着审。

得知此消息,太子朱慈烺的外公周奎一下子急了,他深知这件事情关系到自己的身家性命,于是就连夜奋笔疾书,写了一封疏奏,直递多尔衮。

在这封疏奏当中,为了撇清自己和外孙朱慈烺的关系,周奎一口咬定:被逮捕的那个人绝对不是真太子朱慈烺。

听说崇祯帝的太子朱慈烺落案,多尔衮方面也非常紧张,于是马上派人将其押入宫内,进行当廷验证。

同时,多尔衮又下令,召集从前在太子身边的锦衣卫扈从,以及明朝的宗室晋王前来认人。

当时,有十个前明的锦衣卫(前太子护卫)到场,他们在见到太子朱慈烺之后,立刻下跪敬拜,并异口同声地说:“此乃真太子!”

但当前明的宗室晋王到场之后,他却哆哆嗦嗦地支吾不言。

而此时的太子朱慈烺也非常激愤,他恨自己的外祖父家太过寡情,于是就切齿骂道:“我来周家只为看我的公主妹妹,没什么别的想法,如今却被周奎叔侄出卖,肯定逃不过个‘死’字,你们也不用再审了,给我一刀就好!”

少年人话虽然这样说,但实际上他的求生愿望也是很强的。

多尔衮此时心里也很清楚,此刻堂上所立的这位长身玉立的少年,绝对就是崇祯帝的真太子。

于是,多尔衮立刻下令,将前来作证的十名锦衣卫官兵,以及前明的宦官常进节,全部关入牢狱。

作为满清的刑部主事,钱凤览此时还不知道多尔衮的阴毒心态,于是就上疏给多尔衮,劝朝廷以仁义为重,可以认真对待此事。

经过多尔衮的“细心”安排之后,满清官员再次开始进行审讯……

在此次审讯时,满清刑部不但召了更多的官员前来听审,而且还派出了前明的宗室晋王,以及前明的大学士谢升来当廷质认。

先前支吾不言的晋王此时就下死口,一口咬定堂上的朱慈烺不是真太子,而大学士谢升看了一眼朱慈烺,也跟着连连摇头,否认其为真太子。

听晋王和谢升如此一说,太子当时也急了,于是就高声对谢升说道:“谢先生,您曾在东宫给我讲课,而且在北京城临陷之时,您还给我讲了‘临危授命’一题,难道您都不记得了吗?”

听太子这样说,谢升一脸的惭愧,但他依旧不肯作声,不肯承认面前的这位少年人其实就是真太子,而是一揖而退。

当时,负责主审的汉官钱凤览见此状况非常愤恨,于是就怒斥谢升与晋王,说他们不仁不义。

也就是说,直到此时,钱凤览也没有揣摩到多尔衮的真实意图。

此次审案结束之后,多尔衮依旧下令,将朱慈烺送回牢狱,严加看守。

思考再三,多尔衮就坐在便殿,将满朝文武大臣,包括在北京降清的前明朝臣全部召集在一起,问他们:“你们到底是何意见?”

不得不说,前明投降的那些臣子大多数都是人精,因此他们一个个唯唯而已,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言语。

其中,只有钱凤览与另外一位名叫赵开心的汉臣站了出来,力争牢狱中的少年人就是崇祯帝的真太子,希望大清能够对其加以恩养。

听了钱凤览二人的话,多尔衮沉默片刻,忽然之间拍案而起,大怒说道:“真假且不必争,朝廷自有处分,但晋王乃前明王子,谢升乃前明大臣,钱凤览竟敢出言不逊,无上蔑尊至极,伪太子及有关涉案人员,包括钱凤览、赵开心,一律斩首示众!”

如同演戏一般,马上就有官员假惺惺地前来求情,于是多尔衮终于开恩了:“如今,钱凤览毕竟是本朝臣子,那就赏其全尸,将斩刑改为绞刑,至于赵开心,那就免其一死吧!”

很快,清廷结案:认定崇祯太子是伪太子。

而当时作为此案证人的则是崇祯帝的妃子袁妃,以及明朝宗室晋王。

事实上,晋王是先前被清军在山西俘虏到的,他压根就没有见过真太子,如今他的满爷爷让他说什么,他肯定就会说什么。

至于另一位袁妃,实际上是假冒的,因为真袁妃在北京城陷之前,就已经被崇祯帝亲自砍杀了,而清政府也曾经布告过礼葬前明的皇帝、皇后与妃子,其中就包括袁妃在内。

估计,多尔衮自己都把这件事情给忘了个一干二净。

或者,他当时就是把强权当真理,认为自己说什么是什么,毫不顾忌。

此案结束之后,不仅崇祯皇帝的真太子朱慈烺被杀,带着他去见外公周奎的太监常进节,以及承认他是真太子的十位前明锦衣卫官兵也一同被杀。

表面上,满清对待明朝宗室好像是加以恩礼,实际上他们真正恩养起来的却都是那些疏远的小宗,至于明朝皇帝的直系近亲,基本上是被满清屠戮无遗。

究其机心,绝对是险苛深远!

自然了,满清对于崇祯公主,以及那些女性亲属不以为意,也正应了一句老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得知哥哥朱慈烺被杀之后,长平公主愤然出京,但清廷又强迫其出嫁,因此在不久之后,长平公主就抑郁而亡了。

当然了,如果大家读金庸先生的小说,这位长平公主就变成里面的女大侠了,其实这完全属于文学创作,并不是真正的历史事实!

清朝初建的几十年间,在民间打着“朱三太子”旗号起兵的有好几起。

其中,最有名的应该就是在康熙时期吴三桂起兵之后,有一个以朱三太子的名义起兵的天地会首领——杨起隆。

康熙十八年,在湖南又抓到了一个和尚,名叫朱慈灿,而此人确确实实是崇祯帝的另外一个儿子,他当年从北京逃出来的时候只有十二岁,多年流落在外才幸免于难。

不得不说,康熙皇帝也真够阴狠,他居然把朱慈灿和杨起隆列为同宗,将此二人全都诬称为崇祯帝的假皇子。

其借口就是:当年北京城陷之时,朱慈灿年纪很小,不可能逃得出去!

于是,康熙帝就以伪皇子为由,将朱慈灿也处死了。

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清廷又找到了崇祯帝唯一一个幸存的儿子朱慈焕。

大家要知道,当时距离明朝灭亡已经六十年了。

康熙帝依旧以伪皇子的名目,非常阴狠地将朱慈焕也给杀了。

实际上,先前在多尔衮时代,他杀掉崇祯皇帝的真太子朱慈烺,其心尚或可谅,因为当时南明还没有被攻下,全国未定,如果明朝的太子活着,对于清朝来讲绝对是个最大的隐患。

但康熙后期就不一样了,毕竟那时候已经是太平盛世,而满清也已经坐稳了帝位,如果此时依旧下此毒手,那就绝对算得上是至阴至毒!

关于这些事情,被当时的案件当事人李方远在自己的《张先生传》中记得清清楚楚……

康熙二十二年,李方远在一个路姓大户家中第一次见到张先生,当时这位张先生是个侃侃能言的美男子,自称姓张,号潜斋,当时正在浙中一个姓张的大户人家家里当西宾(家庭教师)。

自此之后,李方远与张先生就开始诗词往来,交往非常密切,短短半年时间,两个人就成为了密友。

后来,张先生准备南行,两人才就此拜别,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两个人都没有通问消息。

直到康熙四十五年的时候,曾经当过县令,而且已经退休闲居在家的李方远终于再次见到了找上门来的张先生。

当时,张先生对李方远说:“能否帮我找一个教职,我的养家糊口啊?”

昔日好友相见,李方远也是分外亲切,于是马上与其欢饮畅叙。

此后,李方远就把张先生安顿了下来,一方面让他教自家的子侄读书,同时还让他在离自己家不远处的张岱霖家,教张家的子弟读书写字。

康熙四十七年阴历四月初三,李方远正在家中和张先生下棋,忽然间闯入了一批清朝地方官府的捕快,将他们二人一起抓了起来,押入堂中审问。

由于之前当过清朝饶阳县的县官,李方远确实不知道自己究竟犯了什么罪。

可是,当审问到张先生的时候,他马上就坦白交代了一切:

“我乃前朝皇子‘定王’朱慈焕。崇祯十七年,流贼破北京,先帝将我交与王内官。城破之后,王内官又将我交与闯贼领赏。

不久,吴三桂与清兵杀败流贼,我被贼中一位姓毛的将军带往河南,他弃马买牛,以种田过活。之后,因为大清捕查流贼很紧,毛将军就弃我而逃。

当时我十三岁,自己就向南走,行至凤阳之时遇见一位姓王的老乡绅,得知我是先朝皇子,他就收留了我,从那时起,我就改成了王姓。

王先生病故之后,我就找了一个寺庙出家,而后我云游到浙江,在古刹中遇见一位姓胡的余姚人,他叹赏我的才学,就让我还俗,还把我请回家中,将女儿嫁给了我,后来我又改姓为张,以逃祸患。”

官府对这位张先生审了多日,并一层层地将案件呈递上去。

最终,刑部就接到了康熙皇帝的朱笔御批: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满门处斩。其本人假冒前明皇子,判凌迟。

至于与张先生同案,且很早就相识的李方远,全家也被流放到了东北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朱慈焕的家在余姚,当时家里有一妻、二子、三女、一媳,七人都被清政府派人绞死在了家中。

当时曾有传闻,说这七个人都是自缢而死,但实际上都是被清政府给谋杀了。

大家想一想,自打崇祯帝上吊自杀,一直到康熙四十七年,时光已经流逝了六十五年,而当初的小皇子也早已从十二三岁的孩子长成衰朽老翁了,即便如此,他依旧被押入北京城,在闹市当中被当众凌迟。

由此可见,满清皇帝绝对算得上是大阴大毒!

雍正二年,满清政府为了搞所谓的“仁义”幌子,又从汉军镶白旗里找出了一个名叫朱文元的人,对外声称:朱文元乃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王”的后人。

据说,这一支宗王是在皇太极时期被清军俘获的,但遍查朱家宗谱,朱文元的名字却显得很可疑,因为他的排行无根无据,实际上也是个假冒的人。

如果大家读过宣统皇帝的洋老师庄士敦写的那本《紫禁城的黄昏》,应该可以得知:在溥仪逊位之后,曾有个特别猥琐的朱姓男子前去拜访、谢恩,但实际上其实是去打秋风、捞好处,而此人应该就是所谓“代王”这一支的后人。

不得不说,明朝的朱姓皇室在明末时期的确很走背运,因此在明末的农民战争当中,这些存活下来的遗子遗孙就成为了农民军屠戮的首要对象。

从崇祯十四年到十七年,就有福王、唐王、崇王、岷王、代王、蜀王等十四位显贵王爷被农民军整家整族地杀掉,至于郡王、将军以下的朱明子孙,被杀的更是不计其数。

富贵荣华了二百多年,老朱家终于是整宗整族地得到了最大的报应,想来也真是可悲可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长平公主,明朝,宗室,李自成,真相,崇祯帝,朱慈,周奎,皇脉,太子,观点评论,李方远,崇祯帝,朱慈烺,太子,多尔衮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长平公主,明朝,宗室,李自成,真相,崇祯帝,朱慈,周奎,皇脉,太子,观点评论,李方远,崇祯帝,朱慈烺,太子,多尔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长平公主,明朝,宗室,李自成,真相,崇祯帝,朱慈,周奎,皇脉,太子,观点评论,李方远,崇祯帝,朱慈烺,太子,多尔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