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宋朝武力衰弱的时期,有一系列被视为耻辱的事件,其中包括高梁河之战、澶渊之盟以及靖康之难。然而,还有一个被称为“海上之盟”的重要事件。
这次“海上之盟”的主要内容是宋朝与新兴的金国约定共同消灭辽国,这个盟约的设定被认为是不明智的,因为当时的宋朝虽然已经日薄西山,却仍然妄图通过与金国合作来实现一方的安宁。这种短视的决策最终导致了靖康之难这一历史悲剧。
正是因为这样的盟约,宋朝成为了羔羊般的存在,试图与虎狼为伍,结果却酿成了靖康之难这一千古奇耻的悲剧。在1122年,也就是北宋宣和四年,金国大军攻破中京,末代皇帝天祚帝失踪,辽国正式宣告灭亡。
然而,辽国的灭亡并没有就此终结,因为一个传奇人物的出现重新点燃了辽国的火种。
高梁河之战,澶渊之盟,辽之衰落启端
我们不得不先回顾一下辽国走向衰败的前因后果。公元1004年,辽圣宗率大军南侵北宋,一度攻陷开封,次年又在高梁河大败宋军。
这场失败沉重打击了北宋皇帝赵光义,他再也不敢轻举妄动进攻辽国。双方约定以河北、河东为界划分疆界,北宋从此对外采取绥靖政策,放弃对北方领土的争夺。
其实,高梁河一战成就了辽军的盛名,也进一步巩固了辽在北方草原的霸主地位。但同时,它也埋下了日后积弱的原因。一百多年后的11世纪中期,辽国趁北宋内乱之机,趁火打劫再次大举南侵。
这次是北宋宣和年间,时任皇帝宋真宗被迫亲征到澶州城下对峙。澶渊之战中宋军历尽危机,寇准出谋以岁币换取和约。“澶渊之盟”的签订无疑是北宋外交的奇耻大辱。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一盟约反而成为了辽国走向衰败的重要转折点。获得大量岁币后,辽朝皇室和貴族们都沉醉在安逸享乐中,军事上的锐气渐失。此后120多年间,辽宋再无大规模冲突,双方竟然和平相处。这无形中削弱了辽军的战斗力。
与此同时,许多辽国百姓也开始向着边境南迁,追求更优厚的生活。这导致北方边防空虚,为女真族崛起埋下了隐患。当金国兴起、积蓄力量的时候,辽国已经风烛残年,四分五裂。
耶律大石戮力拥立皇帝,力挽狂澜
这里我们必须提到耶律大石,这是辽末一位杰出的皇族后裔和文武全才。他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第八世孙,又通过科举成为辽国第一进士,深得三皇帝的重用。耶律大石曾历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后出任兴军节度使,负责镇守南京。
耶律大石生而贵族,资质不凡,深得众望。他勤勉好学,才华横溢,又娴熟军事,可谓文韬武略双全。年少时他就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科举,堪称奇才。
三代君王对他青睐有加,多有显扬。任职各地期间,他政绩卓著、深得民心。这为他日后在乱世中成就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22年,金军攻入中京,辽天祚帝出逃夹山。当时朝野动荡,群龙无首。耶律大石第一个站出来,在南京起兵响应。他四处纠集部队,还上表请立新君,稳住了人心。很快,秦晋王耶律淳继位为帝,是为北辽。
新皇帝即位后,耶律大石率军击退了两次宋军的进攻。他毅然决然、大义凛然的精神,无疑挽救了辽国的危亡。然而好景不长,耶律淳在长期惶恐中竟忧愤而终。此后辽军节节败退,仅剩两万之众。耶律大石只身带着200骑兵出塞,欲寻找数月不见的天祚帝。
寻皇不遇,自立可敦称王
经过数日跋涉,耶律大石来到了天祚帝隐匿的夹山。可这已不是他熟悉的那位君王,天祚帝变得畏惧多疑,对耶律大石极为戒备。他不听任何劝谏,也拒绝带兵东归。耶律大石一番苦言劝说无果,恨铁不成钢之余也只能离去
这无疑是耶律大石人生的一次大挫折。他对天祚帝寄予厚望,以为能一鼓作气东归故土。哪知这已是一位失败君主的最后喘息。天祚帝终日忧虑自身安危,无暇他顾。耶律大石万念俱灰,也只能独自一人离开夹山。
不久,天祚帝就在金军追击下败走漠北,下落成谜。而耶律大石则率残余部队来到西北重镇可敦城,这成为他日后称王称帝的基地。
来到可敦城后,耶律大石迅速拉拢附近十八个契丹部落归顺。他深知契丹民族正面临灭顶之灾,唯有众志成城,才能自保。于是他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号召大家为民族尊严而战。他的言辞感人肺腑,很快就收编了一支万骑之众。在部众推举下,耶律大石也正式称王,以西辽国自居。
巍峨帝业,卡特万大捷
1131年,耶律大石率军西征,很快占领了高昌回鹘,在此建都。次年,他又越过天山,攻取了葱岭、喀什噶尔等重镇。在这过程中,耶律大石先后击败了塞尔柱帝国和西喀喇汗国的防线。1134年,他正式在叶密立(新疆额敏)称帝,号天祐皇帝,西辽正式建国。
九年过后,伊斯兰教国家组成十万联军试图消灭西辽这个心腹大患。这就是著名的“卡特万会战”。耶律大石任命弟弟夷列统帅七万西辽军迎战。
在这场会战中,西辽军队完胜,一举击溃穆斯林武装。塞尔柱帝国也从河中撤军,花剌子模等国纷纷臣服。至此,西辽在中亚称雄,版图空前辽阔。
这场会战堪称中亚历史的转折点,也是耶律大石一生的巅峰之作。他精心部署,以逸待劳,终于战胜人数占优的敌军。虽然我军也付出惨重代价,但最终实现战略目标。这充分展现了耶律大石卓越的军事魄力和统帅才能。卡特万大捷使西辽声威大震,奠定了中亚霸主的地位。
遥领天子,终未东归乡土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耶律大石的一生似乎始终笼罩在一层遗憾中。他虽然在西域建立了广袤帝国,却始终未能实现东归故土、恢复山河的心愿。
建国之初,耶律大石就以“大辽国西北面行营都统”自称,表明他奉天祚帝为正朔。可惜尽管多次遣使游说,天祚帝还是不肯东归。西辽国力日益壮大之后,耶律大石也有望实现东征梦想,但终因种种因素而作罢。
1143年,这位开国英主在病榻上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心中想的恐怕还是辽国的旧京师、故乡可敦城吧。他为抗金复辽鞠躬尽瘁,却最终功败垂成。这也许是他这一生最不甘心的地方。
结语
但纵观耶律大石的一生,他可谓璀璨夺目,乃我辽国千秋难得的奇才。我们怀念他,不仅因为他英勇善战、睿智称领;更因为那份感人肺腑、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正是这份精神,成就了辽人最终的骄傲与荣光。
耶律大石和他创造的西辽帝国,成为了辽国灭亡之后民族复兴的一大象征。它证明了只要民族意志不灭,最困难的时刻也能重生希望。西辽的出现,无疑大大延长了辽朝的生命周期,使其文化得以传承发扬。